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节水覆膜工作
按照自治区农牧厅旱作节水覆膜建设方案,海原县旱作节水覆膜示范建设工作,依托项目专项资金和技术支持,及时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严格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并组织实施,通过整合项目资金等多种措施,全面完成了建设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一、建设目标完成情况
完成秋季全膜覆盖9.6万亩,秋季半亩覆盖2.8万亩,春季全膜覆盖1.0万亩,半膜覆盖2.2万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8.5万亩,马铃薯2.1万亩,半膜玉米1.8万亩,马铃薯0.13万。
建设5000亩旱作节水示范园区4个,其中马铃薯旱作节水示范园区2个,玉米旱作节水示范园区2个。
在各园区内,从试验研究、示范、展示3个层次,分不同地区布设包括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效益研究等试验12项,不同覆膜及集雨方式等示范展示5项。园区示范面积2万亩。
1.节水补灌工程任务完成情况
布设配套坐水点种、分株点浇、注水补灌等500亩集雨补灌技术展示,集雨补灌工程。新建270平方米集雨场350个,50方蓄水窖350个;在关桥乡冯湾村建设大拱棚地膜覆盖滴灌压砂甜瓜200亩。其中不同补灌方式展示80亩,补灌设备150台套。
2.试验研究完成情况
根据需要,结合海原县实际情况,在全县共布设试验32项,其中自治区下达试验9项。
(1)武塬示范园区布设试验研究18项。
①膜侧谷子品种比较试验;
②旱地地膜覆盖食葵品种比较试验;
③马铃薯半膜起垄种植试验;
④膜侧马铃薯套种扁豆产量效益研究试验;
⑤旱地马铃薯全膜双垄覆盖集雨沟播技术效益研究;
⑥旱地玉米全膜双垄覆盖集雨沟播技术效益研究;
⑦旱地油葵全膜双垄覆盖集雨沟播技术效益研究;
⑧旱地玉米双垄全膜覆盖“一膜两季”免耕栽培模式效益研究试验;
⑨旱地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一膜两年用”免耕栽培模式效益研究(定位研究);
⑩玉米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技术密度试验;
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技术密度试验;
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条件下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
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条件下玉米品种比较试验;
马铃薯黑膜与白膜栽培产量对比试验;
马铃薯膜侧种植、全膜双垄沟播、半膜垄上种植产量效益比较试验;
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条件下不同作物效益比较试验;
玉米“三带两季”栽培试验;
全膜覆盖条件下玉米与黄豆套种效益研究。
(2)关庄示范园区布设试验研究8项。
①膜侧谷子品种比较试验;
②旱地地膜覆盖食葵品种比较试验;
③马铃薯半膜起垄种植试验;
④膜侧马铃薯套种扁豆产量效益研究试验;
⑤旱地马铃薯全膜双垄覆盖集雨沟播技术效益研究;
⑥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技术密度试验;
⑦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条件下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
⑧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条件下不同作物效益比较试验。
(3)吴渠、双井示范区布设试验研究5项。
①旱地玉米全膜双垄覆盖集雨沟播技术效益研究;
②旱地玉米双垄全膜覆盖“一膜两季”免耕栽培模式效益研究(定位研究);
③玉米双垄全膜覆盖沟播密度试验;
④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条件下玉米品种比较试验;
⑤全膜覆盖沟播栽培条件下玉米套种黄豆效益研究。
(4)甘城示范园区布设试验研究1项。
旱地玉米双垄全膜覆盖“一膜两季”免耕栽培模式效益研究(定位研究)。
3.整合项目资金,高标准完成示范展示任务
(1)甘城乡吴渠、双井、海城镇武塬示范园区,展示玉米地膜覆盖保墒节水技术模式、地膜覆盖+集雨补灌节水模式、微集水节水模式,展示面积70亩。展示不同方式、不同时期覆膜的7项模式,展示大垄套种蚕豆、南瓜、马铃薯。
(2)关庄乡关庄村、海城镇武塬示范园区,展示马铃薯地膜覆盖保墒节水技术模式、地膜覆盖+集雨补灌节水模式、微集水节水模式,展示不同方式不同时期覆膜的7项模式,展示面积50亩。
(3)甘城乡甘城示范园区,展示前茬玉米后茬马铃薯、向日葵的“一膜两季”免耕及“一膜两季”等玉米秸秆覆盖越冬免耕技术效益,面积300亩。
(4)关桥乡冯湾示范区,展示集雨高效补灌模式,包括分株点浇补灌、移动补灌、膜下滴灌、重力滴灌、根际注射补灌、全膜软管沟灌6项补灌技术,面积60亩。
4.加大培训宣传,保障关键技术落实
园区建设自始至终,紧抓技术培训工作不放松,通过专题讲座、发放技术材料、召开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多方位加强培训力度,截止到7月,共计发放技术材料2300份,光碟600张,集中培训16场次,培训农民1870人次。确保了示范关键技术的快速转化。
二、主要成效
根据甘城乡双井村不同时期、不同方式覆膜试验测定结果,全膜双垄沟播较露地种植径流量减少11.37方/亩;秋季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比露地种植耕作层厚度增加2~5厘米;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2.5毫克/千克~2.9毫克/千克,2毫克/千克~7毫克/千克,0.23毫克/千克~1.4毫克/千克,1毫克/千克~42毫克/千克;全膜双垄沟播种植玉米,播种期0~15厘米土壤含水量比露地玉米高4.2个百分点;播前0~10厘米土壤温度,秋季全膜比露地高1.8℃,较秋季半膜地温高1.2℃;大喇叭口期秋季全膜比秋季半膜地温高1.2℃。秋季全膜覆盖较半膜覆盖玉米抽雄提前7~10天,较露地提前20天,株高较半膜覆盖玉米高20厘米,较露地玉米高30厘米。
