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标准的经济性质与功能及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标准的经济性质与功能及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时间:2023-03-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标准的经济性质与功能及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1]朱 彤“标准”的产生与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标准的经济影响存在于经济活动的不同层面和环节。标准的公共产品性质及其经济功能,使其不仅成为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且也是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标准的经济性质与功能及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_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三十周年学术论文集·工业经济研究所卷

标准的经济性质与功能及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1]

朱 彤

“标准”的产生与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最早的标准是古埃及、阿拉伯和中国的书写文字。随着生产和交换活动的增加,不同的长度和容积的计量标准也得到发展。产业革命后出现的大量工业标准更成为一个货币化经济运行的必备要件和“基础设施”。标准的经济影响存在于经济活动的不同层面和环节。本文仅从标准的性质与经济功能出发,考察标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知识产权介入标准和标准化活动后,标准的“私有产权”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和相关的市场后果。这些问题,无论是对企业制定正确的标准与知识产权战略,还是对政府制定相关的标准政策,都是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一、标准的基本类型与经济功能

在现代经济中,标准无处不在,但要对标准做一个普遍适用的定义却非常困难。迄今为止,相对完善的标准定义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来的。“标准是被作为规则、指南或特性界定反复使用,包含有技术性细节规定和其他精确规范的成文协议,以确保材料、产品、过程与服务符合特定的目的。”不过,经济学家更愿意把标准看成是在用户需求、生产者技术可能性与相关成本,以及政府为社会利益所强加的各种约束之间实现的平衡。

(一)标准的基本类型

在与“标准”相关的经济学文献中,标准的分类方法很多,概括起来,比较重要的有三种:按标准的作用分类、按标准与产品的关系分类、按标准的形成过程分类。

1.质量标准与兼容标准。戴维根据标准的作用把标准划分为兼容标准、质量标准和产品种类标准三类。这种标准分类已经为经济学家广泛接受。然而,戴维所说产品种类标准不是一种独立的标准类型,而是标准形成后对“产品种类”的影响,因而是标准的“经济功能”,而非标准本身。

质量标准实际上是最低质量标准,这类标准详细规定了产品或服务可接受(合意)的质量,比如功能水平、性能变化、服务寿命、功效、安全性以及环境影响。一种规定了最低质量水平的标准通常是产业竞争的起点。兼容标准规定了一个产品或服务系统内,一种产品与互补产品协同工作必须具有的物理或功能方面的性质。兼容性通常表现为一个系统中组件之间的标准化界面形式,因而又叫界面标准。如火车铁轨与车轮间距标准就属于界面标准。

2.产品要素标准与非产品标准。根据标准包含的公共产品内容划分,标准可以分为产品要素标准和非产品标准两种基本类型。产品要素标准通常包括产品的一种关键属性或者要素,而不是整个产品。一般来说,产品要素标准中公共产品内容很少,但在规模经济相当大的情况下,或者及早进入市场被作为国家经济的战略选择时,政府会强制实施某些产品要素标准。非产品标准不取决于产品本身的属性,而是源于影响产品发展的基础技术,所以这些标准包含有相当多的公共产品性质。这类标准包括度量与测试方法,科学与工程数据库,以及标准参照物等。

3.法定标准、自愿标准与事实标准。根据标准化方式的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法定标准、自愿标准与事实标准。法定标准是政府或者政府授权的机构(通常是一些标准制定组织)制定的,通常属于强制性标准,可能采取产品要素形式,也可能采取非产品的形式;可能是质量标准,也可能是兼容标准。自愿标准是通过自愿协商和一个一致同意的程序而形成的标准,通常是一些对相关产品或服务市场发展有重要影响,但单个企业又难以控制和实施的标准,因而需要通过利益相关者的一致同意来制定。企业通过自愿协商和一致同意制定的标准大多是产品要素标准,但有些界面标准也可能通过这一形式来制定。事实标准是指没有任何官方或准官方标准制定机构批准,通过市场竞争或市场优势地位形成的实际产业标准。

(二)标准的经济功能

从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影响看,标准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各种标准由于使用范围和作用方式不同,不是每一类标准都具有所有4种功能。

1.降低交易成本。质量标准通过提供产品功能、性能变化、安全性等方面的相关信息,降低了交易双方的交易成本和搜索成本,从而有利于交易的达成。公认的质量标准不仅可以降低产品购买者的风险,而且可以减少购买者在购买前用于评价该产品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很难想像,不存在一个明确界定的标准等级,以及鉴定所交易的产品符合该等级标准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大规模的贸易活动。

