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榛林虫害的测报新法
铁岭地区野生平榛园艺化栽培各科技示范基地的工作实践证明,对野生榛林“三虫一病”的有效防控,其关键是有效提高对榛林病虫害发生动态测报工作的准确性。以榛瘿蚊为例,以往的测报工作是一种较为被动的工作状态:在榛林内调查其成虫危害状的发生数量,当达到防治阈值时,即在调查视野当中发现3~5个榛瘿蚊成虫危害状时,立即组织榛农对其进行化学防治。但从各基点的防治工作实际效果看,由于榛瘿蚊成虫个体较小,而其成虫危害状一经发现便已超过了防治阈值,说明在铁岭地区榛瘿蚊成虫具有暴发性危害的特点。以前各科技示范基地的防治工作,不是时间过早,即成虫群体尚未大量羽化便开始防治,其结果是一旦当榛瘿蚊成虫大量发生时,之前进行的化学防治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而此时羽化的大批成虫又是“经过逆境训练”的危害高手,所以防治效果肯定不理想。而另外一种工作结果是防治时机过晚,此时大批榛瘿蚊成虫已经上树产卵,我们所看到的虫瘿已是幼虫危害的结果,即使我们的防治工作十分有效,但该年度的经济损失已经不可避免。
2010年,在昌图县东张家村陈百平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立起全市第1个野生平榛病虫害发生动态测报站,一改以往的被动工作状态,将调查榛瘿蚊成虫的危害状改为利用大棚黄板的沾黏特性主动诱捕榛瘿蚊成虫,并随时将榛瘿蚊成虫群体的发生动态及时通报给全县各山区乡镇之群星榛子合作社的广大榛农。当榛瘿蚊成虫发生初期数量较少时,合作社指导榛农充分发挥“土手榴弹”的威力;当其成虫暴发性出现,全社统一防治时间,仅2010年6月初所进行的第1次化学防治工作就收到了奇效。而其他各县的广大榛农仍然按照以往的防治时间操作,此时虽已防治了2~3次,但对其榛果的危害率仍然高达30%左右。需要提请各科技示范基地以及全市广大榛农注意的是,榛林病虫害的发生时间与每一年的生态条件关系密切,切不可将对某种病虫害的防治时间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死规则”,而是要根据该年度的气候变化灵活掌握。例如,2010年春季连续低温阴雨,致使榛瘿蚊成虫的发生时间比往年推迟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所以该年度对榛瘿蚊的防治时间亦应该推迟至5月末至6月初;而2010年6月中下旬的持续高温又将榛食象虫和榛树白粉病的防治时间恢复到正常时段。所以,各科技示范基地的广大榛农,应该学会通过对物候期的观测来确定某种榛林生态灾害的防治时间。例如:“山杏开花”应注意预防榛林冻害;而“榛子葫芦睁眼”应注意防治榛食象虫的成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