镇沅县新烟区开发与基地单元建设
为保障云南烟草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优化烟叶生产布局,增强中式卷烟原料保障能力,2008年3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省烟草专卖局提出新烟区建设与发展的战略部署,将普洱列入全省新烟区开发的重点,而镇沅县作为普洱市骨干烟叶产区,更是紧紧抓住新烟区建设与发展机遇,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大方针,2009~2010年,镇沅县以新烟区开发为契机,以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和基地单元建设为载体,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创新烟叶生产方式、强化专业服务体系建设为核心,“四位一体”推进新烟区开发建设,做到目标创新,思路创新,建设上有新举措,烟叶生产上有新发展,为认真总结新烟区建设工作的经验,更好推进新烟区建设与发展工作, 现将镇沅县2009~2010年新烟区建设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镇沅县新烟区开发与基地单元建设基本情况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普洱市北部,地处哀牢山与无量山之间,跨东经100°21'~101°31'、北纬23°24'~24°22'。镇沅县是一个集山区、农业、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有国土面积4109.3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97.7%。全县有耕地面积36.1万亩,其中田12.8万亩、地23.3万亩;辖5乡4镇111个村(居)民委员会1658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20.82万,其中农业人口18.54万,占总人口的89.04%。居住着汉、彝、哈尼、拉祜、傣等2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1.1万,占总人口的53.3%。镇沅属南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8.6℃,最热月为6月,月平均温度22.9℃;最冷月为1月,平均温度11.3℃。年均降水1235毫米,全年降水量多集中于5~10月,11月至次年4月降水较少。年均日照时数为2065小时,年内分配较为均匀。
2009年镇沅县新烟区开发基地单元建设安排在勐振和九者两个片区,两个片区总规划面积10.48万亩(其中:勐振片区规划6.88万亩,九者片区规划3.6万亩),2009年两个片区规划种烟3.03万亩(其中:勐振片区规划种植2.1万亩,九者片区规划种植0.93万亩)。
2010年,全县烟叶生产收购计划22.08万担(含2009年丰产烟叶9719.932担),其中指令性计划20.88万担,出口备货计划1.2万担,计划种植面积7.055万亩,新增计划5.98万担,按照5万担为一个单元规划建设按板、勐大共2个基地单元。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为确保新烟区基地单元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烟草、烟办、农业、国土、水利、林业、新的农办和项目区乡(镇)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基地单元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以分管烤烟生产副县长为主任的办公室,负责及时解决示范建设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为有效开展新烟区建设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县分公司按照新烟区基地单元建设烟叶生产考核管理办法成立考核领导小组,县分公司与各烟叶站签订烤烟生产责任状,严格按照烟叶生产考核管理办法对每个生产环节进行考核,县分公司人员挂钩到村、联系到乡、村科技人员,烟站技术员和村辅导员实行包户、包片、包环节的“三包”管理。
(二)集中烟水项目工程实施,夯实烟叶发展基础
按照“一基四化”要求,坚持与中低产田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进一步落实“政府组织、烟草负责、部门配合、烟农参与”工作机制,积极整合资金、整合资源、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加大扶持投入力度,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加大择优布局力度,立足自然气候资源和土地资源,围绕水源定项目规划,在沟渠、机耕路、育苗、机械等方面综合配套,全面改善烟区生产条件,提高烟叶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整乡、整村、整片区推进新烟区开发为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强工商合作,突出原料供应基地化
