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榛林除杂行动迟缓

榛林除杂行动迟缓

时间:2024-11-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榛林除杂是铁岭地区野生平榛园艺化栽培科技示范模式的重要技术环节之一,要贯穿到榛林的常规管理工作当中。由于此时园艺化栽培科研工作还没有进入到榛林施肥阶段,所以这一阶段性科研成果主要是缘于榛林除杂和榛树病虫害的有效防控这两大技术措施的合理应用。榛林除杂不仅是一项促进野生平榛产量迅速提高的实用技术,同时也是一项政策性较强的营林工程,必须要按照林业工作的基本程序操作。

(二)榛林除杂行动迟缓

铁岭地区的野生榛林,由于多年来始终依靠落地种子自然实生或植株本身的根蘖繁殖,所以常与落叶松油松、柞树、桦树、胡枝子以及其他乔灌木混生。特别是由于榛树叶片含有丰富的粗蛋白,长期的枯枝落叶培肥导致铁岭的榛园土壤皆较为肥沃,一般在林缘和林间空地内蒿草或其他杂草的长势都十分茂盛。

然而榛树属于喜光树种,在其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除了肥水因素以外还需要较为充足的阳光照射。在野生榛林内如果混生过多的杂树与杂草,不仅要影响土壤对野生榛林的肥水供应,而且还要影响榛树的光合作用,从而使榛树的长势变弱、花芽数量减少、花芽质量降低,最终导致榛果产量低而不稳。

榛林除杂是铁岭地区野生平榛园艺化栽培科技示范模式的重要技术环节之一,要贯穿到榛林的常规管理工作当中。榛林除杂不可能一劳永逸,因为被伐除的杂树其树根萌生萌蘖枝条的长势仍很强旺。据观察,除油松、落叶树以外,其他阔叶树萌生根蘖的能力皆较强,一般需连续除萌3次以上。所以,必须在整个生长季节内对榛林杂树的萌蘖枝条进行多次更为严格的除杂,才能够将其萌蘖彻底根除,逐渐达到野生平榛纯林的基本要求。

西丰县成平乡景贤村王成福基地和铁岭县横道乡三岔子村王玉胜基地的经验告诉我们,榛林除杂不仅要彻底根除榛林内的杂树,而且还要消灭榛园林缘以及榛林内的蒿子和杂草。用王玉胜的话讲:“对待山上的榛子,要像管理地里的豆子一样。”而王成福基地所进行的榛林除杂,现已进入到逐渐根除榛林内结果性状较差的平榛劣株阶段。从2004年王玉胜基地首先在自家榛林内实现亩产榛果达50千克时开始,到2006年王成福基地创造出野生平榛亩产榛果83.5千克(没有进行除杂作业的对照榛林,其亩产量仍为10~15千克)的高产纪录为止。由于此时园艺化栽培科研工作还没有进入到榛林施肥阶段,所以这一阶段性科研成果主要是缘于榛林除杂和榛树病虫害的有效防控这两大技术措施的合理应用。

榛林除杂不仅是一项促进野生平榛产量迅速提高的实用技术,同时也是一项政策性较强的营林工程,必须要按照林业工作的基本程序操作。首先,要严格界定野生榛林和生态公益林,因为生态公益林是用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林业工程,所以一般不允许进行榛林除杂。其次,榛林除杂一定要按照林业工作程序,向当地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待相关人员前来设计、审批之后方可进行。绝不允许先斩后奏,更不允许借榛林除杂之名,行乱砍盗伐之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