2.降低信息不对称,减少市场失败。如果没有反映产品属性的质量标准,消费者在交易之前就无法了解并评价产品质量。买卖双方的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造成严重的市场失败:产品质量低的销售者把高质量的销售者驱逐出了市场。这就是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的格雷欣法则。质量标准有信号显示效应,这可以降低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帮助消费者正确地识别产品质量的高低,从而减少逆向选择造成的市场失败。

3.减少产品种类,实现规模经济。标准限制了产品特征的数量和特定范围,如产品规格或质量水平,从而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范围。但在产品种类下降的同时,扩大了每一类产品所能获得的市场规模,有利于实现生产的规模经济。然而,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产品种类的减少不再只是一个选择产品标准化的物理尺寸问题(比如螺丝的螺纹之间的宽度),产品种类的减少也反映在数据库格式等非物理属性,以及结合了物理与功能属性的界面方面。

4.确保产品兼容性。当一种产品功能的发挥需要其他产品配合,或者一个“系统”中的其他组件配合时,就产生了对兼容标准或界面标准的需要。在系统产品的组件协同工作基础上,兼容标准可以起到扩大兼容产品的市场规模的作用。在信息与通信技术(ICT)产业,兼容标准的一个更为重要的市场后果是,启动了不同技术或产品用户之间的网络效应。这是该产业的兼容标准引起众多经济学家关注的主要原因。

二、标准的公共产品性质与技术创新

标准本质上是具有公共性质的特定形式的知识。自产业革命以来,各国的标准化实践已经形成了与这一性质相适应的制度化基础。标准的公共产品性质及其经济功能,使其不仅成为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且也是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一)标准的公共产品性质

标准实际上是思想与知识的一种存在形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积累的公共知识的载体,在经济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它们使工厂得以实现规模经济,使市场能够以一种公平和有效的方式完成交易。标准的存在与利用使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销售与购买更加便利,并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的“经济基础设施”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从标准存在的形式与经济功能看,标准具有相当的“公共产品”内容。

标准的公共产品性质来自标准存在巨大的外部性收益。比如,质量标准能够降低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有效克服格雷欣法则,提高交易的效率。消火栓与消防龙头的兼容标准如果不存在,一旦失火就可能由于扑救不及时导致巨大损失。标准的公共产品性质还可能源于很多标准是社会发展所积累的公共知识的载体。

由于标准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因而从标准的主要发展历史看,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标准主要是通过政府和标准委员会两种途径制定,并且标准的内容是公开免费使用的。一般来说,这种标准委员会的标准制定活动要经过民主讨论,并受到一致同意、公开可获得性,以及平衡各方利益等原则的约束,以确保各方公平地获得和使用所制定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可以把这部分具有相当“公共需求”、不存在任何私人产权的标准叫做“公共标准”。

(二)作为“公共产品”的标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作为“公共产品”的标准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经济的静态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而且对技术创新有重要影响。作为公共产品的标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加快创新速度。大多与产品或技术相关的标准都包含着标准化的技术信息。这些技术信息随着标准的宣传,贸易交流的增加而扩散。从社会的角度看,可以有效地节约个别企业积累这些基本技术信息的时间,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

2.限制创新方向。标准对产品或服务属性的详细技术规范的规定,影响着企业R&D投入方向,因而限制了技术创新的方向。很多不符合标准要求,或者为标准限制的技术创新受到抑制。这种限制对市场参与者来说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创新方向的适当限制与创新数量的适当减少,可以使一种新技术很快实现规模经济,并缩短新技术完善和成熟的时间,最终使消费者享受到价廉物美的产品。

3.刺激组件创新。兼容性通常表现为系统产品中组件之间的标准化界面。开放的界面标准能够促进组件层次上的创新。因为竞争者可以在这一界面的“任何一边”进行创新,从而该产品系统的消费者可以选择最优化系统设计的特定组件。而且这些组件随着时间推移也可以被更先进的组件取代,因而极大地降低了整个系统被抛弃的风险。

