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小麦病害及防治

小麦病害及防治

时间:2023-11-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小麦锈病主要危害小麦叶片、叶鞘或茎秆等,在受害部位产生锈色病斑。消灭侵染源,麦收后及时中耕灭茬,将小麦病株残体埋于土中,加快病菌的死亡。当小麦白粉病普遍率达10%,或病情指数达5%~8%时,即应进行药剂防治。它们危害小麦的共同特点是破坏穗部,产生大量黑粉,造成小麦减产。其中腥黑穗病不仅使小麦减产,还会严重降低商品面粉的品质。小麦纹枯病是由一种叫丝核菌的真菌危害所引起的病害。

(一)小麦病害及防治

1.小麦锈病

锈病俗称黄疽病、麦疽病,是我国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生范围广,危害程度大。

(1)病原及危害症状

小麦锈病是由一类专化程度很高的锈菌形成的真菌性病害,该锈菌以夏孢子世代在以小麦为主的麦类作物上,逐代反复侵染,并随气流传播而发病危害。小麦锈病主要危害小麦叶片、叶鞘或茎秆等,在受害部位产生锈色病斑。根据危害症状和侵染部位不同,可以分为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三种,群众形象地称之为“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小气候环境和栽培条件是影响小麦锈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一般在低洼潮湿和水浇地麦田、长势茂密的高产麦田发病较重;施氮肥过多、过晚,成熟推迟,植株感病性增强,也容易造成病害的流行。

(2)防治措施

①种植抗锈、耐锈品种是防治小麦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②加强栽培管理。调整播期,适时播种。合理施肥灌水,搞好配方施肥,促使植株健壮,提高抗病能力;重病麦田增加灌水次数,可补充因锈菌破坏叶面而蒸发掉的大量水分。中耕除草,铲除田间自生麦苗,大量减少越夏菌源。

③合理使用药剂防治。包括药剂拌种和药剂喷雾。注意进行田间发病植株的调查,当条锈病发生的普遍率达20%左右,叶锈病在抽穗后,发生的普遍率达5%~10%,秆锈病在小麦扬花期,病秆率为1%~5%时,应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2.小麦白粉病

(1)病原及危害症状

小麦白粉病是由一类称为白粉菌的真菌引起的。小麦白粉病菌在自生麦苗上侵染为害,以菌丝方式在麦叶上度夏。秋播以后,在闭囊壳内度夏的子囊孢子被释放出来随气流传播,成为侵染危害小麦秋苗的菌源。翌春小麦返青后,在老叶上越冬未死的菌丝可产生分生孢子,在麦田扩散传播,侵染为害。—般情况下,当小麦进入孕穗、抽穗期,病害已进行了几次反复侵染,有可能迅速流行。小麦白粉病的危害症状在叶片正面最为明显,受害叶片形成绒絮状霉斑,上覆一层粉状霉层(分生孢子),初期为灰白色丝状小霉点,后渐扩大成圆形灰色粉状霉斑,最后呈灰褐色,相互连成一片,雾层上散生许多针头大小的黑色小颗粒(闭囊壳),使叶子发黄甚至枯死。

(2)防治措施

①利用、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

②加强栽培管理。消灭侵染源,麦收后及时中耕灭茬,将小麦病株残体埋于土中,加快病菌的死亡。而且要铲除各种场地的自生麦苗,消灭各种侵染途径。适期播种,适当密植,不种早茬麦,创造合理的群体结构,创造适宜的群体气候小环境;合理施肥和灌溉,尤其是注意氮肥的用量,防止倒伏,以促使植株健壮生长,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③合理使用药剂防治。近年来,防治白粉病的主要杀菌剂是粉锈宁。当小麦白粉病普遍率达10%,或病情指数达5%~8%时,即应进行药剂防治。一般每亩用20%乳剂50~60毫升加水40~50千克水稀释后用迷雾机喷雾。病情较重时,间隔7天左右再喷药1次。

