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漠土的发生演变和培育
谭伯勋
(甘肃省农科院土肥所 甘肃兰州 730070)
灌漠土即灌淤土,为了更能反映成土过程的特点——在漠境土壤基础上,长期人工灌溉耕种熟化而成;与土壤属性——有耕作熟化层相符,故易名灌漠土。
1 灌漠土分布区的自然景观
灌漠土分布于蒙新干旱半荒漠和荒漠带,这里深入内陆,长期干早,至第三纪末喜马拉雅山运动,使青藏高原不断隆起,阻止西南季风侵入,气候干燥,形成深厚的含盐与石膏风化壳,植被稀疏,土表裸露,风蚀强烈、细土蚀去,砂砾残留。地带性土壤为灰棕漠土和棕漠土。
作为漠境土壤的特点,除普遍具有有片状鳞片状层次,砾质、砂质沉积层外,其有机质及养分含量均低(表1)。
表1 嘉峪关棕漠土的化学性状
由于高山流水下注山麓,使荒漠边缘形成河西走廊绿州带,土壤随生态系统的发展而演变,经长期人工灌耕熟化,形成内陆区特殊土壤——灌漠土。
2 灌漠土的肥力演变过程
灌漠土是漠境土壤经长期人工引水灌溉耕种培育而成,由于下列一些措施及作用,使漠境土壤的性状发生显著改变。
2.1 生物累积
每年作物遗留大量根茬和残落物,以及山洪或泉水携带的枝叶,在灌溉改善了土壤水热状况条件下,土壤微生物丰富而活跃,蚯蚓活动频繁,以及不同作物的根系对营养元素的选择富集等旺盛的生物过程,累积了土壤有机质和营养元素,从而创造了土壤耕作熟化层,其土壤养分状况比棕漠土高的多(表2)。
2.2 耕作培肥
这里重视伏耕;秋耕,耕作结合施肥和浇水,加上客土、客砂改善结构质地。也使土壤养分状况改善。例如酒泉西峰公社西峰四队的土壤就是这样(表3)。
2.3 淋溶淡化
在泉水断层泉水灌溉条件下,淋洗了易溶盐类和石膏,使灌溉层脱盐,黏粒下移,例如嘉峪关断层泉水灌溉的土壤(表4)。
表2 酒泉县泉湖公社头终五队灌漠土养分状况
表3 酒泉西峰公社灌漠土的养分状况
表4 嘉峪关灌漠土的理化性状
通过上述人工长期灌耕种植熟化措施形成了灌漠土,其特点是,形成深厚的熟化层,50~100cm,有的达250cm;其色浅灰,颜色结构,质地比较均一,并有碳酸盐淀积层。剖面中还有煤渣、灰屑、碎砖、瓦片、粪斑及人类生产活动遗迹和文化遗物等。总之,土壤剖面结构与理化性质都与原来漠境土壤有一系列差别。它们一般具有不同深度的地下水,但不影响耕层。其肥力特点是富钾多盐,但有机质及氮磷仍较缺乏,并普遍有不同程度的板结。
在永昌、山丹曾发现肥力水平很高的黑油灌漠土,那是在草甸植被累积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基础上培育起来的。玉门柳河公社二道沟四队发现类似情况,那是沼泽土降低地下水位,发生脱沼泽过程,经耕种培育而成,土体构型比较理想,土层轻壤——中集,核状结构,疏松渗水,下层重壤——中壤,板状和鳞片状结构,保水保肥,土壤理化分析如(表5)。
表5 黑油灌漠土的理化性状
这种土壤肥力水平高,所以亩产千斤以上。
3 灌漠土的利用和培育
对灌漠土的肥力分析表明:应按生物路线、生态平衡的全面观念综合利用,和培育,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3.1 练合治理,改造环境
治山:修梯地、沟坡兼治、造林种草、发展畜牧、以牧促农。水不下山,泥不冲失,以免淤塞冲垮农田。利用山林枯枝落叶、牧草绿肥,肥田养畜,作到“以山养川”。山间水库周围更要发展水源林,涵养水源。
治水:实现“三水(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并用”,三种蓄水工程(工程蓄水、生物蓄水、土壤蓄水),并举的完整水利系统,各大河出南山前,修建水库,贮备余水,加固河床,避免流经戈壁的渗漏;开发地下潜水,发展井灌;修建蓄水池,汇集泉水,冬季拦蓄余水,人造水利,多方节流开源,以保农业全面发展。