一是以基地单元为载体,全面推进镇沅新烟区建设,2009年勐大基地单元规划种烟3.03万亩(其中:勐振片区规划种植2.1万亩,九者片区规划种植0.93万亩),生产计划任务9.1万担,占全县的56.5%;2010年在巩固完善2009年建设的勐大基地单元的基础上,新建按板基地单元,全县建设2个基地单元,种植面积4.64万亩,生产计划任务14.38万担,占全县的65.12%,全面推进了烟叶原料供应基地化进程。二是积极推动烟叶资源配置方式改革与基地化建设。以工业企业骨干卷烟品牌需求为导向,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规范有效、共同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合作深度,提升工作水平;成立领导小组、技术执行小组、质量评价小组,共同制定工作方案,确定烟叶质量目标;工商双方密切合作,建立烟叶质量评价体系,实施烟叶质量信息的无缝沟通,实现从烟叶种植规划、烟田、品种、栽培措施、收购、入库、复烤加工、配方打叶等全过程的质量追踪。工业企业加大卷烟风格与烟叶原料质量研究,实现基地单元单收单调,明确卷烟品牌对烟叶质量的需求,对基地烟叶质量进行分析评价,及时反馈。
(四)加大特色优质烟叶开发力度,突出烟叶品质特色化
一是彰显品种特色。以对口工业企业骨干品牌原料需求为导向,工业为主导、商业为主体、科研为主力,彰显区域优势、生态优势,培育开发特色品种,实施普洱特色品种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加大特需品种种植规模,以品种彰显特色;二是凸显生态特色。生态决定特色,充分挖掘镇沅新烟区气候、土壤、热量和光照资源的优势,将镇沅新烟区基地单元建设成为展示镇沅烟叶整体生产水平的重要窗口;三是栽培保障特色。积极进行烟叶生产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新技术的试验、示范,集成、提炼实用技术,抓典型、树样板,以点带面,提高烟叶生产整体水平,以栽培保障特色。
(五)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实现生产方式现代化
以基地单元为载体,按照现代烟草农业“一基四化”的要求,着力在规模化种植、商品化育苗、机械化作业、规范化移栽、专业化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烟叶生产整体水平的提升。加大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切实抓好“高茎壮苗移栽、深耕深翻高起垄、适时揭膜促管理、适时封顶留足叶片”4项关键实用技术,同时,在农家肥堆捂施用、合理轮作、集中连片种植和中耕管理等方面加强指导和监督,提高整体生产水平,实现烟农效益显著提高。按照“两头工场化、中间专业化”的要求,创新生产组织模式,力求在规模化种植、工场化育苗、机械化作业、专业化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倡导现代农业理念,用现代化的作业手段开展烟叶生产,实现生产方式现代化。
三、新烟区基地单元建设成效初显
(一)科技措施到位率明显提高
一是优化育苗模式,提高烟苗质量。以往镇沅县在育苗工作中,育苗点较为分散而且小,有些育苗点的成苗率和壮苗率相对都比较低。针对此情况,2009年镇沅县加大力度优化了育苗点,加大了集群化、专业化、商品化育苗力度,按照“业主投资、烟草补贴、集约化育苗、专业化生产、商品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运作管理模式,全面推行专业化育苗,全县从2008年的98个育苗点优化集中到41个点,其中基地单元项目区从2008年的50个优化到21个;2010年全县2个基地单元共19个育苗点,育苗8.81万平方米,可供大田移栽4.64万亩。随着集中力度的加强,方便了集中指导,提高了烟苗的成苗率和壮苗率,使全县的漂浮育苗质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二是户均种植规模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全县烟草系统切实转变发展思路,两年来基地单元户均种植规模为20亩以上。三是机械化作业率全面提高,有效加快了预整地移栽进度。2009年基地单元机耕面积达到了2.484万亩,占移栽面积的82 %;2010年基地单元机耕面积达到3.956万亩,占移栽面积的85.32%,比大田生产提高了5.2个百分点,机械化作业率的全面提高,有效促进了预整地进度。四是全面推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今年面对80年不遇的旱情,全县基地单元配供地膜60.85吨,全面推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规范盖膜技术,提高盖膜质量,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节水保水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基础设施综合配套水平得到提高
按照“起点要高、管理要严、效果要好”的建设要求,重点抓好烟水、烤房、机耕路、农机具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基地单元基础设施综合配套水平。
2009年基地单元新建水池38个、蓄水5450立方米;新建管网工程7件,管网长度140.306千米;沟渠1件,渠长13千米。新建密集烤房64群418座(烘烤能力0.836万亩)。2010年勐大基地单元规划建设基础设施项目543件,其中烟水项目90件,机耕路工程5件,烤房448座。两年来,全县所有烟水项目、机耕路工程都集中在基地单元内实施,杜绝了往年过于分散、规划较小、缺乏整体推进的局面,使基地单元基础设施综合配套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勐大生态优质烟叶
(三)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有力有序推进
1.规模化种植初现成效
2009年基地单元共规划连片种植200片, 在振太乡规划连片种植样板地1500亩,在勐大镇规划连片种植样板地1600亩,其中振太、勐大各规划1000亩连片山地烟1片;2010年勐大基地单元规划500亩以上连片5片、1000亩连片2片,千亩连片对于镇沅这样的山区县来说实属不易。
