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浅谈土壤肥力现状污染危害及改土培肥途径

浅谈土壤肥力现状污染危害及改土培肥途径

时间:2024-11-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就全省看,目前土壤肥力状况较好的地区是河西。增加有机质投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是各地区当前长期需要重视解决的问题。日益严重的土壤环境污染,是引起农业生产基础破坏,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危及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原因,首先各地的工业“三废”是农业土壤环境的主要原因。1981年直接受“三废”污染危害的农田达6000多万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多亿元。从而达到增加土壤有机物质、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

浅谈土壤肥力现状污染危害及改土培肥途径

惠学英

(甘肃省农科院土肥所 甘肃兰州 730070)

土壤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基础,增加对土壤的有机投入,减少土壤环境污染,走生态农业道路,实现土壤良性循环,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重要条件。如何提高土壤肥力,减轻和防止土壤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已引起了各地区同行的普遍关注。下面就这方面的问题谈点认识,供研究参考。

1 土壤肥力现状

土壤肥力高低,对土地产出和农作物产品质量有直接影响。当前耕地肥力下降,是甘肃省内、外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根据最近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和1958年的第一次土壤普查资料比较,在全国1403个县的耕地中,土壤无障碍因素的耕地只占耕地面积的15.3%,土壤有机质低于0.6%的耕地占10.6%,有59%的耕地缺磷,23%的耕地缺钾,14%的耕地磷、钾俱缺。此外,还有26%的土壤耕层浅,有12%的耕地土壤板结。在各省区中,除了农业实行集约化经营程度较高的上海、江浙和河北、海河等地的土壤肥力有所提高外,多数地区,特别是耕作粗放、广种薄收的广大山地的土壤肥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甘肃省土壤肥力状况也大体呈现出这一趋势,地区之间不平衡。就全省看,目前土壤肥力状况较好的地区是河西。自70年代后期河西商品粮基地建设以来,大力推广农田种草,提倡根茬肥田和禾秆过腹还田等,广泛开辟有机肥源,使土壤有机质不断得到补充和增加。在第二次土壤普查中,据对张掖地区农业土壤2401个样品分析,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67%,其中72%的样品占1.8%,71.8%的样品占1%~2%;10.2%的样品在1%以下。目前河西地区多数县(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都达到了1.4%左右,不少含量高的地方接近2%。特别是一些种草时间较早,坚持种草养畜,实行农牧结合较好的村、社,近年无机肥料的投入已开始减少,耕田逐步向良种循环方向发展,草畜兴旺,促进了粮食高产稳产。

注:本文发表于《甘肃农业科技》,1993,(6):27~28.

但目前多数地区土壤肥力都不高,突出的问题是广大农区土壤中有机物质消耗多,而补充和积累的有机物质却很少,除少量家庭积肥外,有机肥源严重不足。这一问题在沿黄和陇东两个商品粮基地建设上显得尤其突出。现以沿黄灌区的白银市在“七·五”期间的粮食生产为例,就可以明显看出提高土壤基础肥力的迫切性,和“六·五”相比,该市在“七·五”期间年均增产粮食为58 992吨,其中水利作用占20%,肥料作用占50%,优良品种和栽培技术等占30%。在肥料增产部分中,化肥作用占75%,而农家有机肥料的作用仅占25%。可见粮食增产大部分主要是仰仗化肥的作用。化肥对农作物的增产作用是众所周知的,但长期大量应用会破坏土壤结构,加速农田有机质消耗,恶化农业生态环境,最终导致经济效益下降。造成该地区化肥用量大的主要原因是豆科作物种植面积减少,农田种植面积过小,农区畜牧业发展滞后,有机肥源严重短缺。特别是在沿黄高扬程新灌区,不但土壤有机质普遍在0.8%以下,而且土壤内含盐量高,次生盐渍化日益严重。增加有机质投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是各地区当前长期需要重视解决的问题。

