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质强筋小麦生产技术及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优质强筋小麦的基础条件和主要技术措施。
2.引用标准
GB4404.1-1996小麦种子
GB3534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GB/T17892-1999强筋小麦品质标准
3.基础条件
(1)产地环境条件
优质强筋小麦生产的产地环境质量应符合DB13/310-1997的规定。
(2)土壤条件
选择砂性适中的壤土或壤偏黏的高肥力土壤,土壤有机质1.3%,土壤速效氮含量100毫克/千克。
4.生产技术规范
(1)播前准备
①选地
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应选择土壤有机质丰富、土壤结构良好、土层深厚、保水保肥能力强的中性壤土,并且要求地势平坦,有灌溉条件。
②整地
选好地块后要精细整地。做到深翻细耙,土壤深耕或深松25厘米,打破犁底层,打碎坷垃,清除残茬,整平地面,保好墒情,修好田间渠道,施好底肥。
特别是春小麦栽培,一定要做到秋翻地,秋耙地,秋整地。秋耕要做到早、细、深。早秋耕疏松土壤,深秋耕加深活土层;耕后紧接耙、耢,消灭坷垃,减少水分蒸发,结合秋耕最好进行秋施肥,对贮墒保墒有良好的作用。
一般要求,土地平整、细碎、上虚下实。
③施肥
秸秆还田或施用优质农家肥4000千克/亩,纯氮5~6千克/亩,五氧化二磷7~9千克/亩,氧化钾6~8千克/亩,硫酸锌1千克/亩。
④品种选择
选用生育期适中,适应性广,抗病、抗逆性强,优质专用,市场畅销的品种,如辽春10号、辽春17号、辽春18号、铁春4号等,选用发芽率高、发芽势强、无病虫、无杂质、饱满、整齐一致的子粒作种。
⑤种子处理
选用符合GB4404.1—1996标准的种子,播前采用晒种,用杀虫、杀菌剂进行种子处理或用复合型种子包衣剂进行处理。
(2)播种
不违农时、适时播种是小麦培育壮苗,获得高产稳产的重要环节。具体地讲,必须根据小麦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当地自然气候特点,冬小麦适时播种,春小麦适时早播。
①足墒播种
播前因地造墒,亩灌水45~50立方米/亩。如播前降雨量充足,可不浇水,但保证土壤相对湿度达到75%~85%。
②适期播种
适宜播种期的规定,春小麦宜早不宜迟,辽宁地区春小麦的播期一般在3月中旬,气温稳定通过2℃,白天土壤化冻5厘米左右,即可顶凌播种。早播可以早发芽、早出苗,加长营养生长阶段的时间;可以早分蘖、多分蘖、发根好,有利于培育壮苗;提早幼穗分化,有利于形成大穗;充分利用土壤墒情水,在西北地区,早播可以提早抽穗,提早开花,提早灌浆,减少后期干热风的危害,就东北地区而言,早播能错过播种时的泥泞期,便于机械作业。
辽宁省冬小麦,大连南部于9月20—30日为播种适期;大连大北部以9月15—25日为宜。总的原则在越冬前保证有50~60天的生长时间,大于0℃活动积温达到400~500℃,主茎能长出5~6片叶,具有3~5个分蘖。在辽宁地区从出苗至越冬须达到至少500℃的积温,播期过晚则积温不够,不利于冬小麦的生长;大于650℃往往造成冬前旺长。培育冬前壮苗不仅能忍耐冬季不良的气象条件安全越冬,同时也有利于冬小麦返青的生长,因此可将出苗至越冬的日数和积温作为制定播期的依据。
③播种量
确定合理的播种量可以获得适宜的基本苗数,是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处理好群体与个体矛盾,协调小麦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关系的重要环节。根据品种的特性,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品种基本苗适宜稀播,播种量适当少些。播种期晚的基本苗宜密,播种量宜多些。土壤肥力较高的条件下,基本苗宜密,播种量宜多些。
