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特征是传播迅速,死亡率高。病鸭常常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的特征姿态。病变特点是肝脏肿大、出血。
病原是鸭肝炎病毒(DHV),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群。本病毒分3个血清型,不同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中和及交叉免疫保护作用。我国常见Ⅰ型鸭肝炎病毒。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4~8月孵化季节发病较多。患病雏鸭是主要传染源。4周龄以下的小鸭最易感。1~3周龄雏鸭的死亡率最高,可达90%以上。病程短促,常突然发病,迅速死亡。随着日龄的增大,雏鸭的抵抗力逐渐加强。成年鸭带毒,但不表现临床症状。DHV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感染传播。饲养管理不当,鸭舍内湿度高,饲养密度大,饲料矿物质缺乏等,是该病的诱因。
本病的潜伏期为24小时。病鸭精神委顿,不爱活动,缩颈,翅下垂,眼半闭,食欲下降或不食,发病后半天到一天即出现特征性神经症状。雏鸭全身抽搐,侧卧或者仰卧,脚沿躯干伸直,向后踢蹬,头向后弯,死前呈“角弓反张”姿态(图5-1)。雏鸭出现神经症状后,一般几小时或十几分钟后死亡。
图5-1 病死鸭角弓反张
主要病变是肝脏肿大,为正常的1~2倍,质地变脆,易破裂,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图5-2)。胆囊肿大,充满胆汁(图5-3)。脾有时肿大,呈斑驳状。有些病例可见肾脏肿胀充血(图5-4),腺胃黏膜脱落、出血(图5-5)。
图5-2 鸭肝脏肿大、出血
图5-3 胆囊肿大
图5-4 肾脏肿大、出血
图5-5 腺胃黏膜脱落、出血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特征性症状和病变现场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进行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严格防疫和消毒是防治本病的重要措施。种母鸭开产前用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免疫两次,每次间隔两周,产生的抗体可维持数月,母源抗体可使雏鸭在2周内抵抗感染。在疫情严重的鸭场,雏鸭在10日龄前仍需进行第一次免疫。未经免疫的种鸭群,其后代应在1日龄进行首免。
一旦鸭群发病,使用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黄液给小鸭注射,0.5~1毫升/只,可降低死亡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