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漠土区吨粮田开发与持续农业建设
郭天文 谭伯勋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通过数值分析,认为灌淤土和灌漠土属同一土类,其中的微小差异应在亚类一级来区别。灌漠土占我国国土面积一半以上,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战略地位。灌漠土区建设吨粮田在“气候肥力”、“土壤肥力”和“生态肥力”方面既存在优势又存在劣势。为使灌漠土获得吨粮必须实行持续农业,强化农业生态系统,做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建立完整的农业生产体系并多层次利用光热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具有漠境特色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体系,逐渐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结构,实现光肥平衡,形成高产、高效益、生境优化的农业生态系统。绿洲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畜牧业比重小、厩肥来源少、土壤肥力得不到提高,不利于持续高产,故应大力发展畜牧业。
关键词:数值分析;灌漠土;吨粮田;持续农业;光肥平衡
1 灌漠土区的地理范围
1.1 灌漠土与灌淤土
荒漠与半荒漠地区的灌漠土与灌淤土以前均称为绿洲土,两者在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等方面基本一致。其成土时间长短不一,有的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有的只有二三百年,有些则是解放后灌溉面积迅速扩大,大面积的荒漠才变成了绿洲[1]。这2种土壤的剖面虽可分为疏松的耕作层、紧实的犁底层和心土层,但层次分化不明显,且不稳定。因此,是否可将它们归并为灌漠土一个土类,则成为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为此笔者对甘肃各地、县及宁夏55个耕作层(灌漠土40个、灌淤土15个)的土壤指标(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阳离子代换量、碳酸钙含量、物理性黏粒、物理性砂粒等)进行了研究。
1.1.1 灌漠土与灌淤土土壤指标相关性
由表1可见,土壤碳酸钙含量变化较大,机械组成、磷钾含量、阳离子代换量等变化较小,有机质、全氮居中。灌漠土和灌淤土土壤指标的相关分析详见表2。
注:本文发表于《西北农业学报》,1998,7(4):91~96.
表1 55个土壤耕层各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Table 1 The average values,standard deviations and variation coefficients of indexes 55 soil plowing layer%
1.1.2 灌漠土和灌淤土成土过程分辨的比较
通过主组元分析,灌漠土和灌淤土的前3个主组元累计贡献率大于70%[2],即前3个主组元可将全部土壤指标提供信息的70%以上反映出来(表3)。
表2 土壤耕层各指标间的相关系数(n=55)
Table 2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mong some indexes in tilled top soil
表3 灌漠土和灌淤土前3个主组元贡献率
Table 3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three principal component of irrigated desert soil and warp(%)
表4 灌漠土和灌淤土前3个主组元的权系数及主要指标组合
Table 4 The weight indexes of the first three pricipal components and constitution of soil indexes for irrigated desert soil and anthropogenic-alluvial soil(G≥70%)
