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拱棚早熟马铃薯不同种植密度效益比较试验

拱棚早熟马铃薯不同种植密度效益比较试验

时间:2024-11-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海原县设施农业的兴起,大拱棚早熟马铃薯种植面积逐步扩大。马铃薯品种选用克新1号。将地块耙耱一次,浇足底水,施足底肥,每亩基施优质农家肥2000千克,马铃薯专用肥100千克,磷酸二铵10千克。当马铃薯苗距土壤2厘米时,及时通风,以防烧苗。灌水应根据棚内湿度和马铃薯需水规律而定。通过大拱棚马铃薯不同种植密度试验,5400株/亩群体结构合理,田间长势强,薯块整齐均匀。初步认为密度5400株/亩为当地马铃薯最佳种植密度。

拱棚早熟马铃薯不同种植密度效益比较试验

一、试验目的

随着海原县设施农业的兴起,大拱棚早熟马铃薯种植面积逐步扩大。为能使此产业稳步发展,进行相同栽培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比较试验,筛选出主导品种的最佳种植密度,达到高产、稳产,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二、试验区和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土壤肥力均匀一致,肥力中等、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通透性好,土质为灰钙土,前茬为辣椒,辣椒收获后耕翻晒垡,平整田块。试验区年降水量在350毫米左右,无霜期150天,日照时数为2800小时,能够基本满足蔬菜生长对气候的需求。

三、试验处理

马铃薯品种选用克新1号。处理设计密度为每亩4200株、4800株、5400株、6000株、6600株。在同等肥水,相同气候条件下,采用起垄、覆膜、打穴种植。

四、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随机排列,设5个处理,重复3次,一个棚为一个重复,棚内设5个处理(品种)。小区长5.4米,宽6米,面积32.4平方米,区距为60厘米。每小区种植5垄,每垄种2行,垄面种植方向为南北方向(顺棚走向)。垄高30厘米,垄面宽60厘米,垄上行距40厘米,株距因密度而定,4200株/亩株距为32厘米、4800株/亩株距为28厘米、5400株/亩株距为25厘米、6000株/亩株距为22厘米、6600株/亩株距为20厘米。垄沟宽40厘米,采用地膜幅宽120厘米,厚度为0.008毫米。

五、试验田间管理

1.播前

将地块耙耱一次,浇足底水,施足底肥,每亩基施优质农家肥2000千克,马铃薯专用肥100千克,磷酸二铵10千克。按试验设计起垄。

2.精细播种

3月下旬,按不同密度种植规格先覆膜后播种,逐小区播种。

3.放苗

马铃薯出苗时要在田间查苗,待幼苗出土后,在膜内的幼苗及时从膜中放出,以防烧苗。

4.加强棚温管理

当马铃薯苗距土壤2厘米时,及时通风,以防烧苗。出苗后当大棚温度高于25℃时要及时通旁风,必要时通侧风。

5.肥水管理

灌水应根据棚内湿度和马铃薯需水规律而定。一般补灌三水,即苗水、块茎形成水、块茎膨大水。在现蕾期喷施一次叶面肥,每亩用磷酸二氢钾150~200克。

6.中耕锄草

每灌一次水后,及时中耕锄草。

7.覆土

待田间苗出齐后,及时给垄面覆一层薄土,土厚1~2厘米,以降地温,促进块茎形成与膨大。

8.加强田间病虫害防治

用50%鸽哈悬浮剂800倍液预防马铃薯早疫病。用3%啶虫脒1000倍液防治蚜虫

9.测产

马铃薯茎叶变黄,每小区取15株分别进行测产,然后折合出亩产量。

六、试验结果与分析

1.不同密度在生育期上的表现

在设置的5个处理(密度)中,生育进程基本相同,无明显差异,6600株/亩比4200株/亩提早成熟3天,4800株/亩、5400株/亩、6000株/亩生育进程完全相同。

2.产量及商品性

在5个处理(密度)中,商品薯按1.3元/千克,自用薯按0.5元/千克计,密度为4200株/亩、4800株/亩单株产量、商品率均高。6000株/亩产量最高,商品率偏低。6600株/亩单产、亩产、商品率、效率均为最低。而5400株/亩,单产、商品率与其他处理相比产量居中,但经济效益最高。

产量效益记载表     (千克)

img12

七、试验结论

通过大拱棚马铃薯不同种植密度试验,5400株/亩群体结构合理,田间长势强,薯块整齐均匀。虽然亩产量居中,但因其商品率高,因而亩产值最高。初步认为密度5400株/亩为当地马铃薯最佳种植密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