概括“公共标准”对技术创新的上述影响方式,可以得到“公共标准”体系下的技术创新模式。如图1所示,它描述了产品和技术空间标准影响技术创新过程的理想模式。纵轴代表纵向产品差异:图中越靠上的点,绩效越好,产品功能越强。横轴代表横向的产品差异:横轴上的点代表设计和结构不同,但功能可比较的产品。

img60

图1 存在标准时的技术创新模式

技术创新的目的是提供满足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和服务来填补产品空间。一个有效的创新应该在保证技术可行性和产品销路的前提下,形成图1(d)中的树冠。图1(a)是技术创新的起点。一个重要创新打开了产品和技术空间的一个新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的成熟技术逐渐成为标准化的知识,成为一个基本标准的内容。两端有圆点的竖线长度表示这一技术的创新程度。图1(b)从这一基本标准引出了两个并发的创新,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在图1(c)中,每个枝上又进一步产生两个创新。在这个基本的基础设施之上,技术创新与产品竞争的推动力将持续建立一个具有不同技术特征的竞争产品和服务的空间,如图1(d)所示。

在这一过程中,标准的作用是推动和影响创新的模式。当产品结构不是很复杂,技术创新速度也不太快的标准发展早期阶段,技术创新模式可以表现出这种整齐而紧凑的理想结构。每次技术创新的结果都会推动标准的产生和发展,而一旦标准得到确定,又成为一次技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图1中的(a)、(b)、(c)三图描述的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标准。但(d)图中更小的分支和次分支就不是标准了。

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创新的频率和密度都在加快。而且,技术创新是沿着一定的路线进行的,但在树冠部分,一些线条使不同的创新路径重新连接起来。这意味着,开放的兼容标准还能够有效地降低消费者被“锁定”在一种技术路径上的风险。

三、标准的“私有化”趋势及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标准化领域的一个突出现象是标准的“私有化”趋势。一些产业领域,主要是信息与通信等高科技产业出现了越来越多受知识产权保护的标准。ICT标准的“私有化”趋势已经对多年来形成的标准制定的制度基础形成严重挑战,并使这一领域的技术创新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标准“私有化”的表现与背景

目前看来,ICT产业的标准“私有化”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越来越多的企业私有技术或产品通过竞争获得市场主导地位而成为事实上的产业标准;二是在国际标准制定组织制定的标准中没有专利的技术在减少,有专利技术的标准比重在增加;三是开始出现市场驱动的企业标准制定联盟。与通常的标准制定组织不同,这些联盟由市场上的少数重要企业组成,目的是将这些企业拥有的专利技术体系推广为事实标准,或者推动已经被国际组织批准为标准的专利技术市场化。

事实上,任何企业或个人都希望能够拥有标准的“产权”。因为标准的控制者可以获得极大的市场竞争优势,甚至垄断地位,还可以主导相关技术的发展方向。然而,为什么直到信息技术革命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标准的“私有化”趋势呢?或者说,为什么政府不设法在这一领域维持标准的公共性质,以更好地为公共利益服务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推动因素。

1.ICT产业的很多标准包含了相当复杂的技术内容,对其给予知识产权保护能有效地激励这一领域的创新活动。普通标准作为完成某项任务、实现某一目标而规定的统一的、重复适用的规则,本身并不包含复杂的技术内容,一般只是规定了通过某些技术手段和技术途径所需要达到的目标。

ICT产品基本上都是由软件和硬件结合而成的“系统产品”,很多产品要素标准和界面标准本身就是包括产品功能的技术方案,是企业大量研发投资的结果。以网络设备为例,大量与信息传输有关的界面标准是以相应的软件程序为基础的,绝不仅仅是物理接口的尺寸和形状问题。

2.技术创新速度快也是这一领域私有标准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与其他产业相比,ICT产业的技术创新速度快,技术的生命周期相对短。这给法定标准组织产生了两个方面的影响。①法定标准制定组织很难制定出不包含知识产权内容的标准。由于新技术产生的时间很快,当法定标准组织在制定相关的IT技术标准时,常常面对市场上不同企业掌握的、拥有专利的技术。因此,制定出的标准内容不可避免地包含有相当数量的专利技术。②即使标准组织制定出了(可能包含知识产权内容的)标准,但当市场上已经存在私有的事实标准时,组织制定的标准也很难取代这一事实标准。比如,美国思科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网络设备供应商,占有网络设备70%以上的全球份额,因而其互联操作系统Cisco IOS就成为这一领域的事实标准。虽然国际电信联盟制定了能确保网络设备良好互联互通且维护成本更低的开放系统标准,但由于思科公司在其Cisco IOS软件中大量使用了私有协议,并拒绝公开信息和授权使用,使用了“国际开放标准”的网络设备难以与市场上现有的思科设备互联,因而很难取代现有的思科标准。