由表4可知,2种土壤的前3个主组元反映的物理意义基本相同。第1主组元对黏粒、阳离子代换量有较强的正向载荷,而对全氮、有机质、碳酸钙、全钾等有较强的负向载荷,它是耕种—熟化成土过程的度量。第2主组元对黏粒亦有较强的正向载荷,它是灌溉淤积耕种的度量,因灌溉淤积和增施土粪均可使土壤耕层黏粒含量增加。第3主组元的物理意义也与耕种有关,表现为土壤全钾含量对第3主组元有较强的正向载荷。而碳酸钙对第2、3主组元的差别,说明了2种土壤的地区性差异。由于灌漠土多处于典型的内陆性气候地区,蒸发量较大,易造成碳酸钙的表聚或淋溶与表聚相当,而灌淤土多处于半荒漠地区,蒸发量相对较小,大量灌溉可使碳酸钙有所下移。笔者认为这2种土壤的这一差异应放在亚类中加以区别更为合适。
灌漠土和灌淤土均是在人工灌溉、耕种搅动、人工培肥等作用交替进行下形成的,其剖面特征基本一致[3]。和王吉智等[4]分别对灌漠土及灌淤土进行了不同的描述,但两种描述无本质差别。因此,笔者认为,灌漠土和灌淤土实为同一土类,其中的微小差异只是亚类级的差异,应合并为一个土类,并且采用“灌漠土”命名更能反映其发生来源,具有地带性。
1.2 灌漠土的分布区域
灌漠土分布于我国漠境地区的内陆河流域和黄河流域,占国土面积一半以上。漠北地区与干旱区基本重叠。荒漠、半荒漠主要为蒙新干燥区,位于青藏高原北部。涉及新疆、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内蒙、山西、河南之一部分或大部,包括内蒙西部、阴山以北,马拉山、贺兰山以西,河西走廊、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新疆广大地区。半荒漠包括东北西部、内蒙东部和南部、陕西、晋南、宁夏平原。
2 灌漠土与吨粮田
2.1 气候与土壤肥力优势
灌漠土区光照为全国之冠。该区的日照、辐射量、积温、无霜期和昼夜温差等具有明显优势(表5)。作物光合效率高,时间长,呼吸消耗少,灌浆期长,≥30℃高温出现次数很少且时间短,无高温危害。以香日德灌漠土区为例,其年均日照时数3074h,生长季内月均日照时数244~281h,年均日照百分率69%,生长季内月均日照百分率为63%~68%,年均太阳总辐射量6.27×105J/cm2,生长季内月均太阳总辐射量6.28×104~7.12×104J/cm2,小麦生殖生长期内日平均气温10~16℃,生长期内最高气温27~33℃,≥30℃以上的日数仅1~2d,日照时数和太阳总辐射量多,日照百分率和气温日差较大,生长期内温度凉爽适宜,是形成高产农业的气候基础。
灌漠土区吨粮田多为暗灌漠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形成大于60~100cm厚的松散层,土层深厚灰暗松软,耕作历史悠久,熟化度高,耕性好且广,供肥保肥性能好,适耕期长。全剖面含磷量较低,物理砂粒80%,土壤容重1.1~1.54g/cm3,土壤孔隙50%以上,微量元素锌较缺(仅0.3~0.5mg/ kg),铁丰富(一般在10mg/kg以上),铜适量(约为2mg/kg),蚯蚓活动频繁,多粪穴,宜植麦、棉、油料、玉米、豆瓜、蔬菜、林木,地下水2.5m,浸润全剖面。
表5 西北各地灌漠土区气候肥力状况
Table 5 Fertility and climate in irrigating desert soil regions of northwest
表6 暗灌漠土剖面理化性质(安西布隆吉九上三队)
Table 6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n a irrigated desert soil profile
2.2 生态肥力优势
由气候肥力优势和土壤肥力优势可知,光、热、水、肥、气等农作物生长发育条件为光合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能量源泉,形成生态优势。光合作用及灌浆时间长,呼吸消耗少,从而不断提高植物固定转化太阳能效率,加速生物积累,是作物高产的重要生理原因。由于植物体内干物质的90%~95%来自光合作用,10%以下来自土壤养分,故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单位面积光合有效辐射能的多少。但土壤养分供应不足,光合作用也就弱,此中存在光肥平衡问题,而光肥平衡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
但此优势仅限于暗灌漠土亚类,不足灌漠土的8%。灌漠土的其他3个亚类占灌漠土总面积92%以上,这3个亚类土壤肥力低下(表7),尽管具备同样的光热资源优势,但土壤养分供应与光合作用不协调,作物产量依旧上不去,说明光肥平衡直接影响产量(表7)。
表7表明,灰灌漠土有机质和养分都很贫瘠,约占河西灌漠土总面积86.87%。对这类土壤改良的关键措施为发展绿肥牧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结合土壤本身黏重质地,改善土壤胶体品质,迅速改善土壤结构肥力状况,结合林带林网保持热量平衡,使作物充分吸收养分,则可望高产。
表7 灰灌漠土剖面理化性质(金塔双城永胜一队)
