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沿黄高扬程新灌区粮田生态效能的研究
芦满济 秦亚南 李大样 王东晖
(甘肃农科院土肥所 甘肃兰州 730030)
近年来,甘肃省为发展中部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和解决农民脱贫致富问题,已在该区的旱地农业向荒漠牧地过渡的过渡线附近,建成和将要建成灌溉农田各6.67×104ha左右,并以粮食生产为主要目的,进行了种植制度改革,使粮食生产得到大幅度提高。为了综合评价该灌区粮田生态效能和建立节源高效、持续增产的粮田生态系统,我们于1988—1992年,在实施干旱高扬程灌区主要粮食作物丰产栽培技术推广过程中,就粮田生态效能进行了初步研究。
1 生态环境与研究方法
该村位于灌区中西部,海拔1630~1650cm。人均拥有灌耕地0.13ha,其中粮田占0.12ha。耕层养分含量按40个土样平均为:有机质8.01g/kg,全氮0.59g/kg,全磷1.09g/kg,碱解氮45.4mg/kg,速效磷6.5mg/ kg,速效钾193mg/kg,水溶性盐分0.933g/kg,pH值为8.6。粮食作物有春小麦、玉米、蚕豆、黄豆豌豆、扁豆和糜子,其中,前5种作物均为适宜良种。种植方式(称“粮田类型”)和面积见表1。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同当地现行丰产栽培技术规程。收获期测定耕层以上植物生物量,有关指标的折算综合自文献[1,4]。气象资料来自兴仁堡气象站,站址海拔1698m。
研究工作在靖远县兴堡进子川灌区北滩乡景滩村进行。该灌区1985—1990年形成,灌区面积1.0×104ha,海拔1575~1850m,土壤属灰钙土。年均降水量259mm,蒸发量2369mm;年均气温6.6℃,≥0℃积温3208℃,≥10℃积温2622℃,无霜期17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2919小时,辐射量616.2kJ/ cm2。
2 结果与分析
2.1 初级生产力
2.1.1 生物产量测定结果
(表1)表明,该地目前粮田全年生物产量平均为1.78×104kg/ha。各类粮田的生物产量是:扁豆复种糜子和豌豆套种黄豆田最低,分别是1.06×104kg/ha和1.25×104kg/ha;小麦田较低,是1.63×104kg/ha,但随着套种黄豆,其产量增至2.16×104kg/ha,相对增加32.4%;玉米田较高,达到2.55×104kg/ha,伴随着种植集约度的提高,玉米套种蚕豆和小麦玉米带田的生物产量,分别增至2.59×104kg/ha和2.84×104kg/ha,较玉米田相应提高1.5%和11.6%。
注:本文发表于《生态学杂志》,1994,(2):1~6.
2.1.2 等价产量
应该说,更科学地比较各类粮田初级生产力的方法,不是代表净初级光合产物的生物产量,而是包括呼吸作用所消耗的那部分在内的初级光合产物的数量——“等价产量”[3,4]。
换算结果(表1)表明,该地粮田全年等价产量平均为2.14×104kg/ha,相对高于生物产量20.2%。在此系统中,玉米是当地的高光效C4植物,所以,玉米及其套种田的等价产量最高,“三田”平均等于3.20×104kg/ha;小麦套种黄豆田等价产量较高,为2.59×104kg/ha;小麦和豌豆套种黄豆田较低,平均等于1.85×104kg/ha;扁豆复种糜子田最低,低至1.32×104kg/ha。
2.1.3 粗蛋白质产量全年粗蛋白质产量平均等于1 529kg/ha。按其产量高低排列各田时,则玉米套种蚕豆≥豌豆套种黄豆>小麦套种黄豆>小麦玉米带田>玉米>扁豆复种糜子>小麦田,即相应高于小麦田115.8%、112.4%、78.4%、69.63%、58.2%、和28.1%。可见,其产量高低,首先取决于作物类型和种植方式,其次有赖于生物产量高低。
2.2 干物质分布特征
测定结果列于(表2)。其主要特征是:各田间干物质积累,不论总干重还是各部分干重差异都很大,但各部分所占相应总干重的比率却较为接近,籽粒36.7%~46.2%,脱粒副产物44.5%~51.1%,残留根茬9.0%~17.1%。其二,以各田而论各部分所占相应总干重的比率,还是有一定区别的。籽粒:小麦套种黄豆和小麦玉米带田所占比率较低,“两田”平均等于36.9%;而其余“五田”则较高,介于39.3%~42.6%,平均等于40.4%。脱粒副产物:小麦、小麦套种黄豆、玉米和玉米套种蚕豆田所占总干重的比率较低,介于44.5%~47.3%,平均等于45.6%;其余“三田”相应比率在49.4%~51.1%,平均等于50.3%残留根茬:扁豆复种糜子和豌豆套种黄豆田所占总干重比率最低,平均为9.7%;玉米及其套种田居中,“三田”平均为12.9%;小麦及其套种黄豆田最高,平均为16.4%。其三,粮田籽粒平均干重7077kg/ha,其中夏田籽粒干重占68.5%,可见,该系统在粮食生产上以夏粮为主。
