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河蟹无公害养殖技术
1.池塘无公害河蟹养殖技术
(1)池塘条件。池塘面积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1公顷,环境安静,水深1.5米左右,池底平坦,淤泥较少,通风向阳,水源可靠,无污染,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和《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标准,能灌能排,池塘底质、大气和水环境符合无公害水产品生产要求。
(2)池塘清整。在河蟹放养前必须对池塘进行清整,旧池塘还要加固池埂,清除过多淤泥。蟹种放养前15天左右,彻底清池,清池方法有干法清池和带水清池两种。一般干法清池每公顷(15亩)用生石灰1000千克,溶化后全池泼洒。带水清池只是在池水不能大部分排出的情况下使用,具体用量可根据池水深浅灵活掌握,能保证杀灭水中敌害生物即可。生石灰的作用有三点:一是杀灭敌害生物;二是改善池底(或淤泥)土质;三是增加水中钙的含量,改善池水水质。
(3)防逃设施建造。河蟹有很强的逃逸能力,攀爬十分迅速,一根芦苇、树枝及防逃设施上的小洞都有可能成为河蟹外逃的通道,因此,在养殖河蟹池塘的四周必须建造牢固的防逃设备,以防河蟹逃逸。防逃设备内壁要光滑,常用的有玻璃、塑膜、铁板等。
(4)种植水草。水草是河蟹栖息、脱壳时逃避敌害的重要场所,也是河蟹可摄食的植物饲料,同时还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池塘消毒药物药性消失后,要及时种植水草,主要品种有轮叶黑藻、苦草等沉水植物,浮萍、水葫芦等浮水植物。轮叶黑藻种植方法是切茎分段扦插,每公顷(15亩)用量150~250千克,行间距1~1.5米,全池栽插。苦草种子细小,播种前先用水浸泡10~15小时,搓出草籽,将草籽用泥拌匀,泼撒即可,每公顷用草籽2千克,种植时间一般在3月份,种植前每公顷施40千克复合肥作基肥,以促进水草的生长。浮水植物可从其他水域捞取移植,多少可以灵活掌握。
(5)投放螺蛳。河蟹属杂食性动物,充足的动物饵料可促进河蟹的生长,河蟹喜食活螺蛳,活螺蛳是比较理想的天然饵料,因此,在放蟹种前,投放一定数量的螺蛳是十分必要的。螺蛳一方面可作为河蟹的饵料,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螺蛳以水中浮游生物为食,可起净化水质的作用,有利于河蟹的生长。一般每亩投放200千克左右,投放前要注意消毒,杀灭螺蛳身上的细菌和病原体等。
(6)蟹种放养。养殖大规格河蟹必须购买大规格优质扣蟹,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是无公害蟹种。放养时间宜早不宜迟,选择天气晴暖,水温较高时进行,放养前用高锰酸钾药液浸洗,放养密度每亩200~500只。
(7)投喂。在河蟹的生长过程中,既要保证鲜活的动物饵料,又要辅以植物性饵料。在人工喂养过程中,饵料要鲜活适口,不能投喂变质的饵料,要按照“四定”、“四看”投饵原则,前后期以动物性饵料或河蟹成品饵料为主,中期以植物性饵料和水草为主。加强日常管理,及时捞取残渣剩饵。在使用河蟹成品饵料时,要把握好饵料质量,选择无公害优质饵料。投饵点分布要合理适当,根据河蟹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投喂量、投喂时间和次数。一般每天投喂2次,上、下午各1次,上午投喂全天饵料的1/3,下午投喂在傍晚前,投喂量占全天饵料的2/3,具体情况还要根据河蟹规格、数量、水温、天气、环境条件等灵活掌握。