3.小麦黑穗(粉)病

(1)病原及危害症状

小麦黑穗(粉)病都是在苗期和穗期由称为黑粉菌的真菌危害引起的,俗称黑疽、乌麦等,是我国小麦主产区重要的病害,常见的有小麦散黑穗病、腥黑穗病和秆黑穗病三种。它们危害小麦的共同特点是破坏穗部,产生大量黑粉,造成小麦减产。其中腥黑穗病不仅使小麦减产,还会严重降低商品面粉的品质。带菌种子、粪肥和土壤是主要传染源。

(2)防治措施

①建立无病留种田,繁育和使用无病种子。

②精细管理,实行轮作,进行必要的施肥、灌水等措施。与非病菌的寄主作物轮作,以减少病菌侵染的机会。

③种子处理。采用20%粉锈宁乳油35毫升拌麦种50千克。种子必须干拌,拌匀,拌后堆贮24小时后播种。或者用生石灰或消石灰1千克,加水100千克,浸种60千克。浸种时间因气温高低而不同,一般气温在35℃时浸1天,30℃时浸1~2天,25℃时浸2天,20℃时浸1天。浸种时以水面高出麦种7~10厘米为宜,以免种子高出水面发热发芽。麦种浸入后不要随意翻动,使叶面逐渐形成一层碳酸钙膜,这层膜有隔绝空气、窒息杀菌的作用。浸后不必用清水冲洗。浸过的麦种可摊开晾晒干,然后贮于干燥处备播。

4.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全球温暖潮湿和半潮湿麦区的重要病害之一。小麦赤霉病不仅能引起小麦减产,降低小麦品质,使蛋白质和面筋含量减少、出粉率降低,而且含有大量毒素,人畜误食病麦及有关加工品,会引起头昏、呕吐、腹泻等中毒反应,严重时能造成死亡。

(1)病原及危害症状

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病菌引起的,以开花期的一次侵染为主形成的病害。小麦赤霉病菌主要以菌丝在麦根茬、玉米穗轴及根茬、甘薯、棉花、芝麻和豆类等作物的病根残体上越冬和越夏,第二年形成子囊壳,小麦抽穗前后子囊孢子渐趋成熟,吸水膨胀后,从小麦抽穗到灌浆,子囊孢子不断释放,在适宜条件下孢子萌发后,侵入小穗。赤霉病在小麦各个生育期均能发生,苗期形成苗枯,成株期形成茎基腐烂和穗枯,以穗枯危害最为严重,最终造成大量减产。

(2)防治措施

①减少侵染源传播。结合冬春积肥治虫,及时清除麦田周围杂草和麦苗周围的麦秸、玉米秸等。秋播时,结合麦田耕翻,把前茬作物的病残体翻入土下,防止病菌传播危害。

②加强栽培管理。搞好种子提纯复壮,选用抗病良种;适期早播,使小麦早发早熟;合理施肥,施足基肥,控制氮肥施用量,扬花期少灌水,降低农田小气候的湿度,都可以减轻发病。

③合理药剂防治。小麦抽穗开花至灌浆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应搞好病害的短期预测预报,做好药剂防治准备,如遇连阴雨天,应抢在雨前进行喷药保护。可选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一般在开花始期喷第一次,隔7~10天再喷第二次,具有较好的效果。

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野生二粒小麦的抗性基因的导入,进行抗病基因标记。通过细胞工程对小麦幼穗或幼胚等体细胞组织培养获得农艺性状优良、抗病性强而稳定的无性系。

5.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是分布范围甚广的一种世界性小麦病害。小麦纹枯病发病越早,小麦损失越严重,流行年份一般使小麦减产10%~20%,严重地块减产可达50%左右,甚至造成枯孕穗、枯白穗,对产量影响极大。