辽宁地区春小麦播种量以亩基本苗35万~40万为宜,冬小麦以25万~30万为宜。并根据播期播量相配套的原则,早播适当降低播量,晚播适当增加播量,超过适宜播期每晚播1天,增加播量0.5千克。
播种深度以分蘖节距地面2~3厘米,地中茎长度1~2厘米,即3~5厘米为宜。依据此原理,冬小麦覆土4~5厘米,春小麦覆土3厘米左右,黏土地要适当浅些,沙土地适当深些。墒情好可适当浅,土壤墒情差可适当深,最深不超过5厘米。
具体操作时还要考虑到:大粒宜深,小粒宜浅;肥地略深,瘦地宜浅;沙土地宜深,黏土、盐碱土、冷浆土宜浅;早播宜深,晚播宜浅。
④播种方式
合理的播种方式,可保证单株有适宜的营养面积,能健壮发育,群体得到良好的发展,能充分利用光能与地力;并且能播深适宜,深浅一致,落籽均匀,不重播漏播,覆土良好。
辽宁地区常采用15~20厘米等行距或15厘米×30厘米、20厘米×40厘米间套作种植方式。
15厘米×30厘米、20厘米×40厘米间套作种植方式有利于群体通风透光,改善小麦冠层的小气候条件,充分发挥边行优势,促进小麦的个体发育,使小麦基部粗壮,茎秆健壮,抗倒和抗病能力增强,促进植株的光合作用和子粒灌浆,使穗数增加,千粒重提高。
便于套作玉米,提高全年产量。小麦玉米间套作需要配备播种机,通过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小麦玉米间套作栽培技术的优越性。此外,这种种植方式需要在有一定灌水条件的麦田进行。
⑤施用种肥
小麦生产上,往往用尿素作种肥,但如果施用不当,往往有“烧种”现象,播种时必须十分注意。作种肥施氮肥量不能过多,尽力做到种肥隔离,每公顷施用量不应超过75千克,以避免烧种。尿素与种子的混播量每公顷以45~60千克为宜,其余部分,可通过秋施肥或播前单施肥,或种子与肥料分层施用。
(3)田间管理
①冬前管理
查苗、补苗、保全苗:包括三个环节,一是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种浸种催芽的种子;二是在出苗后补种基础上,于3~4叶期再进行查苗,疏密补稀,补后踏实浇水;三是在浇冬水前,再作一次疏密补稀工作,务必做到麦苗更加均匀。
中耕锄划:出苗后幼苗期遇大雨或土壤板结,应及时进行划锄,破除板结,保墒增温,促进根系下扎。若出现异常暖冬,麦苗旺长或超过合理群体(大穗型要求越冬时群体达到计划亩穗数的1.8~2倍,中、多穗型品种要求达到计划亩穗数的1.2~1.5倍)时,应及时采取镇压、化控或深耘断根等措施,控制群体。
浇冬水:无特大降雨降雪,冬前要浇好越冬水,冬水春用。辽宁地区一般在11月上旬至11月20日左右为宜。灌水后要松土保墒,弥合裂缝。
②春季(返青至挑旗;出苗至挑旗)管理
冬小麦返青期精细划锄:返青期不追肥不浇水,要及早进行精细划锄,以通气、保墒,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麦苗稳健生长。
春小麦大多在旱地种植,并且播种季节干旱多风、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因此必须严格做好春季整地保墒工作,才能保证小麦发芽出苗所需要的水分。当地表刚化冻时就要顶凌耙耢,切断土壤表层毛细管,耙碎坷垃,弥合地表裂缝,防止水分蒸发。播种前土壤表层含水量降到12%以下,只靠耙耢已不能起到保墒作用,镇压是有效的保墒措施。
镇压是在小麦播种后立即用镇压器、石磙或木磙等重物压实土壤,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以利种子尽快吸水萌发,促使地下水上升,减少表层土壤水分蒸发。在土壤上虚下实的前提下,播种后及时镇压,在干旱多风地区和年份,是一项重要的抗旱保苗措施。机械播种时,一般采用播种机后牵挂镇压器,随播随压。干土层厚或干旱时,播后立即镇压,增加镇压次数和镇压重量。若播种时土壤水分较多,镇压后会出现板结,这种情况下应暂缓镇压作业,至表土稍干时再镇压,次数要少。播种到出苗要根据土壤墒情镇压1~2次,有保墒提墒效果。镇压方式多为顺垄和顺播行镇压。