2 土壤环境的污染危害

日益严重的土壤环境污染,是引起农业生产基础破坏,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危及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原因,首先各地的工业“三废”是农业土壤环境的主要原因。首先各地的工业“三废”回收率不到20%,就是说有80%的“三废”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到了农林水产环境当中。1981年直接受“三废”污染危害的农田达6000多万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多亿元。1983—1985年,全国1000元以上的污染事故每年由2573次上升2753次,1989年又猛增到3699次。当前仅受二氧化硫和氟化物复合污染或单独污染的农田就有3000多万亩,草地1000多万亩。其次就是农用化学物质的滥用,尤其是一些高产地区,为了提高农产品产量,在短期内大量投入农用化学物质,对局部地区的水源和农产品造成严重污染,使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危害人们健康。例如在新疆乌鲁木齐对蔬菜硝酸盐的污染调查结果表明,大白菜、莴苣、小萝卜、芹菜、小白菜等植株体内的含量都超过了生食卫生标准。其中大白菜和小萝卜的含量还超过了熟食卫生标准,前者超标率达到49.4%;后者达到63.6%。目前在许多城郊菜区和水果产区,有机氮和有机磷都超量作用,严重影响了产品品质,造成了一大公害。在广大农区,特别值得一提是自80年代以来各地推广的地膜技术,发挥了增温、保墒、早熟、高产功能,在粮食增产上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造成土地环境的“白色污染”也日益严重起来,调查结果表明,每亩耕地用地膜一年,土壤内残留地膜为3kg;使用地膜3年,残留地膜为4.5kg,使用地膜5年,残留地膜为6.2kg;使用地膜如在5年以上,一般亩残留量可达到8.6kg。每亩耕地的土壤内残留地膜达到30kg时,可导致农作物产量减少50%。因此残留地膜对土壤的污染,可引致地力衰退,影响作物根系发育,成为土壤重要障碍性因素,直接影响着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

由上述可见,我国农业环境受污染问题比较严重,不仅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降低了产品品质,加大了生产成本,而且危及人畜健康。如何综合治理工业“三废”,科学使用农用化学物质,增加对农田建设的有机投入,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

3 对改土培肥途径的思考

调整种植结构,合理轮作倒茬,扩大农区畜牧业比重,以农牧结合为基础,增加物能,培肥地力,防止农业环境污染,使农业生产逐步向生态良性循环发展,则是改土培肥的基本途径。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依靠科技,增加投入,大力种植绿肥,发展家畜,解决有机肥资源,改进施肥方法,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走粮多—草多—畜多—肥多的路子。从而达到增加土壤有机物质、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在这方面自80年代以来,各个地区都结合当地实际,研究推广了各种适合当地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绿肥蔬菜等各种规格的间作套种高产模式和种植技术,适度发展了农区畜禽养殖规模,大抓了有机肥料的积制和化肥配方施用,优化了耕地质量,促进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这方面的成功例子很多,如张掖市小满乡康宁村有耕地4535亩,果园1600亩,505户共2007口人,多年来经过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每年单种和复种绿肥牧草1500多亩,发展了以养猪养牛为重点的畜牧业,1992年全村饲养生猪3500头,养牛770头,羊1600多只,鸡19 000只。该村当年粮食平均亩产871.09kg,使全年农业总产值达到298.23万元。其中畜牧业为93.94万元,占31.5%,户均畜牧业产值1860元,人均纯收入921.3元,由于草多、畜多、肥多,使得土培肥成效显著,全村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达到了1.95%。实现了种养结合,呈现也以粮、经、草三元型的合理种植结构,合理利用了环境资源,发挥出了整体效益。提高了经济收入,同时也有力的推动了农业种植结构由单一粮食型向多种经营型转移,向市场过渡。

此外,沿黄灌区等农田种草尚在起步的地区,要因地制宜采取扩种豆科作物措施,提倡推广秸秆还田和复种绿肥压青技术。在化肥设施量过高地区,还要注意结合土壤营养状况,研究科学施用化肥,减轻和防止农业环境污染,对于稳定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都有重要作用。

采取措施,清除土壤内的残膜污染刻不容缓。这项工作量大而宽,加之多数农户对其污染危害认识不足和做起来费工费时,难度很大,必须加强宣传,广泛动员,经常坚持,方能收效。目前除制定优惠回收价格刺激回收外,从长远看国家和有关部门应拨出专款,设置专门防止和清除残膜污染研究课题,研究出有效简便办法。同时还要积极研制新型材料代替地膜,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创造物质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