表1 初级生产力
由上可见,此灌区粮田系统中,干物质的39.7%作为粮食被收获,46.5%作为饲草、畜圈铺垫物或燃料被利用,14.2%残留于土壤。
2.3 能量特征
表2 干物质分布
2.3.1 能量投入特征由
(表3)和(表4)可见,其特征是:(1)总的能量投入多,规模大,其平均值1.77×1011J/ ha,高于全国高产地区均值(1.24×1011J/ha)42.6%,即使以各田而论,也高25.9%~92.5%。(2)无机能投入量和比率更大,其平均值1.44×1011J/ha是全国高产地区均值(3.81×1011J/ha)的3.78倍,且占总投能的81.2%。无机能投入中,灌溉用电投能占总投能的71.2%,化肥占8.6%,其他只占1.3%。(3)有机能投入量和比率小,其平均值3.34×1010J/ha与全国低产地区均值(3.48×1010J/ha)相近,且仅占总投能的18.8%。其中有机肥占13.0%,人畜用工占3.3%,种子占2.5%。(4)粮田类型不同,能量投入量亦不同,其顺序是:小麦玉米带田>小麦套种黄豆>玉米套种蚕豆>玉米>豌豆套种黄豆≥套小麦>扁豆复种糜子田,这种投能顺序,符合一般规律。
2.3.2 能量产出特征
总的来看,能量产出量是较高的,生物能和食物能均值分别是2.76×1011J/hm2和1.18×1011J/hm2,其值依次低于全国高产地区均值(相应是3.01×1011J/hm2和1.624×1011J/hm2)8.5%和27.6%而相应高于全国中产地区均值(分别是1.47×1011J/hm2和7.79×1011J/ hm2)87.1%和47.4%。从各类粮田的食物能产出来看,玉米套种蚕豆、小麦玉米带田和玉米田食物能,依次高于高产地区均值11.5%、5.5%和3.4%;小麦套种黄豆、小麦和豌豆套种黄豆田食物能,相应高于中产地区均值69.8%、32.5%和18.4%;只有扁豆复种糜子田食物能,低于中产地区均值11.7%。
2.3.3 能量效率
表3 投能及其效率
表4 无机和有机投能比例
能量产出虽高,但因灌溉用电投能量很大,致使能量效率变低。生物能和食物能与总投能比值,依次平均等于1.55和0.66,这与全国低产地区相应均值1.43和0.78接近。其中只有玉米及其套种田能量产投比,一般高于全国低产地区相应均值。这就说明,该粮田系统的能量效率是很低的。
相关性分析证明,不仅生物能与无机能、有机能和总投能间均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是0.820、0.832和0.894),而且食物能也与上述诸投能间均呈正相关关系(r依次是0.841、0.754和0.816)。由此可见,有机能和无机能投入,都对粮田能量产出有良好作用。但从食物能与有机能产投比(3.53∶1.00)和无机能与有机能投入比(4.31:1.00)看来,有机能对该粮田系统能量产出的作用更大。所以,适当增加更多的有机能,将更有益于粮田能量循环和协调,以提高该系统的生产力水平。
2.4 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率
2.4.1 时间效率
由表5可见,该粮田系统对≥0℃积温、降水量和辐射量的时间利用率大致相近,依次平均为76.3%、71.2%和74.1%。但就各类粮田而论,因类型不同,对气候“三资源”的时间利用率亦不等。小麦自3月中旬播种,到7月中下旬收获,期间对“三资源”的时间利用率最低,依次是54.3%、40.0%和57.0%。玉米自4月中旬播种,到9月下旬收获,对“三资源”的时间利用率有所提高,其依次是87.0%、85.9%和73.7%。小麦套种黄豆、玉米套种蚕豆、豌豆套种黄豆和扁豆套种糜子4田,自3月中旬播种,到9月下旬或10月初收获,对“三资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依次平均等于90.4%、91.3%和85.2%。小麦玉米带田自3月中旬播种到9月底或10月初收获,对“三资源”的利用率最高,相应是93.1%、94.0%和87.5%。由此看来,实行秋、夏作物套种或复种,是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表5 气候资源利用率
2.4.2 光能利用率
光能利用率是体现资源和辅助能转化效率的重要指标。在该粮田系统中,玉米、玉米套种蚕豆和小麦玉米带田生长期内的光能利用率最高,按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分别计算是:前者平均为1.06%,后者是0.45%。小麦和小麦套种黄豆田光能利用率较高,相应是0.88%和0.37%。所剩“两田”其利用率最低,豌豆套种黄豆田相应是0.53%和0.24%,扁豆复种糜子田依次是0.41%和0.18%。就整个粮田平均,前者是0.81%,是后者0.35%。这些资料将为种植制度改革中种植方式选择、作物类型搭配,以及提高粮田系统的光能利用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2.5 经济效益分析
