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川灌区带田培肥节能栽培技术模式研究
邱进怀 李隆 包兴国 惠学英
(甘肃省农科院土肥所 甘肃兰州 730070)
1 概况
小麦玉米带田是甘肃省灌区实现粮食增产的重要措施,从70年代初开始,我省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就在河西中部黑河沿岸的张掖、临泽和高台等地,借助外地经验,结合当地的有利自然条件,从土壤培肥、带幅大小、作物组合、品种搭配、轮作倒茬、施肥技术及光能、土地的合理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提出了一整套立体结构的粮食丰产栽培技术模式。通过示范推广,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多数乡村种植面积达到了粮播面积的90%以上,促进了张掖地区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但在武威地区,由于水土资源、气候资源和栽培技术的限制,带田种植未能大面积推广。为了大幅度的提高河西东部地区的粮食产量,几年来,对武威平川灌区的粮食高产栽培技术模式进行了系统试验研究。
武威平川灌区包括武威市的井灌区和民勤、永昌沙漠沿线等,共计有耕地100多万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热、水资源丰富,是河西东段粮食的高产区。本区农作物生长属两季不足,一季有余。虽然小麦生产在这里有一定优势,但因面积过大,重茬年份过长,致使野燕麦危害严重,小麦全蚀病普遍发生,尽管由于生产条件的改变,产量有所提高,但是小麦亩产一直徘徊在350~400 kg。因此,研究、示范和推广小麦玉米带田高额丰产技术模式,对提高该区和甘肃省同类地区的粮食产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区海拔1500m左右,年均气温7.7℃,3~10月平均气温≥10℃积温2879.5℃,≥15℃积温2104.5℃,年降雨量150mm左右,蒸发量200mm,无霜期167d,日照3028小时,作物生长期的3~10月日照2028.6小时,相对湿度53%、全年多西北风,风力一般为2~5级,最大为9级,干热风对农作物危害很大。
2 产量指标
在一季单作小麦亩产300~400kg的基础上,小麦玉米带田亩产增加500~550kg,亩产达到900~1000kg以上。
注:本文发表于《甘肃农业科技》,1991,(10):24~25.
3 主要栽培技术
3.1 土壤耕作与培肥
土壤是农作物赖以生存和生长的基础,其肥力水平和耕作经营状况对作物产量的高低起着重要作用,只有高产的土壤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指标。合理轮作倒茬,应实行小麦玉米带田→洋芋、胡麻→小麦玉米带田的轮作方式或小麦玉米带田→小麦(套复种绿肥)→小麦玉米带田的轮作方式。带田种植面积大的地区,可以实行小麦玉米带每年互换,实行小倒茬。同时利用秸秆还田,套种绿肥和豆科作物,增施优质农家肥5000kg以上,合理施用化肥等多种途径培肥地力,增加土壤后劲,秋耕灭茬,深翻25cm以下,为持续增产打好基础。要求土壤理化指标达到:有机质1.5%~2.5%,全氮0.10%~0.12%,全磷0.14%~0.16%,速效磷8~15mg/kg,水解氮70~90mg/kg,土壤容量1.3~1.4k/cm3。
3.2 种植方式
几年来研究成功的小麦玉米177cm带田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带型(小麦带宽70cm,种6行,玉米带宽107cm,种3行,亩留苗4800株)。其优点是增加了玉米的边行和密度,能充分利用地力及光、热能资源,发挥边际效应,150cm带田也是较理想的带型。
3.3 规范种植
带田夏秋两种作物共生期80天左右,时间较长,所以种植规格化是带田高产的首要条件,不但能减少夏秋作物共生期争水、争肥和争光矛盾,而且能相互利用,互相促进,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177cm带田小麦占地70cm,种6行,一般采用6行播种机播种;玉米占地107cm,种3行,行距与小麦的间距均为26.7cm,株距为20~21.6cm,玉米播种要求一穴点两粒种子,两子间距2cm,播种深度5~6cm为宜。
3.4 选用良种
小麦宜选用耐水肥、矮秆(株高80~90cm)、早熟、丰产性好、抗倒伏、灌浆速度快、群体结构好的优良品种,玉米宜选用丰产性好、叶片直立、抗倒伏的杂交玉米良种。据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表现较好的小麦品种有武春选、张春11号、武春红等,并不断加强新品种的筛选工作。玉米以中单2号较好,苏玉1号次之。
3.5 地膜覆盖与沙盖.