(二)知识产权、私有标准与技术创新

知识产权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保护智力产品与创新内容的复杂体系。在现实市场中,对同一种产品,企业通常会利用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等多种知识产权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以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保持垄断优势。从私有标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角度看,有两类与标准和标准化有关的情况值得重点关注:受专利保护的标准、封闭的私有界面标准。

1.受专利保护的标准与技术创新。在标准获得专利保护的情况下,技术创新的模式与没有专利权保护的创新模式没有本质区别,同样有加快创新速度、限制创新方向和刺激组件创新的作用。因为获得专利保护的IT技术标准必须公开其技术原理和相关信息,企业仍可以以此为平台进行创新活动,生产出新的产品和技术。所不同在于,企业利用这一平台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这对企业的研发投入可能有一些影响,从而使分支上的创新数量有所下降,但不会对创新活动产生重要的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标准专利保护的范围对技术创新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封闭的私有界面标准与技术创新。很多企业不愿意以公开相关技术信息为代价获取专利保护,因而其技术的界面标准是封闭的,或者以私有协议的形式存在。这一类界面标准由于信息不公开,限制互补产品和竞争产品与之兼容,因而对技术创新有相当的不利影响。

这种不利影响首先表现为抑制竞争产品创新。对网络和通信产品来说,互联互通非常重要。如果作为事实标准的界面是私有的和封闭的,后进入市场的竞争企业的产品无法与现有的网络互联,而只能自建网络。这对新产品的创新与市场扩展相当不利,甚至可能使新产品无法达到网络的临界容量而退出市场。其次,封闭的界面标准也会抑制组件创新。由于界面标准是封闭的,企业要么由自己提供整个系统产品的组件,要么向特定的合作伙伴开放界面标准,由合作伙伴来提供相应的组件。组件竞争显然不如开放界面标准条件下激烈,因而组件的数量和质量都会受到影响。最后,封闭界面标准强化“技术锁定”效应。标准总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锁定效应,但在标准开放和公开时,由于不同系统技术之间、不同系统组件之间的兼容性或协同性更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锁定的程度。而封闭的界面标准使不同系统无法兼容,相应的消费者转换成本更大,因而强化锁定效应。

假定市场只有一种封闭的事实标准的极端情况,技术创新模式如图2。

由图2可知,当一种标准是封闭时,一个竞争者不可能利用其中的任一结点作为起点产生一个与之竞争的创新。因此,任何结点支持大量并发创新的能力肯定都是有限的。这表明,标准开放有强大的技术创新效应。

img61

图2 存在私有事实标准时的技术创新模式

四、政策含义

从当前世界各国的标准化实践看,国际标准组织、企业标准联盟以及企业事实标准已经成为标准化的主要形式,但政府在标准化方面的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保持标准的准公共性质有利于以标准为起点的技术创新,对有相当技术含量的标准给予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标准的“公共性质”与“私有性质”的平衡,知识产权保护宽严尺度只能由政府来把握。在IT标准“私有化”发展背景下,我国作为一个IT技术标准使用和引进国家,要避免私有标准的不利影响,需要政府发挥积极作用,充分考虑标准的经济功能、标准的性质变化及其对技术创新的复杂影响,建立一个有利于我国企业进行技术标准创新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ISO.What are Standards?http://www.iso.org//iso/en/aboutiso/introduction/index.Htm/,2006-03-26.

[2]P.A.David.Some New Standards for the Economics of Standardization in the Information Age.P.Dasgupta,P. L.Stoneman.The Economic Theory of Technology Policy.London:Ambridge Univ.Press,1987.

[3]Gregory Tassey.The Economics of R&D Policy.Westport,CT:Quorum Books,1997.

[4]P.Jones,J.Hudson.Standardization and the Costs of Assessing Quality.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6,12(2).

[5]Gregory Tassey.Standardization in Technology-based Markets.Research Policy.2000,(29).

[6]G.M.P.Swann.The Economics of Standardization:Final Report for Standards and Technical Regulations Directorate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Manchester Business School,University of Manchester,2000,(12).

[7]朱彤:《知识产权、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选自吕政:《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4)》,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

[8]K.Krechmer.The Principles of Open Standards.Standards Engineering Society:World Standards Day Paper Competition,2nd Place.1998.

(原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第5期)

【注释】

[1]感谢匿名评审人对本文提出的修改意见,笔者已做了相应的修改。本文文责自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