2.生产组织形式进一步创新
按照“一基四化”的总体要求,积极创新生产组织形式,提高户均种植规模。在烟农自愿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土地流转,重点发展20~50亩的种植专业户为主、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为辅的烟叶生产组织形式,提高烟叶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益。2009年镇沅县发展种植专业户3924户5.239万亩,家庭农场38个0.22万亩,其中基地单元共发展种植专业户1194户2.81万亩,家庭农场38个0.22万亩;2010年镇沅县发展种植专业户3572户6.895万亩,家庭农场1个0.0146万亩,种植合作社1个0.1451万亩,其中基地单元发展种植专业户1903户4.4765万亩,家庭农场1个0.0146万亩,种植合作社1个0.1451万亩。
3.建立完善专业化服务体系
按照“烟农自愿,市场运作,政策扶持,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了镇沅烤烟生产专业合作社,初步成立了育苗、机耕、植保、烘烤等专业服务社,2009年基地单元建立育苗服务社21支,机耕起垄服务社26支,植保服务社76支,烘烤服务社11支,预检分级服务社57支。2010年基地单元建立育苗服务社19支,机耕起垄服务社35支,植保服务社61支,烘烤服务社32支,预检分级服务社35支。真正实现育苗专业化、机耕起垄专业化、植保专业化、烘烤专业化、分级专业化。
(四)超前谋划,抢抓节令,坚决打赢烤烟抗旱移栽攻坚战
2010年镇沅县遭遇8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旱情的形势非常严峻,抗旱工作十分艰巨,为确保全县烤烟生产任务圆满完成,全县烟草全力投入抗旱育苗移栽工作。一是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成立由县分公司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烟叶站、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烟叶生产抗旱应急领导小组和工作组,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靠前指挥,确保抗旱育苗移栽工作有序开展。二是积极组织村(组)干部和烟站职工开展水资源排查,分类摸清“最佳节令保证有水移栽”、“可实现抗旱移栽”、“确实无水移栽”的地块和面积,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抗旱移栽预案。三是充分整合现有抗旱资源。全县共投入抗旱人员共19529人次,投入抗旱运水车辆1302辆,机动设备113台,抗旱用电1.83万度,抗旱用油18.09吨。同时,全县通过开展“云南省百万职工抗旱献爱心捐款活动”和“共产党员抗旱先锋行动”捐款,共244人次参加捐款,捐款26360元。四是广泛宣传动员烟农进行生产自救。积极宣传引导烟农树立抗旱自救意识,千方百计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找水、补水、蓄水工作,保证抗旱移栽需要。五是根据地块水源情况,尽可能对部分因水源供给困难移栽的地块进行调整。六是加快实施烟区水利工程建设。各乡(镇)积极向当地政府协调,引导村委会、烟农及时检修机电设备、清淤沟渠、修复损毁设施,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最大限度发挥烟水设施抗旱作用,加快烟水工程项目建设进度,争取当年建设当年发挥效益。七是科学使用移栽技术,100%实行“高茎深栽”、100%使用地膜覆盖等抗旱保苗生产技术。
在市局(公司)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基地单元于5月10日完成烤烟移栽任务,为确保大灾之年烟叶生产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生产水平得到提升
通过近几年的省级示范区、省优示范区、部分替代进口示范区和特色优质烟叶开发示范区等科技示范和烟草科技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镇沅烟草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通过创建科技示范点,做给烟农看,引着烟农干,把各种技术要素植入烟农家中,使土地生“金”,围绕烤烟产业技术服务规范和“三包”管理要求为烟农提供全程服务,实现了烟农和科技人员的“零距离”接触,人性化服务、个性化管理。真正做到上级政策科学化、生产要求具体化、外地经验本地化、本地工作特色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精于种烟的专业户。全县的生产水平实现了山区坝区一个样、示范区和非示范区一个样,提高了全县整体烟叶生产水平。
(六)加强工商合作,突出特色烟叶生产
按照国家局“四位一体”发展思路和工业企业“主动参与、深度介入”的要求,坚持以品牌需求为导向,以优化配置为抓手,以科技整合为支撑,以基地建设为载体,以单元生产为模式,以工业需求确定生产、品牌发展引导生产、基地建设促进生产,按照“一个单元一个规划、一个单元一个方案”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与基地对口工业企业和科研单位合作,围绕安徽中烟骨干卷烟品牌“黄山”和湖南中烟“芙蓉王”配方需求,以对口工业企业和云南省烟草农业科学研究院为依托,从土壤、气候、品种、栽培措施、调制技术等方面,开展特色烟叶项目研究,有针对性地制定烟叶生产技术方案,建立优质烟叶质量评价和反馈机制。通过品种筛选、风格评定、生态基础、品种区划、工业应用、规模开发综合手段,建立镇沅特色优质烟叶质量数据库,准确定位镇沅烟叶风格特色,提高镇沅优质烟叶供应能力、保障能力,2009年与2010年重点开展云南省新烟区烟叶与津巴布韦烟叶比较研究项目,在勐大基地单元安排KRK26品种1000亩示范,突出研究解决KRK26等新品种在镇沅生产和烘烤方面的难题,提高镇沅烟叶内在质量水平,为特色优质烟叶开发打好基础。