化学除草:小麦返青至拔节前(3月下旬至4月中旬左右)用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
化控防倒:小麦起身后拔节前,对有倒伏危险的麦田用多效唑进行化控防倒。
春季浇水:正常年份在小麦起身至拔节初进行春季第一次浇水,孕穗挑旗期进行第二次浇水。具体浇水时间要根据苗情、墒情,适当提前或延后。
春季追肥:结合春季浇水一般地力追施纯氮9~10千克/亩。施肥量:第一次浇水追施80%~90%,第二次浇水追施10%~20%。要根据地力、苗情适当增减。
春小麦3叶期是栽培管理的关键时期。春小麦苗期时间短,穗分化早,幼穗在3叶期开始分化至拔节期基本定型。苗期既是营养生长的关键时期,又是决定穗头大小的重要时期。所以田间管理突出一个“早”字,以早管促早发。3叶期前抓增温保墒,3叶期后抓肥水齐攻,促早发快长。
在小麦3叶期至分蘖期亩施尿素2~2.5千克,最好采用播种机或施肥机械施肥,也可采用马拉除草耙,将肥料施入土壤之中。要避免雨后或有露水时撒施,以免肥料沾到叶片上,造成“烧苗”。3叶期结合药剂除草每亩喷施0.25千克纯氮、20克硼酸、20毫升“益农麦多收”、0.2千克磷酸二氢钾。
病虫防治:春季主要防治吸浆虫、蚜虫、纹枯病、白粉病、全蚀病等。
③后期(挑旗至成熟)管理
浇灌浆水:一般在小麦开花后10天左右浇灌浆水,以后不再浇水,以免影响子粒品质。
叶面喷肥:在小麦孕穗挑旗期和灌浆期喷施微肥、磷酸二氢钾、尿素等肥料,提高小麦后期叶片光合作用,提高粒重和子粒蛋白质含量,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
防治病虫害:后期重点防治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叶枯病、根腐病、麦蚜、锈病等病虫害。采用一喷综防技术。
④适期收获
收获是小麦生产中最后一个环节,必须抓好。优质高产麦田适宜收获期在蜡熟末期,即小麦植株茎秆全黄、叶片枯黄、茎秆尚有弹性,子粒含水量在22%左右。采用联合收割机的适宜收获期为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
收获的第一件事是掌握火候,适时收获。“麦收一晌”,“收麦如救火”就是说小麦成熟来得急,收割一定要快,尤其我省麦收时节正值雨季来临,要不及时收割脱粒损失甚大。小麦收获在蜡熟最好,千粒重高,品质好。麦收第二件事就是精收细打,颗粒归仓,做到丰产丰收。
及时收获是实现减少呼吸、淋溶消耗,保证丰产丰收、高产优质的重要一环。千粒重以蜡熟末期最高,且子粒品质好。此时收获,不易断穗落粒,且能早腾茬夏播,是人工收获的最适期。但是,如果收获任务大,也可以提早到蜡熟中期,不早于蜡熟初期收割,经晾晒后脱粒。由于成熟较差,应在下午收割,随收随捆,以免落粒,并运回场院脱粒。机械收割应在完熟初期,以下午为好;但如在完熟初期人工收割应在上午或早晨,应便于捆捆。种用小麦也以蜡熟末期到完熟初期收获为宜。收获期限不应超过4~8天。大面积种植时,应做好收获计划。应先收早熟品种,后收晚熟品种;先收旱地,后收水浇地。错开收获期。
东北一年一熟春麦区麦收时正值雨季,往往由于收获不及时而增加损失,形成丰产不丰收的局面。在收获过程中,收获时期和收获方法不仅关系到产量高低和小麦品质好坏,也直接影响机械作业进度和收获、损失的大小。