(8)病害防治。应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首先要加强水质调节,保持良好的水体环境。方法主要是定期泼洒生石灰水,高温季节,10~15天1次,每次每亩10~15千克。其次要及时加注新水,每5~7天注水1次,每次注水20~30厘米深。每15~20天换水1次,高温季节可适当加深水位,保持水温相对稳定。再次是一旦生病,可按照无公害产品生产药物使用规定采用高效、低毒、无毒副作用的药物,即无公害药物进行治疗,防止药物残留降低产品质量。
(9)管理。每天早、中、晚定时巡塘,查看河蟹吃食和活动情况,查看有无敌害生物及水质状况,发现情况及时处理。
除在蟹种放养时记好放养数量外,每天还要按照无公害产品生产养殖日志要求认真进行记录,主要包括天气、水温、水质、投喂情况,有无病害发生,相关措施,是否使用药物,使用药物的种类、数量、时间等,以备检查之用。
(10)收获。河蟹具洄游性,秋季河蟹成熟有上岸爬行的习性,北方一般在9月底至10月是收获季节。收获方法有地笼、流水或排水后下池捕捉等方法。
2.稻田无公害河蟹养殖技术
(1)养蟹稻田的选择。河蟹无公害养殖稻田的选用应严格执行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稻田养鱼技术规范(NY/T 5055—2001)》的有关要求。
养蟹稻田要求为水源丰富、水质无污染、并靠近水源,河(湖)水能直接抽提入稻田而成水系(水流不经过其他稻田)的田块。另外要求稻田保水性好,以单季稻生产的田块为好。
(2)稻田的改造。对选择好的田块,在水稻栽插前要根据河蟹生长要求进行农田改造。在田周(距田埂1.5~2米)及田中开挖宽、深各40~50厘米的蟹沟,将开出的土加高田埂,蟹沟在炎夏水温过高时可作为河蟹的栖息场所。
田周埂宽40~50厘米,高50厘米以上,压实并用塑料薄膜或其他防逃材料围栏防逃。围栏方法与池塘养蟹相同,一般选用直立型,薄膜入泥端要埋至田底“生土”层,上端高50厘米以上。
(3)蟹种放养。放养前采用人工或机械捕捉方式清除田内野杂草、青蛙、老鼠等敌害生物。每亩用生石灰75千克全田泼洒清塘,消毒后施入基肥,以腐熟的人粪尿等有机肥为好。放养时间,在水稻直播三叶期或移栽定植7~10天后放入蟹种,蟹种选择5~10克/只的幼蟹,亩放200~500只。
(4)养殖管理。养蟹稻田平时应保持畦面以上水深5~10厘米,水温超过30℃时应及时换水。换水时间每天上午10时前进行,换水量为原水体的1/3~1/2,温差不超过3℃,需要搁田时,应事先疏通蟹沟,搁田时蟹沟及蟹塘内不应断水。
为增加河蟹的植物性饵料,养蟹稻田可适当放养萍类。养殖期间每天应投饵,饵料种类有小杂鱼或蚕蛹、米糠、鱼粉混合而成的颗粒饵料等。鲜料日投饵量以河蟹体重的5%左右为宜,干料日投喂量按体重的2%左右,投喂时间为下午4时后,主要投在蟹沟边上。
在河蟹养殖期内,每月每亩用生石灰10~15千克溶解成乳液泼洒一次,一方面可以防病;另一方面也可为河蟹脱壳补充钙质。
(5)日常管理。设专人每天巡查(特别是阴雨、大风等特殊天气更要加强),随时查看田内的防逃设施、河蟹摄食状况、水质、水位及河蟹是否染病,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与此同时要注意防止敌害生物及污水侵入。
(6)水稻栽培。养蟹稻田种植的水稻,要选取耐肥力强、茎秆坚硬、抗倒伏、抗病害的丰产良种,秋苗要求无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的壮苗及多蘖大苗。一般采用宽行密株种植,并可适当增加沟、塘边的种植密度,以利水稻发挥边行优势,增加产量。同时也为河蟹创造更好的遮阳、隐蔽环境。
因养蟹稻田土肥,水稻病虫害减少,病不多,一般治虫施农药次数比未养蟹稻田少得多,如果用药,最好采用叶面喷施,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严禁使用有机磷农药。
(7)成蟹起捕。稻田养蟹的河蟹起捕可采用排干水一次性人工捕捉干净的方法,也可人工设置地笼、蟹笼或挖陷阱进行捕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