(七)强化基层管理,提升基层工作水平
一是积极开展基层优秀烟叶站创建活动。镇沅县将基地单元的振太烟叶站列为创优对象,通过创建活动,建立和完善创建管理制度,规范创建工作流程,深化目标绩效考核,优化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加强基层队伍建设。二是全面推行GAP管理体系。推行GAP管理,全县结合烤烟生产重点环节,对烟叶生产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的技术、管理、服务实行标准化管理。三是加强基层管理体制建设。加强基层建设、强化基础管理、增强基层活力、规范基层生产经营、筑牢发展基础,努力促进基层建设水平提高、基础管理工作扎实、员工队伍素质提升、企业凝聚力增强。
(八)收购烟叶工作平稳推进,效益明显提高
2009年镇沅县烟叶收购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局“严格控制、适度从紧”的烟叶工作方针和全省烟叶收购会议精神,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强化管理,坚持“以合同为主线,以质量为中心”的思路,紧紧围绕提高纯度、提高等级合格率,严把“三条红线”,严格按标准组织烟叶收购,确保烟叶收购工作有力、有序开展,努力实现政府、烟农、工业企业、公司四满意。全县圆满完成16.1万担烟叶收购任务,其中基地单元共收购烟叶9.1万担,其中上等烟比例为50.26%,中等烟比例为44.53%,下等烟比例为5.21%,均价15.39元,实现亩产值2359.94元,较大面生产增加 100.22元,增幅为4.44%;亩均净利润506.64元,较大面生产增加150.22元。
2010年按照“超前谋划、系统落实、注重细节、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的总体安排部署,坚持以合同收购为主线、以质量为中心、以服务为支撑、以效益为根本,严肃烟叶收购纪律,正确执行烟叶国家标准,以“打牢质量基础、强化质量意识、改进质量管理、持续提升水平”为主题,全面推进“百县千站烟叶质量推进行动”活动的开展,坚持“质量为先、品质取胜”的原则,紧紧围绕“原料保障上水平”的“三化”目标任务,严格落实“严控规模、严格计划、严肃合同、严把质量”的工作要求,加强烟叶收购管理,规范收购行为,完善服务体系,提高烟叶收购质量,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烟农利益,体现普洱生态烟叶特点。
四、新烟区建设体会
镇沅县2009年新烟区建设,成效显著,切实使烟农达到了“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的目地。今后工作中,要以现代烟草农业理念建设发展新烟区:一是要在各生产环节,组建和不断完善有资金、懂技术、善管理的育苗、机耕、植保、烘烤、运输、分级扎把等专业队,实行专业化分工;二是要组织好劳动力供应和保障,配套购置农机、农具、专业机械等设备,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三是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创新烟叶生产组织管理形式,改变烟叶生产经营方式。对于种植专业户、家庭农场等组织形式,要区别对待,认真考察和审核其经济实力、组织能力、管理水平、风险保障等,明确各自的权、责、利,建立健全各种制度,规范管理,确保引得进、能发展、有收益;四是着力加强基层队伍建设,优化烟农队伍,提高烟农烟叶种植效益。结合当前烟叶生产发展的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将部分政策把握能力较高、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生产技术过硬的人员充实到烟叶一线,并要着眼于发展,认真研究烟叶技术员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基层薪酬绩效管理制度,稳定基层一线技术队伍,充分调动基层从烟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提升从烟队伍的综合素质,尽快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技术服务队伍。同时,要想让烟农扩大种植规模,就要采取措施提高农民的烟叶种植效益,而提高烟叶种植效益的最佳方式就是提高他们的烟叶生产技术水平,包括烟叶种植水平和调制技术水平。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加大对种烟大户、专业户和职业烟农的培育力度,把拥有一座或多座密集烤房、种植面积稳定、家庭收入主要来自烟叶种植,对烟叶生产有较高专业性、依赖性和忠诚度的烟农作为主要培养对象,努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烟农队伍,充分发挥烟农在烟叶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从而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烟农种烟收益,促进烟叶生产稳定、持续、科学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