(1)病原及危害症状

小麦纹枯病是由一种叫丝核菌的真菌危害所引起的病害。纹枯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附着在病残体上越夏或越冬,是初次侵染的主要菌原。小麦纹枯病还可通过流水和耕作进行传播危害。小麦纹枯病发病的规律是:小麦返青期病菌开始活动,拔节后麦田病株迅速增加,至小麦抽穗期病害达到高峰,此后病情趋于稳定,至小麦蜡熟期停止危害。小麦从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受到纹枯病的侵害,会造成烂芽、病苗死苗、花秆烂茎、倒伏、枯孕穗、枯白穗等多种症状,发病严重时田间出现成片的枯死,导致减产。

(2)防治措施

①选用抗耐病品种,做好品种布局工作。

②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播种,合理施用肥料。

③药剂拌种。用羟锈宁按种量的0.03%~0.04%,或用粉锈宁按种量的0.03%,或用烯醇唑按种量的0.0123%进行拌种,为克服药害,每千克种子可另加1.5毫升赤霉素。

④药剂喷施。可采用5%井冈霉素0.02~0.03千克兑水100~150千克在拔节前和拔节后各喷一次,两次相隔10~15天。

6.小麦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是毁灭性病害,扩展蔓延速度较快,会引起植株成簇或大片死亡,降低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

(1)病原及危害症状

小麦全蚀病菌为土壤寄居菌,是土传病害。每年春、秋两季是小麦全蚀病的发病高峰。全蚀病以休眠菌丝体和子囊壳的形态附着在小麦病根、病茎、病叶等病残体上或混杂于粪肥种子上越夏和越冬,成为冬、春小麦的初侵染源。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病,病菌只侵染根和茎基部1~2节及叶鞘,上部不受侵染。根部和茎基部受病菌侵染后,形成基腐性的“黑脚”症状,像涂了一层黑膏药。这是全蚀病的典型症状。小麦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各期表现的病状不同,以近成熟期症状明显。

(2)防治措施

①保护无病区,防止病害扩散蔓延。无病区严禁从病区调运种子,在病害初发区采取清除措施,保护无病区。调引的种子为确保无病,可采用52~54℃温水浸种10分钟,以便烫死病残体中的病菌,或对从病区调入的种子进行药剂处理。

②实行轮作,增施肥料。轮作倒茬是控制全蚀病发生危害的重要措施,可实行粮粮、粮油、粮菜、粮棉等轮作。同时,要搞好深耕细耙,增厚活土层。增施有机底肥可促进拮抗微生物的发展,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注意氮、磷、钾的施用配比,有利降低病害的发生。

③选用耐病品种。虽然至今还没有高抗全蚀病的品种,但可采用一些耐病品种,减轻病害的发生和危害。

④药剂拌种。用20%粉锈宁乳剂50毫升喷拌麦种50千克播种,可使田间小麦根部感病率下降30%,防病效果较好,但播种量需增加10%。

⑤药剂喷施。用15%~20%粉锈宁0.15%~0.25千克,兑水50~60千克,在小麦播种后20天内和返青期各喷施1次,防病治病效果可达60%~70%,并可兼治纹枯病。此外,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千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千克,每千克兑土20千克,在小麦播种时撒到播种沟内,也具有较好的防病效果。

7.小麦根腐病

小麦根腐病分布很广,在北方春麦区发生较重。近年来,随着弱冬性和偏春性小麦品种种植面积的扩大,发生与危害程度有明显上升趋势。

(1)病原及危害症状

小麦根腐病以休眠菌丝体在种子内部和病残组织中越冬或越夏,也能以分生孢子沾在种子和病残体表面越冬或越夏,这是病害的主要侵染源。种子萌发后,病菌由芽鞘侵入,蔓及根、茎、叶。病残体上的分生孢子借风雨而传播,进行再侵染。根腐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能发生,病菌可侵染小麦的种子、幼苗、成株的根系、茎秆和穗部,主要表现为根腐、茎基腐、叶斑、穗腐及黑胚粒等症状,由于小麦受害部位、时期和症状不同,因此有“斑点病”、“黑胚病”和“青死病”等名称。严重影响种子出苗率和面粉质量,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发病严重者可导致绝产。