治田:建立完整的条田、林带、渠系,改善土壤整体结构,如板结灌漠土和盐化灌漠土的“破肚开肠”颇为独特,即每年掘坑70~100个,按作物生长差的地方布点,以破除僵板土层和“盐窟窿”等障碍层次为原则。根据情况填入绿肥、秸秆、土粪、淤泥、砂土等,以增加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强渗水贮水能力,并科学地布局渠系,完善蓄水系统。
治林:建立农田防护林带。以世界风库著称的安西县的环城公社,建成钻天杨、新疆杨林带后,达到风不成灾,以林护农,单产连年上千。又如临泽县的农田林网化,平均亩植红枣树30株,亩收枣子150kg,枣下种麦,亩收300kg,改善了农田生态条件、粮食和经济收入大有增加。
3.2 发展绿肥,合理间套
我所白云基点种绿肥的土壤,0~30cm有机质增加22%,速效磷增加44.7%,全磷增加16.8%,全氮增加25%,粮食增产25%。武威羊下坝上双二队绿肥面积由1974年的20亩,扩大到1978年的150亩,实现了“二亩一绿”,平均单产由1974年的200kg提高到1978年的470.5kg。又如民勤县羊路公社中沟大队麦田套播草木樨、箭舌豌豆、紫花苜蓿,对该队连续三年增产起了重要作用。除粮肥套播外,还有粮油套播,如四行麦套播一行胡麻,十六行麦套播一行大麻或葵花;四行麦套播一行黄豆,亩播黄豆5kg,可收豆50kg,麦300kg;有的三行麦套一行甜菜,亩收麦300kg,甜菜2000kg。这些土地利用方式的收入都比单种小麦高一倍以上,更重要的是改善了农田生态统。
除绿肥外,针对本区土壤缺磷,应重视磷肥施用,武威羊下坝公社上二沟大队亩施当地产品位低的磷肥90kg,亩产小麦350kg。近几年施磷酸氢二铵,过磷酸钙,增产亦很显著。
3.3 科学灌溉,因土制宜
河西灌水有独到之处,如板土地区强调“贮水灌概”,是土壤蓄水的创举。在秋冬浇水渗深1m以下,土壤整体结构达到饱和极限。经冬冻融,改善土壤结构克服板结。贮水于深层,水分因毛细管机制源源浸润耕层,避免干缩、胶结。“板地怕秋早”,秋早或浇水很浅,耕层下为干燥状态,耕层湿胀密结,干则胶固,以后很难渗透,不渗水。一次浇水不当,以后几年都治不过来。盐土区也有贮水灌溉,次年作物生育期不浇水,可免返盐。
沟灌是在小麦出苗后,顺行耙成许多小垄,沟深20cm,浇水深大半沟,靠毛管水浸润根系,保证通气,水中所含钙与黏粒不致淀积在根部,干后不板结。盐土区也常进行沟灌,以免盐分聚集根部为害。
“晒墒地”是颇为有趣的,谚称“晒的越好,墒情越好”,因干湿交替,冷热交替,土壤产生“剩余干缩”,增加土壤孔隙度和闭蓄空气量,加强生物化学过程,克服板结,增强蓄水,保证好墒。
伏天耕泡:因田水温度较高,脱盐率高,即渗水洗盐。麦收后耕泡,水层厚15cm,泡至茬软茬黑,水黄,即8~15天。适耕时犁三次,立垡曝晒,霜降时满浇冬水,次年解冻,水盐下渗,结合春耙,提高脱盐率,又消除板结。
保苗灌溉是盐化灌漠土地区农业生产的关键。春麦播后50天约立夏后,麦苗六叶时浇头水,此时苗壮耐盐。立夏前麦苗弱,浇水则易死,因地湿,蒸发旺盛,土壤盐分上升为害。农谚:“头水满,二水赶,三水洗个脸”,“头水旱,不算旱;二水旱,连根烂”,头水后地湿,返盐强烈,为害根系,紧跟二水压盐,以免烂根。保苗是盐化灌漠土地区农业生产关键。因春麦苗期正是盐化灌摸土春潮返盐,此时含盐达全生育期最高峰,掌握保苗灌溉,此后一系列浇水压盐,土壤含盐越来越少,不足为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