2.5.1 投入与产值从表6可见,该粮田系统的生产成本是2588.40元/ha,其中生产费用占65.1%。总产值等于5763.00元/ha,其中籽粒产值占85.8%;净产值(总产值减去生产费用)和纯收入(总产值减去生产成本)依次是4078.65元/ha和3174.90元/ha。
从表6还可以看出,各类粮田的生产投入和各类产值,差别很大。但相关性分析表明,其生产费用与总产值、净产值和纯收入间,均呈正相关关系(相应的r是0.515、0.454和0.455);特别是生产成本与上述三产值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r依次是0.962、0.889和0.866。这就说明,各类粮田在投入与产值、收益间,虽然数量差异很大,但基本上还是符合“高投入与高产出”的产投规律。同时还说明,增大人畜工投入,加强田间管理,对提高各类粮田,乃至该粮田系统的增产增收作用更大。
表6 经济效益统计 元/ha
2.5.2 投资效率计算
(表6)表明,该粮田系统的物质投入(生产费用)效率是2.42元/元,物质和人畜工投入(生产成本)效率是1.23元/元。以各田而论,物质投入的效率大小顺序是:扁豆复种糜子>玉米套种蚕豆>玉米>小麦套种黄豆>豌豆套种黄豆>小麦>小麦玉米带田>而物质和人畜工投入的效率大小顺序是:玉米套种蚕豆>豌豆套种黄豆>玉米≥扁豆复种糜子>小麦套种黄豆>小麦玉米带田≥小麦田。由上可见,玉米套种蚕豆、玉米、扁豆复种糜子3田的投资效率最高,物质投入效率平均为2.79元/元,物质和人畜工投入效率平均为1.33元/元,而小麦和小麦玉米带田的投资效率最低,“两田”平均,相应效率依次是2.09元/元和1.10元/元。
3 小结与讨论
3.1 种植方式与生态效能
该灌区玉米及其套种田对气候资源的接收量大,利用时间长,转化效率高,所以生物、等价和籽粒产量则最高,粗蛋白质产量则较高。小麦套种黄豆和豌豆套种黄豆田虽对气候资源的时效利用很理想,但转化效率低,积累的生物、等价和籽粒产量不高,而粗蛋白质产量处于较高或最高等级。可见,这5类种植方式是提高粮田系统生态效能的主要种植方式。
鉴于此,应逐步压缩单种小麦的面积,尽快扩大以小麦、玉米和豆类为主要粮食作物的套种面积,使在短期内在灌区内形成一种“夏天一片夏田,秋天一片秋田”的粮田系统和农田景观,以便最大限度的利用气候资源,提高能量转化效率,达到优化粮田系统和提高系统生产力的目的。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食用、饲用、加工用植物性产品生产协调发展的格局,并创造用地与养地并进的种植方式和轮作制度。最终,实现以较少的投入,争得较多产出的目标。
3.2 土壤肥力与培肥
该区土壤肥力低下,作为主要肥力指标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为8.0g/kg左右,且每年以残茬进入土壤的有机物料,平均为2532kg/hm2所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强化粮田土壤生产力,将是农业生态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为此,首先是增加有机物料投入,其主要途径是:养畜造肥、种植绿肥、作物高茬收割、秸秆直接还田,野粪家用,以及以无机促有机等。其次是实行轮作,既在田块间实行传统的轮作,又在田块内实行小巧而精细的不同作物种植带间轮作,以提高轮作的集约度。这既可以提高粮田系统的生产力,又可以调节土壤系统中物能,以及微生物种群分布及其代谢产物平衡,消除土壤肥力上物化—生化障碍。
3.3 粮田系统组成与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获得与社会经济条件、物能投入能力、土壤基础肥力和栽培技术等紧密相关。所以,根据本试验结果,在灌耕时期较长的高扬程灌区,粮田组成应以小麦套种黄豆、玉米及其套种田为主,预期通过提高单位面积的净产值和纯收入,获得尽可能高的经济收益。而在刚刚开始灌耕农业生产的高扬程新灌区,粮田组成应以单种小麦、单种玉米、豌豆套种黄豆和扁豆复种糜子田为主,以便用较简单而又熟练的栽培技术和较小的经济投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种植和栽培的集约度。不论在高扬程老或新灌区,种植业在由温饱型向效益型或商品型转变的过程中,粮田组成应以扁豆复种糜子、玉米套种蚕豆、玉米和小麦套种黄豆田为主,预期提高生产投入的投资效率,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