(2)防治措施

①加强栽培管理。精耕细作,适时播种,提高播种质量;加强肥水管理,培育壮苗,提高麦苗的抗病能力;实行小麦与豆科作物或瓜类作物轮作;选用无病种子和抗寒性强的小麦品种。

②药剂防治。用种量0.3%的粉锈宁、退菌特、福美双,或用1.5%的代森锌、多菌灵、萎锈灵进行拌种,可以降低幼苗发病率,促进种子发芽,防病保苗效果较好。

8.小麦黄矮病

小麦黄矮病是世界各麦区普遍发生的一种病毒病害,也是在小麦上发生的一种重要病害,一般每隔3~5年就广泛地流行一次。

(1)病原及危害症状

小麦黄矮病是由一种只能通过蚜虫携带和传播的黄矮病毒的植物病毒危害引起的。拔节期和穗期是黄矮病发病的高峰期。当气温偏高、湿度偏低时,有利于麦蚜的繁殖和迁入,因而麦田发病重。黄矮病在小麦全生育期都可以发病,发病后的典型症状是叶片黄化,植株矮化。但各个时期的症状不完全相同。

(2)防治措施

①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播种,躲过发病的两个高峰期。选用适宜的抗病丰产品种。增施肥料,合理密植,扩大水浇面积,改变麦田小气候,破坏麦二叉蚜适生环境,从而减轻虫害和病害的发生。

②药剂拌种。在小麦播种时,用种量0.3%的乐果乳剂拌种,残效期20天,可预防秋苗蚜虫。

③早春喷药治蚜。麦田有翅蚜株率达0.5%~1%时,用4%乐果乳剂50克,加水1千克,拌细土15千克,拌匀撒于麦苗基叶上,防病效果可达70%~80%。或用40%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每亩75千克喷雾,效果也不错。

9.小麦土传花叶病

小麦土传花叶病也是一种病毒病,小麦感病后损失很大,重病麦田可能颗粒无收。

(1)病原及危害症状

小麦土传花叶病以土壤传播为主,病根茬及耕作也可传播病毒。土传花叶病病毒只侵染小麦幼苗,成株不受侵染。小麦出苗期,病毒随土壤里的禾谷多黏菌侵入麦根,引起病害发生。在秋季小麦5叶期以前,受侵染越早,则发病时间越长,发病越重。但秋苗期小麦不显病,春季麦苗返青时才开始显病,拔节期为显病高峰。另外,土传花叶病的发病与栽培条件也有关。一般砂壤地病重,黄黏土地病轻;基肥不足、追肥失时、苗弱的麦田病重,反之则病轻;早播麦田病重,晚播麦田病轻或不发病;秋播期高温高湿的年份发病重,低温干旱的年份发病轻。

感病小麦的主要症状是春季各生育期大大推迟,虽然在分蘖期症状不明显,但返青后逐渐明显,植株矮化,成穗率降低,穗小粒瘪,严重影响产量。土传花叶病在小麦全生育期都可以发病,症状有所不同。小麦生长前期病苗的叶片上出现褪绿斑块或条点,返青后老叶变黄或变紫,叶片出现褪绿黄色斑驳。小麦拔节后的病株发病症状明显,下部叶片变黄枯死,中部叶片出现黄绿相间斑块或条纹,有的延伸到叶鞘上,植株发黄似缺肥、重病株分蘖枯死。小麦孕穗后发病植株的病情有所减轻,叶鞘和颖壳上出现褪绿短线状条斑。病株稍矮,穗小粒瘪,贪青晚熟。

(2)防治措施

①选用抗病品种。要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耐病和丰产性状良好的品种,同时要进一步做好培育和选育抗病性品种的工作。

②栽培措施合理。适时播种,对于易感病品种应适当晚播;不要用病根茬和病土积肥;施足基肥,及时追冬肥浇冬水,发病初期加强肥水管理。采用以上措施,都能显著减轻病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