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试论甘肃省河西地区农田种草的生态因素与综合效应

试论甘肃省河西地区农田种草的生态因素与综合效应

时间:2023-11-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农田种草是轮作制中的重要环节,是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有着良好的综合效应。农田种草是与一定的自然因素及耕作轮作制度相适应。实行“麦草轮茬”,是灌区发展种草的有效途径。从表1资料得知,河西灌区农田种草,面向小麦以套、复种方式,则以一年生的箭筈碗豆、毛苕子为主,占种草总面积的64.02%。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寡是判衡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

试论甘肃省河西地区农田种草的生态因素与综合效应

吕福海

(甘肃省农科院土肥所 甘肃兰州 730030)

摘要甘肃河西就热量资源的分配,系“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一年一熟地区。农田种草以麦田套、复种箭筈碗豆、毛苕子等,实行“麦草轮茬”;改单一压青为“刈青喂畜,根茬肥地,农牧结合,综合利用”。农田种植豆科绿肥饲草,合理轮作,培肥地力。实践证明,每亩压青1500~2000kg,可使后作小麦增产10%~20%,抑或根茬种麦增产5%~10%。广开饲源,“过腹还田”,促进农区畜牧业的发展。兼可防治小麦“全蚀病”与燕麦草的危害。农田种草是轮作制中的重要环节,是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有着良好的综合效应。

1 基本概况

本区属中温带内陆干早荒漠区,系青藏、蒙新高原的过渡地带,气候干燥,雨量稀少,农田用水主要依赖祁连山雪水灌溉,三大内陆水系两岸川区可资掘井提灌,形成“绿洲灌溉农业”。内陆灌区海拔1100~1700m,年降水量40~200mm,年均温7.5℃,夏季盛暑期短,冬季严寒,无霜期130~170天,≥10℃的年有效积温为1500~3700℃;南部祁连山地垂直带向水热状况差异较甚,气候冷凉,境内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多轮歇地。

河西地区系春小麦主产区,约占各类作物总播面积的70%以上,次为玉米、胡麻、马铃薯、豌豆、蚕豆、水稻、棉花等作物,该区亦是甘肃省主要牧业基地之一。

2 农田种草生态因素的分析

凡农田种草其品种的选择,插人轮作的方式,栽培与利用技术是与特定的自然因素、耕作轮作制度相适应的,现就河西地区农田种草及其生态因素作概要分析,以供讨论。

2.1 自然因素

注:本文发表于《草业科学》,1989,6(4):15~19.

河西地区气候的特点是降水量少,蒸发量大而干燥,秋末低温来临较早而冷凉,霜期亦早,热量资源分配不均,形成了“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生态类型,8~10月≥10℃的活动积温尚有1200~1500℃,对性喜冷凉、不寒霜冻、再生力强的箭筈豌豆、毛苕子、草木樨等草类,利用时间差,以麦田套、复种的方式,在季节与空间上充分利用秋季的土、水、热资源,生产一茬秋草(系指绿肥、饲草,下同),是可行的。

南部祁连山地,境内以春小麦、胡麻、油菜等为主。长期以来,因地广人稀,沿用“赤地休闲”,农田种草甚少,以致肥缺地瘦,饲源不足。1983—1987年曾在地处海拔2100~2200m地带的永昌县塔儿湾村设点进行草种适应性选择,“草田轮作”与利用方式的试验与示范。利用轮歇地于5月上旬浇灌春水,单种或混播箭筈碗豆、毛苕子,秋发盛长。九月下旬刈割亩产鲜草2500~3000kg,高产的达4000kg。对解决冬春饲草之需求、尤对保羔育肥,效益甚佳。另种植多年生沙打旺,越冬性良好,2~3年即进人盛长期。在海拔2600m的民乐县南来乡利用早煞歇地种植箭筈碗豆、毛苕子生长良好,贮以冬春饲用,以补饲草不足。据不完全统计祁连山地约有百万亩轮歇地与撩荒地,宜于发展种草,逐步实行“轮耕轮牧”促进农牧业生产,有其生产潜力。