Table 7 Physic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gray irrigated desert soil profile
表8 河西灌漠土各亚类分布面积与单产水平
Table 8 Distribution and moist yield level of irrigated desert soil
3 对灌漠土与持续农业
漠境土壤可塑性强,只要有水,就可从事农、林、牧业。对新垦土壤,引洪漫地,增施肥料,加强管理,春麦产量可达4500kg2/hm左右。漠境因不同地形部位的不同水热动态,制约着植被、土壤状况,积久形成地带各异的不同土类。耕种后因根除障碍,定向培肥、优化生境、地带差异缩小,形成泛域化,产生适合作物生育的共性要求,出现生态谐调而高产,即持续农业。
在持续农业条件下,集约化经营,土壤水分状况适度,合理施肥,发挥土壤和植被的共生优势,促进了土壤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生境优化,形成绿洲,出现了熟化程度较高的灌漠土。而在边际农业的掠夺经营条件下,成土过程出现两极分化,水分过少则沙化成沙土、板土,水分过多,则潮化、盐化成潮土、盐土。
灌漠土区光能充足、无连阴雨。有高山水库作后盾、旱不成灾。土壤水热状况具有多宜性、生物具有多样化,有作物1242种,野生植物1201种。形成了绿洲生态系统。
灌漠土在干旱区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农、林、牧、副、渔业综合发展的基地,其土壤肥力、产量水平、增产潜力在干旱区起着支撑、辐射、推动和示范作用。
4 灌漠土区持续农业技术体系
4.1 强化生态系统
灌漠土区利用高山“湿润孤岛”的水资源,哺育众多绿洲。必须不断扩大这些绿洲,使所有绿洲小气候连成大片,形成大气候。加强绿洲林网绿化建设,优化生境,形成水热协调的生态优势,以夺取生产优势。农业生产处于茂林川泽网络中,水热小气候条件优越,从而不断提高植被固定转化太阳能的效率,加速生物累积,形成能量物质不断扩大的良性循环。
4.2 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不仅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而且是农、林、牧、副、渔组成一个地貌区的科学组装方式。这就要综合治理山、水、田、林、路以利生态稳定、生产发展。农、林、牧各自产物的专用性,表现其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实现以林保农牧、以牧养田促农,以农林养牧,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而增加对土壤的投入、大幅度提高土壤肥力,不断扩大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达到农业资源的持续利用。
4.3 建立完整的农业生产体系,实现光肥平衡
土壤随生态系统的改善而变肥。生态系统是物质流、能量流的循环结构,其核心是土壤肥力。土壤肥力高,生态系统就有生机,否则生态系统就脆弱不堪。为此应建立完整的农业生产体系,强化农牧结合,实现草田轮作,形成草—畜—肥—粮生态体系,发挥植物土壤共存、共荣、共生关系优势,以达到光肥平衡。
4.4 多层次利用光热资源优势
主要从作物群体结构考虑,组成多功能多生物生态结构,以图充分有效提高光能利用率获得高产,行之有效的是带田和立体农业。河西吨粮田多采用小麦套种玉米,两作物一早一晚、一高一低、一稀一密,田间通风透光,边际效应显著。立体农业从空间的多层性和时间的连续性上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通过高、矮棵,深、浅根,早、晚熟,喜温、凉,多收单收等多种配置形式,合理利用空间,增产增收。如农田梨林或苹果林网中套种桃树,桃下种麦,麦中套种蔬菜,植被茂密,变土壤物理性蒸发为作物生理蒸腾,增加了相对湿度,对作物极为有利。环境保护中的培肥生态系统,因其结构复杂,一部分机能异常,但可以被其他部分调节,且内部调节能力大,维护了生态平衡,从而形成物质能量不断扩大的良性循环。
4.5 探索灌漠土区特色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
提高土壤肥力,不只是改良培肥一方田一亩地的个体肥力,而是扩展到一个自然区域或一个流域,在改造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改造土壤,就能稳定持久地提高土壤肥力。凉热相济的施肥原则,颇具漠境特色。当地独特的耕作轮作,灌溉保墒,适地适种,绿肥压青,用养结合都值得总结推广,以形成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