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野菜罐藏加工技术
罐藏保存野菜贮藏期长,食用方便,是适宜罐藏加工的野菜产品开发中最重要的加工工艺。
1.工艺流程
材料→调制→内装→排气→密封→杀菌→冷却→成品→贴标签→外包装→质检→入库贮存
2.操作步骤
(1)材料及其调制。野菜的瓶装罐制可用新鲜原料(如蕨菜、大叶芹、刺龙芽、芦笋等),一般从采收到加工不要超过24小时。也可用盐渍原料(蕨菜、款冬等),即用盐渍过的野菜,进行脱盐处理保留2%左右的盐分,拌入调味品,再加入调味液即可。调味液没有统一规格,随口味而定。通常在材料及调味液中加入4%的盐、1%的糖、0.2%的醋、8%的酱油、1.5%的调味品。调味液不宜太浓,否则食品外观不好,材料的色泽不明显。
(2)装瓶。野菜罐制对重量的规定比较严格。例如,使用200毫升的瓶子,总量为200克,要求固形物在130~150克,液量在50~70克;400毫升容积的瓶子,总量为380克,固形物280~300克,液量为80~100克。同时还要根据材料的性质进行调整,通常液量为固形物的1/3~1/2。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罐液一般用1%~2%淡盐水,但配制用水必须是不含铁和硫化物的软水,食盐中的钙及镁含量应不超过100毫克/千克。因为微量的铁、铜会与山野菜中的单宁、花色素等形成深色化合物;高浓度的钙及镁会使山野菜组织变得粗硬老化,且易和山野菜中的单宁、草酸、果胶等结合产生沉淀,硫酸镁和硫酸钠会产生苦味。
(3)排气。调制的野菜装入瓶内,注入调味液后密封,去掉残留空气的操作叫排气或脱气。排气的目的是防止残存的好氧细菌的发育,减少营养损失,减少内容物对罐壁的腐蚀。假如不排气就密封,加热杀菌时内容物膨胀,瓶内压力变大,瓶子会破裂,或使盖子松动,密封不好,造成产品腐败。工业批量生产时,使用真空泵排气;家庭瓶装时,往往采用加热排气。由于加热,内容物膨胀,瓶子上部的空间充满水蒸气,空气几乎不存在了。野菜瓶装时一般加热到75~80℃,即可基本排净空气。
(4)密封。密封是紧接排气的一个步骤。工业化生产时,排气和密封采用真空封罐机一步完成。家庭制作时,要在加热排气后,趁瓶内没有冷却时立即加盖密封。操作动作一定要尽可能地快,可戴手套等避免烫伤。瓶内温度一下降,外面的空气就会进入,影响排气效果。密封时一定要封紧。家庭制作最好利用螺口瓶,盖中再加一个富有弹性的软木塞或橡皮塞。如果密封不好,杀菌过程中内容物膨胀,液汁流失,冷却后将可能进入腐败菌。确定密封是否符合要求,可将瓶子浸入水中没过盖子,产生气泡的为密封不严的产品。
(5)杀菌。瓶装的杀菌就是要求杀死瓶内的有害微生物,如酵母菌、霉菌、细菌等,使之失去活性。
杀菌的方法是通过温度处理来进行的。通常采用高温瞬时杀菌法,彻底杀死罐瓶内的有害微生物。这是保证产品质量达到卫生标准的关键工序之一。但是,家庭加工由于设备关系,进行沸点以上杀菌比较困难,通常采用沸点以下温度杀菌。杀菌的时间要长一些,以瓶内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为准(通常以杀菌的锅内的热水温度作为目标温度)。家庭制作时,将瓶子放入锅中,加水没过瓶子,然后加温至目标温度,维持一定的时间即可。瓶装野菜的目标温度和杀菌时间因种类变化而异。一般情况下在70~90℃,维持30~90分钟。温度也不能过高,否则肉质软化,影响口感。排气后立即杀菌效果最理想。
(6)冷却。常采用风冷或水冷的方式防止余热继续破坏营养成分。冷却至罐内温度为37℃为宜。为了加快冷却速度,采用淋水滚动冷却为好。玻璃罐冷却时应分不同温度阶段降温,每段温度相差20℃,以防骤然冷却玻璃罐爆裂。如果是金属或塑料罐则可直接放入冷水中冷却。
(7)成品贴标签和外包装。贴标签和包装要求美观、实用,能引起消费者注意,增加产品的竞争力。
(8)成品质量检测。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产品成形后,必须由工厂质检室抽样进行细菌检查和理化检验。防止不合格的产品进入市场。
(9)入库贮存。将成品贮存在阴凉、温度变化小、空气干燥的库房中。这是产品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中间环节,也是产品长期贮存,防止腐败,保持产品合格标准的重要步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