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鹅副黏病毒病

鹅副黏病毒病

时间:2023-11-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发病率和死亡率随日龄的增加而下降,但2周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可达100%。患鹅精神委顿,少食或拒食,体重迅速减轻。病鹅主要病变在消化道。目前,尚未发现对鹅副黏病毒有特效的药物,可有计划地做好鹅群的疫苗接种和免疫监测工作。种鹅免疫在产蛋前2周进行一次灭活苗免疫,使鹅群在产蛋期具有免疫保护力。一旦鹅群发病,立即将病鹅隔离,先免疫注射健康鹅群,后免疫假定健康鹅群。同时适当应用抗生素,可减少并发病。

鹅副黏病毒病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禽副黏病毒Ⅰ型(APM-1)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以鹅消化道病变为特征。

img53

图8-1 鹅副黏病毒

本病最早从隆昌鹅开始发病,现在太湖鹅、朗德鹅、雁鹅、四川白鹅、永康鹅以及地方草鹅等不同品种均易感发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随日龄的增加而下降,但2周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可达100%。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1月龄以上的患鹅发病初期排白色稀粪,中期稀粪带有红色物,后期带有绿色。患鹅精神委顿,少食或拒食,体重迅速减轻。后期不死的鹅表现扭颈、转圈、仰头等神经症状(图8-2),饮水时更加明显。10日龄患鹅有感冒样症状,眼睛湿润、多泪水、半闭(图8-3),流出清水样鼻液,有甩头、咳嗽、呼吸急促等呼吸道症状,排白色稀粪,发病1~3天死亡。种鹅产蛋率可下降50%,并维持十多天。

img54

图8-2 病鹅有扭颈、转圈等神经症状

img55

图8-3 雏鹅眼有分泌物,眼睛周围湿润、绒毛粘污

患鹅头部皮肤淤血,有胶冻样浸润,50%的病鹅皮下脂肪组织、胸肌、腿肌出血;60%的病鹅肺出血,喉头黏膜出血,支气管内充满黄色干酪样物;脾脏肿大、淤血,表面和切面布满针尖大到绿豆大的灰白色坏死灶(图8-4);胰腺出血,实质中有粟粒大、白色坏死灶(图8-5);部分病例肝脏稍肿大、淤血、质地变硬,胆囊扩张、充满胆汁;40%病鹅心肌变性,心包有淡黄色积液,心冠脂肪沟点状出血;肾稍肿大、色淡,输尿管扩张,充满白色尿酸盐;1/3病鹅法氏囊出血;有神经症状的病例脑部充血。

img56

图8-4 脾脏肿大,表面有白色坏死灶

img57

图8-5 胰腺肿大,表面有大小不一的白色坏死灶

病鹅主要病变在消化道。肠道黏膜出血、坏死、溃疡、结痂,从十二指肠开始,往后肠段病变更加明显和严重。直肠尤其明显,有散在性溃疡病灶,附着红褐色结痂(图8-6~图8-8)。部分病例腺胃及肌胃黏膜充血、出血。

img58

图8-6 肠道黏膜有黄豆大、坏死性溃疡灶

img59

图8-7 结肠和盲肠有大小不一溃疡灶,附着纤维素形成的结痂

img60

图8-8 直肠和泄殖腔黏膜有弥漫性、大小不一结痂病灶

根据流行特点、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综合诊断,确诊进行病原分离鉴定。

目前,尚未发现对鹅副黏病毒有特效的药物,可有计划地做好鹅群的疫苗接种和免疫监测工作。种鹅免疫在产蛋前2周进行一次灭活苗免疫,使鹅群在产蛋期具有免疫保护力。经种鹅免疫的雏鹅在15~20日龄进行一次灭活苗免疫。根据本病的流行情况,无母源抗体的雏鹅在2~7日龄或10~15日龄进行首次免疫,首免后2个月再加强免疫一次。

一旦鹅群发病,立即将病鹅隔离,先免疫注射健康鹅群,后免疫假定健康鹅群。免疫时应勤换注射针头,避免用具污染。同时适当应用抗生素,可减少并发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