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铁岭平榛的生产现状
铁岭地区野生平榛资源十分丰富,在全省14个市26个县区广泛分布的600多万亩野生榛林中,铁岭地区约占1/6(100多万亩)。由于长期的粗放管理、掠夺式经营,使铁岭榛子的亩产量始终徘徊在10~15千克,而且品质较差、虫果率较高(约30%)。同发达国家的榛子生产水平相比较,差距极大。但铁岭地区是中国的榛子之乡,就全国各榛子产区而言,铁岭地区的生产水平又处在领先的地位。因此,提高铁岭地区榛子的园艺化管理水平,迅速做大做强铁岭地区的榛子产业,对于促进全国榛果产量实现跨越式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科技引领作用。
毋庸讳言,铁岭地区的榛子生产目前仍处于野生品种、原始栽培、粗放管理、产品单一的较低水平,原因:一是榛林基础设施极为薄弱,榛果产量受自然灾害以及病虫危害影响较大;二是园艺化管理措施比重极低,病虫害防控盲目性较大,倒茬、疏伐等项垦复措施,仅在较小范围内进行;三是科技投入明显不足,诸如铁岭地区优良榛树品种丰产栽培技术模式、绿色榛果生产技术规程、优良榛树品种无性系苗木的快速繁育技术等一系列技术瓶颈仍在限制着铁岭地区榛产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导致榛果产量低而不稳;四是缺少龙头企业的牵动,致使铁岭地区的榛产业仍然停留在“满山遍野种榛子、各路人马收榛子、支口大锅炒榛子、开家小店卖榛子”的初级阶段。榛果的食品、药品、保健品以及化工产品的多项功能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合理开发利用;五是在工商部门注册的榛子商标乱而杂,影响了铁岭榛子品牌效应和知名度,从而造成优势资源的极大浪费。
铁岭地区野生平榛的单位面积产量究竟如何,多年来一直是广大榛农和各级科研部门的探索目标。20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今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科技人员,通过人工授粉和防治榛树病虫害等措施,得出野生平榛的产量应该是40~60千克/亩的试验结论;90年代,铁岭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的科技人员,通过合理调整野生平榛的疏密度,得出野生平榛的产量应该是30~40千克/亩的试验结论。
近年来,在铁岭地区涌现出一大批榛子生产的先进典型,如铁岭县横道乡三岔子村农民王玉胜,通过对所承包榛林的“严格除杂”(不仅要除掉榛林内的杂树,而且还要除掉榛林内的高棵杂草),取得了连续2年亩产过50千克的好收成。西丰县成平乡景贤村农民王成福,通过对所承包的野生榛林的除杂和防治榛食象虫为主要内容的丰产栽培技术方面探索工作,野生平榛平均单产为30~65千克/亩。特别是2010年,在铁岭地区榛子大幅度减产的前提下,铁岭县腰堡镇徐千户村的榛子生产大户龚占臣,通过调整榛林疏密度、榛树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和榛林施肥,取得了大面积榛林亩产超过50千克、局部地域亩产超过200千克的好收成。按照近年来的榛果销售价格,榛农在所承包的榛子山上,创造出1300~4000元/亩的经济效益,是铁岭地区传统玉米生产经济效益的3~10倍,有效地促进了周边地区的榛子生产。
从2000年开始,作者在铁岭县横道乡八家沟科技示范基地进行了杂交榛各优良品系的引种栽培试验,在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低温极值的考验后,取得了定植后3年见果、5年亩产榛果148.5千克、7年亩产榛果超过250千克的好收成。但是杂交榛究竟能够北移至铁岭地区的什么位置,只能通过科学试验的研究结果来回答。
以上现象说明,铁岭地区的野生平榛增产潜力巨大,无论是榛林除杂、病虫害防治、榛林施肥,还是优良榛树品种的引进,任何一项栽培技术的提出,都会促进铁岭地区榛果产量实现跨越式的提升。事实证明,园艺化栽培是铁岭地区榛子生产的必由之路,沿着这条技术路线发展下去,铁岭地区的榛子栽培产业就会迅速做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