2.2 生产状况

2.2.1 草在轮作中的安插方式

农田种草是与一定的自然因素及耕作轮作制度相适应。该区以春小麦为主,由于麦类比重过大,倒茬不顺,用养不济,有机肥源不足,饲料缺乏,农区牧业未兴。因用养失调,农田耕层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仅为0.5%~1.2%,土壤肥力低下。基此发展农田种草,籍以生物养地,广开饲源,农牧结合,乃系能量投人与转化趋于合理的一项措施。内陆灌区农田种草必须面向小麦,采用“抓两头,钻空子”,套、复种草的方式。实行“麦草轮茬”,是灌区发展种草的有效途径。

2.2.2 草种的选择及其栽培利用技术农田宜用草种的选择是受限于水、热资源的供求与作物配置的轮作方式所决定。本所白云基点的试验与生产表明,在一熟制的条件下,为适应麦田套、复种的草种,应以一年生的豆科草为主,对其生物学特性的要求须耐荫性强与麦协调共生,麦收后草能再生盛发,耐冷凉,始可生产一茬秋草。近10年来,河西农田适应推广种植的以一年生的箭筈碗豆、毛苕子为主栽品种,在轻度盐渍化的麦田套种草木樨,因系二年生根深舒展改土效果甚佳。相应发展紫花苜蓿,缓解春夏之交青绿饲料的不足。现将农田种草配置情况,列于表1,供作分析。

从表1资料得知,河西灌区农田种草,面向小麦以套、复种方式,则以一年生的箭筈碗豆、毛苕子为主,占种草总面积的64.02%。这与小麦为主栽作物,一年一熟,轮作周期短的生态因素相适应。

10年来,河西内陆灌区“麦草轮茬制”业已定型,初成格局。在栽培技术上总结出“适时套种,刈割留高茬,及时灌水,搞好护青,提高产草量”;利用方面改单一压青为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草的效益,这是农田种草能否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由此提出了刈草喂畜“过腹还田”,用养互济,农牧结合,综合利用的方式,生产实践证明,对促进农牧业生产,效益是明显的。1985年河西地区种草面积达142.20万亩,比1981年种草43.32万亩增长2.27倍。由此可见,农区发展种草,有着很大的潜在优势,是生产发展的必然。

表1 1985年河西地区种草情况

img316

3 农田种草的综合效益

草的含意很广,是多种类,多功能,低成本,高效益的。

3.1 培肥地力

农田种植豆科草用作绿肥饲草,其主要效用是生物固氮,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防止土壤中已经产生出的无机氮以及其他有用的养分的损失。“寓养以用”,增强农业生产的后劲。

农田种草广开饲源。采用刈青喂畜,“过腹还田”,根茬蓄积养分的肥地作用也十分明显。据资料悉,豆科草在高产条件下,平均每666.7m2根茬的残留量,可为农作物提供3.6kg氮;0.8kg磷素,9.3kg钾素,故农牧结合,草的利用则更为经济有效。

3.1.1 增加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的许多属性,都直接间接地与有机质的存在分不开。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寡是判衡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

本所白云基点1980—1986年在武威井灌区进行的定位试验,采用麦田套种毛苕子、草木樨压青与重茬麦伏翻晒地相比较,观测土壤中有机质的消长变化。兹将试验结果分列表2、表3。

可以看出,麦田套种绿肥压青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培肥了地力。

3.1.2 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绿肥压青增加土壤有机质,通过与土壤的凝聚作用,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增高土壤的潜在肥力。

表2 毛苕子压青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img317

注:采土深度系0~30cm。

表3 草本樨压青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img318

注:采土深度系0~30cm。

据白云基点试验结果(表4)表明,草木樨压青增加了土壤氮素。同时看出豆科绿肥作物对磷、钾元素的需求量大,已为众多试验所证实,增施磷肥,“以磷增氮”系农田种草促进增产的重要措施。