3.5.1 带田玉米地膜覆盖
使带田研究前进了一步,既提高了土壤温度,又改变了土壤生态环境条件,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提高了作物对土壤营养的吸收,促进了玉米幼苗早发,提早成熟,缩短了生育期,像中单2号这样的高产晚熟的玉米品种完全成熟,发挥了晚熟玉米增产优势,并且有助于消灭田间杂草。3年的田间试验表明,玉米盖膜较不盖膜苗期温度高2.1~4.3℃,早出苗7~10天,生育期提前10~11天。玉米各项经济性状均优于对照。亩产净增86~138.3kg,较对照增产12.2%~19.4%,经济效益也明显提高,亩净增收入14.57~30.97元。薄膜应采用0.008mm超薄膜,玉米播种后,平整地表、立即覆盖地膜8~9天后注意观察放苗。
3.5.2 带田玉米沙盖
带田玉米进行沙盖和地膜覆盖同样有增温保墒作用,并且资源丰富,就地取材,节约投资,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容重。覆沙苗期地温较对照提高0.84~3.06℃,生育期提前8天左右,千粒重增加69.1g,玉米亩增产87.2~95kg,增产17.9%~20.1%,带田亩产较对照增加62.03kg,增产8.7%,亩增收入10.68元。玉米播种后,整平地表,覆2~2.5cm厚的细沙于玉米带。
3.6 施肥与灌水.
3.6.1 施肥
要求亩施优质农家肥(有机质含量3%以上)4000~5000kg,纯氮4kg,五氧化二磷9kg(折合磷二铵20kg或过磷酸钙70~80kg)作基肥,结合播前浅耕施入土壤。玉米全生育期追施纯氮26.2~30.0kg,依照玉米生育期需肥规律,分2~3次追肥,要求深施入土,防止流失而影响小麦成熟。按玉米的生育期分配,苗期20%、拔节期40%、大喇叭口期40%;或拔节期60%、大喇叭口期40%,在灌水前深施入土。小麦亩追氮2.26~3.08kg,在小麦三叶期结合灌头水一次施入。
3.6.2 灌水
适时适量灌水也是小麦、玉米带田高产的重要措施,小麦玉米带田全生育期灌7次水,头水在小麦三叶期灌较为适宜,此时玉米刚出苗,灌水前玉米必须定苗,二水在小麦拔节期灌,同时为玉米追攻秆肥。四水在小麦灌浆期、玉米的大喇叭口期给玉米追第3次肥时灌。小麦收后,正值高温天气,玉米叶面蒸发量大,应及时灌水,以防受旱。本模式与临泽等地的高产带田施肥灌水相比,具有施肥量低,灌水次数少的特点,从而节约了农田的能量投入,降低了能耗。
3.7 合理密植
小麦玉米带田合理的群体结构极为重要,试验结果表明,带田小麦以亩播26万~28万粒为佳,玉米亩播密度以4000~4800株为宜。
3.8 农田杂草及病虫害得防治
播前每亩用燕麦畏150克喷施或毒土撒在地表,施药后耙地或浅耕,将药混入10cm深的土层,以防除燕麦草的危害,在小麦三叶期,每亩叶喷施2,4-D丁酯乳油40~50g,以除阔叶杂草。
在作物生长期注意用乐果及时防治蚜虫和红蜘蛛对小麦玉米的危害,确保丰收。
4 生产成本构成
按照本模式进行栽培,粮食产量每亩可由单种小麦的400kg提高到模式栽培的900kg以上,产值栽培比单种小麦亩增重收入116.30元。上述成本各项投入以化肥(30.3%)、人工(24.5%)和农膜(15.3%)为主,其次为种子(7.66%)、农肥(6.86%)和灌水(6.13%),而机耕(3.06%)、农药(3.06%)、蓄力(3.06%)等投入相对较低。
模式化栽培较之单种小麦投入有所增加,但收益确有显著地增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