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七尺带种植试验示范总结

七尺带种植试验示范总结

时间:2024-11-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试验设在黑河沿岸的高台县六坝公社五一大队农科队,土层厚约1m,质地为砂壤,持水保肥性能差,养分含量中等。1980年七尺带仅在高台县就推广8000亩。据1977年试验,七尺带套中箭舌豌豆割了喂猪,利用根茬肥地,土壤水解鲜氮含量为35.0mg/kg,而未套种绿肥的小带田土壤水解氮含量为27.5mg/kg。

七尺带种植试验示范总结

陈旭晖 何其耀 邱进怀

(甘肃省农科院土肥所 甘肃兰州 730030)

河西走廊以扩大带状种植(简称带田)、扩大高产作物玉米为主要内容的耕作改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带状种植形式上,经历了由大带到小带的发展过程。目前河西平川水地区带田形式——小带田,每一耕作带宽1.5m,边际效应显著,产量较高。但也因带距小,耕作管理不便,加上各地种植规格不一,不便于机具的选型配套,不利于机械化的发展。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为了与机械化相适应,逐步实现种植方式定型化,参照兄弟省市经验,结合河西川水地区的自然特点与生产条件,自1977年开始连续三年进行了适于小型机械操作的七尺带种植试验研究与示范。

1 试验依据与设计

为了统一规格,利于引进机具,试验设计主要参照目前华北地区种植较广的七尺带,结合河西走廊无霜期较短,玉米播期较早,小麦、玉米共生期长等特点,设计玉米带宽0.87~1.07m,种玉米2~3行,与小麦带比较,小麦带宽占带田总宽度的百分比,由小麦带的46.7%提高到54.9%~63.9%。

在提高小麦比重的同时,为了力争玉米高产,在带宽与玉米平均行距增大的情况下,采取了适当缩小玉米株距的方法,以保证玉米有一定的基本苗数。同时,考虑到各地土壤与水肥条件的差异,设计了七尺带和七尺宽带两个方案,玉米留苗密度都大于小带田中玉米留苗每亩3330株的密度。具体设计方案见表1。

2 试验地种植管理

本试验设在黑河沿岸的高台县六坝公社五一大队农科队,土层厚约1m,质地为砂壤,持水保肥性能差,养分含量中等。据1977与1978年春播前取土测定:0~20cm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0.99%~1.03%,全氮含量0.068%~0.073%,全磷含量0.12%~0.13%,水解氮含量27.5~30.0mg/ kg,速效磷含量7.9~9.0mg/kg,速效钾含量138~243mg/kg,pH值为8.3~8.5。

注:本文发表于《1978—1981年农业科学研究成果及论文选编》,1980,(2):32~39.

两年冬小麦品种为太原89号,春小麦品种1977年为司克,1978年为墨卡,玉米品种1977年为维尔156,1978年为488。

冬麦玉米带田试验,冬麦用畜力条播机播种,每亩(按小麦净面积计算)播量30kg;玉米开沟点籽,沙盖后浇水。春小麦玉米带田试验,春小麦用小犁铧开沟溜种,每亩(按净面积计算)播量27.5kg,玉米小犁铧开沟点籽后覆土。

生育期亩施低肥土粪5000kg;精肥1977年为羊粪,每亩750kg;1978年为油渣,每亩35kg;磷肥102.5kg(其中小麦亩施37.5kg,玉米亩施65kg,均系高台县磷肥厂产品,含有效磷4.5%~6.3%)每亩追施硝酸铵75kg(其中小麦追肥两次共15kg,玉米追肥四次共60kg)。共浇水9~10次,其中小麦生长期浇水4~5次。小麦中耕除草3次,喷药防治蚜虫3次。玉米中耕除草5~6次。

3 试验结果

3.1 不同处理对太阳光能利用与地温的影响

夏、秋作物的不同带宽组合,影响作物田间结构与覆盖度、对太阳光能辐射的吸收、夏秋作物行间的地温以及光能的利用率。

我们测定了不同处理玉米带的太阳辐射强度及地温。见表2、表3。

据测定结果看出:在小麦玉米共生期间(1977年6月11日),七尺带适当加大玉米宽度,减少了小麦对玉米的遮阴,有利于玉米带地温的提高,也改善了玉米的通风透光条件,利于玉米前期的生长发育。

