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麦新品种的生长发育
1.小麦的生育期
小麦的一生是指从种子萌发到产生新种子的周期,整个生长周期经过种子萌动、发芽、出苗,长出根、茎、叶,分化出穗,经抽穗、开花、授粉、受精、灌浆,直到新种子成熟几个阶段。周期的长短一般以生育期表示。生育期长短,因品种、播期、栽培地区不同而不同,秋播小麦大多为230~280天,春播小麦为100~120天。例如极早熟品种辽春10号、辽春18号生育期仅为75天;早熟品种铁春8号、赤麦6号、辽春9、辽春11号、辽春12号、辽春13号、辽春14号、辽春15号、辽春17号和铁春3号、铁春5号、铁春8号,生育期为80~82天;中熟品种丰强7号、哲麦10号、北麦1号、长春7号,生育期为85~88天;晚熟品种丰实麦1号、克旱20,生育期95天左右。
2.小麦的生育时期
在小麦的生长周期中,要经历几个外部特征具有明显变化的阶段,这些阶段叫做生育时期。在生产上,根据器官形成的顺序和便于掌握的特征,把冬麦的整个生育期分为13个生育时期。春麦是10个生育时期,不包括越冬期、返青期和起身期。
萌发期:小麦播种以后,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吸足水分的种子开始生命萌动。当胚根的长度等于种子长度,胚芽约为种子长度的一半时,称为萌发期。
出苗期:吸足水分的种子萌动后,最初露出表土的是保护幼芽的无色芽鞘,芽鞘中第一片叶顶出表土,就叫做出苗。田间有50%以上的小麦第一真叶露出地表2厘米的日期,就是出苗期。一般从播种至出苗经历6天左右。
三叶期:小麦出苗后,全田麦苗有50%第三个叶片长出约1厘米左右。此时种子养分已耗尽,小麦从异养转变为自养阶段,称为三叶期,也称为“断奶”期。
分蘖期:全田50%的麦苗第一个分蘖长出叶鞘1厘米时,称为分蘖期。小麦的分蘖可以分为胚芽鞘分蘖和蘖节分蘖两种。胚芽鞘分蘖从主茎基部胚芽鞘叶腋中长出,一般与第3片叶同时出现。但在实际的大田生产中自动消亡的较多。蘖节分蘖从第4片叶时开始发生,之后每增加一片叶即长一个分蘖,已出现的分蘖也同时增加一片新叶。主茎叶与分蘖之间存在同伸关系。
越冬期:主要指冬麦,指地温下降稳定通过0℃,地上部停止生长的阶段。沈阳地区约从11月中下旬到第二年麦苗恢复生长的这一阶段。
返青期:春季气温回升稳定通过0℃,冬前未伸出的心叶开始生长、展开,长度约为1厘米时,称为返青期。
起身期:春三叶露尖,麦苗由匍匐转为直立状态,穗分化为二棱末期,称为起身期。
拔节期:春五叶露尖,基部用手摸时可以感觉到节间,第一节间长约1.5~2.0厘米时,称为拔节期。
挑旗期:旗叶(春六叶)全部展开,叶面积系数达到最大值时,称为挑旗期。
抽穗期:麦穗从旗叶的顶部或旗叶的一侧伸出旗叶叶鞘时,称为抽穗期。
开花期:抽穗开始3~5天后,中部小穗基部小花的花药伸出称为开花期。
灌浆期:从开花后12天左右开始,子粒开始沉积淀粉,胚乳由清浆转为乳状,称为灌浆期。
成熟期:花后30天左右,全田变黄,颈节尚带绿色,粒全黄,这时称为成熟期。
小麦一生的几个形态形成时期,又可根据所形成的器官类型不同,归纳为三大生育阶段,即以长根、茎、叶、蘖为主的营养生长阶段;以开花受精、种胚形成为主的生殖生长阶段以及二者交替衔接的并进生长阶段(即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折阶段)。
3.小麦产量的构成因素及其形成
小麦产量是在器官建成的基础上形成的。小麦产量由单位面积上的穗数、每穗实粒数及子粒重三个因素构成,用公式表示为:产量=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这些因素既有自身的形成规律,又受光、温、水、肥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1)穗数的形成
小麦穗数由主茎穗和分蘖穗组成。由于小麦播种量不同,基本苗数不同,主茎穗在总穗数中所占比例不同,常变动在25%~70%之间。除主茎穗外,增加分蘖数目且提高其成穗率,是高产栽培的重要目标之一。小麦分蘖成穗规律是:蘖位低的分蘖成穗率高。主茎基部第一、二分蘖成穗率可达60%~80%,其他分蘖随蘖位的上升而成穗率急剧下降;早发生的分蘖成穗率高;越冬期间发生的分蘖成穗率低,春季后发生分蘖很难成穗。此外,分蘖成穗还与小麦播期迟早、单株营养面积、群体大小有关。然而由于小麦分蘖期及分蘖生长的时间较长,其成穗具有相当大的弹性。早发生的分蘖常由于中、后期脱肥而分蘖成穗率大大降低;晚播麦田由于中、后期肥水持续供应,分蘖成穗得到提高。因此,冬前培育壮苗,促进分蘖早生快发;越冬期间防止脱肥,巩固冬前分蘖;拔节期肥水调控,改善分蘖的营养等均能有效缩小主茎和分蘖间的差异,提高分蘖成穗率。
(2)粒数的形成
小麦粒数形成的过程较长,各个时期对子粒的形成均产生影响。冬小麦起身期以前是小穗分化发育期,在5~10℃的温度、短光照及充足氮素营养条件下,能延长小穗分化期,增加小穗数,为多花多粒奠定基础;相反,在高温及氮肥不足的条件下,每穗小穗数显著减少,最终降低每穗粒数。拔节至孕穗期,是小花发育的关键时期。营养不足或密度过大,植株郁闭时,弱势花增多,导致小花大量退化而减少每穗粒数。孕穗至开花期是花粉粒和子房发育的重要时期。此时较长时期的光照不足引起的有机养料缺乏,以及10℃以下的低温,将造成小花发育不良,不能进行正常授粉,影响部分小花的正常结实。所以,只有在形成较多小穗小花的基础上,改善小麦拔节后的营养和光照条件,以及在适宜温度条件下,才能减少小花退化,形成较多的粒数。
(3)粒重的形成
小麦开花后的8~10天内,光合产物主要用于子粒形成,粒重增加缓慢。但随后灌浆速度逐渐加快,子粒干物重加速增长大约持续2~3周,随后子粒增重下降。中期增重占最后粒重的60%~70%,前期、后期各占15%~20%。所以,在小麦灌浆期间,为了提高千粒重,要求日照充足,温差较大,气温适宜范围内略偏低为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