武威县白云村自1978年以来农田种草占耕地面积的39%,占粮食作物面积的56%,占小麦面积的74.6%,户均5.3亩,人均1.1亩,使该村的耕地每三年轮种一次绿肥饲草,形成了“麦草轮茬”制,提高了土壤肥力。据多点取土样分析,农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975年的0.7%~1.0%至1986年增高为1.5%~2.0%。绿肥压青种麦比重茬小麦增产18.1%,刈青喂畜,根茬种麦比重茬麦增产8.3%。

3.2 农田种草的增产效益

经久以来,农田种草对维持我国古老农业土壤的能力,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据试验测定,平均每亩翻压绿肥1500kg,可为农田提供有机质150kg,氮素3.8kg,钾素2.3 kg,培肥了地力。1984—1985年河西地区“万亩种草技术推广”据在武威、民勤、张掖、安西等县(市)的9个示范点的测定,每亩压青1500~2000kg,可使后作小麦、玉米平均增产13%;根茬种小麦平均增产8.3%。由此可见、农田种草,合理轮作,是促进农作物增产的一项泛域性生产措施。白云基点通过毛苕子压青的定位试验,对后作小麦的增产效果是显著的(表5)。

试验结果表明,毛苕子压青5年合计亩增产小麦400.3kg,年均增长28.6%。5年间的小麦产量经t值检验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优于伏翻晒地。

武威白云村坚持农田种草,十年来,草的面积稳定在2500~2800亩,生物养地,广开饲源,发展畜牧业,扩充了有机肥源,促进了粮食增产。据统计,粮食单产和总产由1979年的336kg、1350.7t提高到1986年的402kg、1976.5吨,分别增产19.6%和38.9%。1988年粮食单产达476kg,较1987年亩增86kg。

3.3 广开饲源,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以绿肥的利用而论,它的发展和其他事物一样有它自己的规律性,因此不能长期停留在耕翻作肥料这种单一用途的水平上,而要发展成为多用途、高效益的生产项目。豆科草不仅含有作物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且含有蛋白质、淀粉、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等,有很高饲料价值,却是植物所不能直接吸收利用的,而饲喂牲畜能直接被利用转化成畜产品,并能提供优质有机肥,是养分循环由动物转化向土壤转移的一个更为经济的中间环节。农田种草是量大面宽,就地取材,发展农区畜牧业,致富千家万户,壮大农村经济,最为有效的利用途径。

现今河西地区农田种草的主要利用方式为刈青喂畜,“过腹还田”,根茬肥地,综合利用,卓有成效。仅就生猪饲养量的增长情况,列于表6,以供参考。

由表6资料看出,1985年种草养猪,二者似成对应发展。由此可见农田种草,已成为发展养猪的主要饲源。所提供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也是可观的。如以出售肥猪50万头计,其产值为750万元,约相当于1875万kg小麦的产值,并可积攒优质圈肥20万kg,扩大有机肥源。

表4 翻压草木樨对土壤养分及容重的影响量

img319

表5 毛笤子压青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img320

3.4 农田种草能抑制燕麦草与小麦全蚀病危害

由于小麦连作年限长,招致全蚀病与燕麦草滋生蔓延。农谚云“麦重三年连根烂”。据调查,小麦重茬4~5年全蚀病发病率达20%~30%,燕麦草滋生,危害甚剧。据研究这是一种土传性根病,其因与小麦连作年限长土壤有机质及其他营养元素过度消耗有关。实践证明,“麦草轮茬”,增施磷肥,增高地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起到生物防治的作用。这在河西地区大范围农田种草对消除病染草害,获得了显著的效益。

农田种草,促进农牧结合,土地用养相济,起到了种草养畜节粮,种草养地增粮的效应。使种植业的基础作用和畜牧业的反馈作用有机结合,从而促进了生态和经济两个良性循环,相得益彰。

表6 河西地区种草养猪的增长情况

img3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