又据在玉米生长后期(1978年8月中旬)测定不同处理穗位高度的太阳辐射强度,两个七尺带处理,因株距缩小,或玉米行数增加,光照强度较小带田玉米略有降低。

3.2 不同处理对小麦、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据生长期间观察与测定,不同处理带田小麦以小麦田边际效应发挥较为充分。就小麦而言,随着带宽的增加有成熟略为提前的趋势。至于带田玉米,由于小麦共生的前期,处于苗期阶段,植株个体与水肥需用量尚小,七尺带两处理因带宽度较大,通风透光条件较好,玉米生长也较好。前期玉米植株生长健旺。发育阶段略有提前的趋势。到玉米生长中后期,随着植株的发育与营养体的增大,株间相互竞争水肥的矛盾渐增,尤其是七尺宽带田株距缩小到0.17m,个体发育受到较显著的影响,茎秆变细,空秆率也有所增加,而七尺带种植三行玉米的因前期发育一直较好,虽玉米增加一行,植株生长仍较七尺宽带为优(表4、表5)。

3.3 不同处理对小麦、玉米产量与植株经济性状的影响

作物产量的高低取决于植株个体经济性状的优势与群体密度的大小,采用不同带宽组合形式,各类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例与群体密度也不一致,影响到植株个体的发育,造成产量的差异。

小带田、七尺带与七尺带田,小麦实际带宽占整个带宽面积的比例分别为46.7%,54.9%与63.9%。两年试验结果两种形式七尺带的冬小麦产量,七尺带小麦每亩较小带田增产8.65~31.3kg,合11.3%~26.4%(表6)。就小麦、玉米两种作物而言,两年试验结果采用七尺带合计亩产685.9~793kg,与小带田合计亩产673.85~772.15kg基本相等,其中小麦增产,玉米产量大体相等或略低。采用七尺带宽带田合计亩产为655.3~739.4kg,较小带田产量降低2.1%~7.3%。

3.4 示范与推广情况

据3年在五一大队的大田示范(表7),1978年种植112.5亩七尺带(三行玉米地)。在当地一般生产水平,平均亩产达655.35kg(其中小麦234.5kg,玉米399.3kg,黄豆17.05kg)与相邻小带田产量基本一致或略高。1979年在农科队种植3亩丰产田,亩产达809.16kg(其中小麦250.5kg,玉米558.15kg)。1980年种植112.5亩,由于精细管理,平均单产715.1kg(其中小麦279.1kg,玉米416.05kg,黄豆25kg)。1980年五一大队扩种578亩,占小麦带田的70%,六坝公社占小麦带田的50%。1980年七尺带仅在高台县就推广8000亩。

3.5 复种与培养地力

七尺带田由于带宽加大,行间通风透光条件改善,也有利于麦茬复种。两年来,先后在不同处理小麦带,分别复种了黑河三号黄豆、糜子、小油菜粮油作物与箭舌豌豆、毛苕子、香豆子等绿肥,实收结果(见表8)表明:

第一,复种作物产量均以七尺宽带田最高,七尺带次之,小带田最低。

第二,带田复种粮油作物,产量一般都不高。

第三,种植七尺带,在麦行复种或套播箭舌豌豆、毛苕子等绿肥,一般当年每亩可收草千斤以上。据1977年试验,七尺带套中箭舌豌豆割了喂猪,利用根茬肥地,土壤水解鲜氮含量为35.0mg/kg,而未套种绿肥的小带田土壤水解氮含量为27.5mg/kg。秋季同时倒茬种植冬小麦带田,1978年每亩增产15.7kg合4.5%。

4 小结

第一,通过连续两个年度在高台县五一大队及附近社队多点试验示范,可以看出,七尺带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越性:

①便于耕作管理与半机械化农具操作;②在粮食总产不减少的前提下,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③有利于发展绿肥与豆类作物,使用地养地相结合,实现持续增产。

第二,在两种形式的七尺带中,七尺带更适应与当前一般的地力水平与生产条件,产量也较为稳定,可作为目前主要示范种植形式。

第三,为了进一步发挥七尺带的增产潜力,需要重视地力的培养与水利等生产条件的改善,并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栽培技术,加速适于带田的早熟、矮秆、高产小麦、玉米良种的选育。

表1 小麦玉米带田带宽组合试验设计方案

img242

表2 不同带宽组合对地温的影响 单位:℃

img243

表3 不同带宽组合对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 单位:卡/cm2

img244

表4 不同处理小麦玉米的生育期

img245

续表4

img246

表5 不同时期各个处理植株测定

img247

续表5

img248

表6 小麦玉米带田不同宽度组合产量结果

img249

表7 七尺带大田示范产量结果

img250

表8 不同处理对复种作物的影响

img251

续表8

img25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