小麦的收获期应根据生理成熟状况、收获目的、收获面积大小及收获方式而定。小麦子粒中干物质积累最多的时期出现在蜡熟中末期,在此之前,植株各器官向种子中的物质转运的生理活动并没有结束,此阶段带秆收获,种子在秆上仍可继续完成后熟作用。过此期后,种子中的干物质积累停止,无助于再增重,由于淋失和外渗作用,子粒反而减轻。另一方面,不及时收获还会因落粒、折穗以及穗发芽等原因而加大收获过程的损失。因此,蜡熟中末期是人工或分段收获的最适时期。对于机械收获,最适收获期是完熟期,早于此期收获,由于种子中水分较高,在脱粒过程中极易造成子粒机械损伤,同时由于茎秆水分较多,也不便于机械作业。
目前,东北一年一熟春麦区小麦收获方式主要采用分段收获法(俗称割晒)和机械联合收割法。机械分段收获方法具有提早收获、产量高、损失小、种子品质好,能减轻后期联合收割及晒场压力等优点。分段收割的关键在于适时割晒,及时拾禾脱粒。能否及时拾禾是分段收获法成败的关键,一般在割倒晾晒3~4天后应立即拾禾脱粒。采用分段收获法的地块,种植密度应不少于500万~600万株/公顷,株高不低于80厘米,留茬高度为18~20厘米,否则易塌铺或不利于通风,放铺角度为40~50度,麦铺厚度和宽度以3~4天内能晾好晒干适于脱粒为宜,一般8~12厘米厚、60~100厘米宽为宜,天气好时,可稍厚一些,连阴天则应减薄一些。
为加速子粒干燥进程,在一些大型国有农场采用烘干设备进行收获后子粒烘干,减少了产量损失,但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麦的加工品质。
5.安全贮藏
小麦收获后,子粒应选用水泥晒场或三合土麦场翻晒,禁止在柏油路上翻晒,以保证小麦的品质。小麦贮藏的主要任务是要尽量保持既有品质,防止不应有的损耗,此外,还应节约保管费用。在贮藏技术上,要采用一整套干燥、趁热密闭贮藏方法和低温、低氧、低剂量的综合贮藏技术,以有效地控制虫霉危害,延缓小麦的陈化过程。
(1)热入仓密闭贮存
优点是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避免药剂防治所造成的污染,有利于保证产品无毒。贮藏前经过曝晒的小麦水分含量低,后熟充分,加工品质好。储存方法如下:首先晒好小麦,选择晴朗干燥的天气,先将晒场晒热,上午10时后出场晒麦,掌握薄摊勤翻,晒至50~52℃,保持2个小时,在下午15~16时聚堆入仓,趁热密闭。密闭方法有物料密闭和塑料薄膜密闭。物料密闭的操作方法:将已选择好的物料,如麦穗、沙子、异种粮等事先晒干;小麦入仓后,整平粮面,先在粮面上铺一层席子,其上用麦糠压盖20~30厘米厚,麦糠上面压一层用旧面袋装好的沙子(10厘米左右),各层覆盖物要达到平、紧、密、实。塑料薄膜密闭法的做法是:选取0.18~0.2毫米的聚乙烯薄膜,进行密闭覆盖。小麦热入仓密闭贮藏,入仓前要满足下述条件:一是小麦籽粒的水分必须降到12%以下,二是高温密闭的时间一般为10~15天,视粮温而定,如粮温由入库时的50~52℃降至40℃,粮温继续趋于下降,视为正常;如40℃的粮温又趋于回升,应及早解除封盖物,详细检查粮情。
(2)“三低”贮藏
小麦的“三低”贮藏是指贮藏时低温、低氧、低药量(磷化铝),创造有利于小麦籽粒的贮藏,并同时创造不利于虫霉繁衍生长的条件。这种贮藏方法符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和“安全、经济、有效”的原则。低温、低氧、低药量(无公害标准以内)三者互相补充,互为增效,能有效地控制粮食、仓虫和粮食微生物的生理活动,能较好地做到不发热、不生虫、不霉烂、不变质、少污染,即节约保管费用,又降低了劳动强度。
6.包装、运输和加工
小麦的包装、运输和加工要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的包装、运输和加工标准。防止因包装不合格及运输和加工过程中造成的二次污染,以确保进入市场消费和用于再加工的小麦原料及其产品的最终质量。
7.小麦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851—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