通过旱作节水示范园区建设示范引领,改善了该地区坡耕地、干旱区域的土壤和农业生态环境,土、肥、水资源逐步得到了合理的利用,提高了耕地产出率和农业生产效益。全膜覆盖沟播技术已显示出了显著的保墒、蓄水、增温的作用。
秋季全膜覆盖玉米较露地玉米预计亩增产180千克,按1.7元/千克计算,亩增收306元,除去地膜和覆膜投入150元/亩,纯收入增加156元/亩;秋季全膜覆盖马铃薯,预计亩增产300千克,按1元/千克计算,亩增收300元,除去地膜和覆膜投入150元/亩,纯收入增加150元/亩。大垄套种蚕豆和豌豆已收获,亩产蚕豆40千克,按2元/千克计算,亩增收80元;亩产豌豆36千克,按1.8元/千克计算,亩增收64.8元,现玉米长势良好。
马铃薯套种扁豆试验,亩收扁豆60千克,按2.6元/千克计算,亩收入增加156元;马铃薯套种蚕豆,亩收蚕豆40千克,按2元/千克计算,亩增收80元;马铃薯套种萝卜,亩收萝卜120千克,按2元/千克计算,亩增收240元。除套种萝卜的地块马铃薯长势较弱外,其他套种地块马铃薯长势良好,不受套种影响。通过黑白膜对照试验来看,黑膜种植长势优于白膜种植,马铃薯株高达40厘米,较白膜种植31厘米高出9厘米,且黑膜覆盖杂草少,节省了除草费用。
通过示范园区的建设让项目区及周边的农民认识了旱作节水技术的应用对农业的增收效果,同时通过项目的实施,利用了农民大量秋季的闲余时间,减少了社会不稳定的诸多因素。项目区地膜玉米大量的秸秆,为家畜提供了饲草,减轻了偷牧现象的发生,有利于植被的恢复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三、主要做法
1.积极争取领导重视与支持
由于海原县的特殊地理及气候特征,干旱严重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积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充分合理利用土、肥、水资源,对海原县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2009年以来,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争取农业部等上级部门的支持,大力开展覆膜保墒栽培技术,发展节水旱作农业,认真实施好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项目和农牧厅下达的旱作节水农业试验示范,以点带面,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和示范推广应用节水农业技术。
2.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稳步发展
海原县本着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方针,实行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合理规划,稳步发展。对发展旱作节水农业进行了合理总体规划,分区分片分年度建设实施,适时适地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抓好宏观调控和局部具体指导,讲求实效,实现了整体与局部、长远与当前、社会、生态与经济效益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特色之路。
3.周密部署,建立保障机制,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以区农技推广总站为技术依托,成立了以主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农牧局局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以主管农业副局长为组长,县农技中心主任为副组长的实施小组,抽调6名业务骨干组成技术业务组具体实施,并层层签订责任制,做到了包片、包试验、包具体子项目到人的措施,做到了人人头上有责任,人人肩上有担子。
把完成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建设任务作为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行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的组织,抽调精兵强将,明确工作职责,紧盯目标任务,强化措施落实,确保了任务的全面完成。
项目实施组是项目建设的主体,抓好宣传动员、地块落实、项目实施、质量把关、进度保证等环节;抓好方案制订、规划落实、技术培训和指导、工程质量验收把关、茬口推荐、新品种引进筛选工作;抓好补助资金筹措及对付工作;抓好农膜的招标采购、管理和供应。
由农牧局抽调相关人员组成督查组,加大对旱作节水农业示范点建设的督查力度,把旱作节水农业园区建设工作作为年终考核项目,实施技术人员的主要内容,对完不成任务或工作迟缓、服务不到位的技术人员,制定了严格责任追究制,确保了海原县旱作节水农业建设示范区任务全面完成。
四、存在的问题
1.投入不足,建设发展受限制
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旱作节水农业基本条件仍然较差,与预期目标有一定的差距,集蓄水工程有待完善、机械化应用、节水补灌设施等受资金限制发展不快。
2.技术服务体系示范推广力量薄弱
旱作节水农业内容丰富,是集良种、良法、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综合性先进科学技术,因试验示范推广经费严重不足,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导致示范推广力量薄弱。
五、今后的打算
1.抓住有利时机,强力推进海原县旱作农业区覆膜保墒栽培技术,推行一膜两季技术改进,通过免耕技术应用,大幅降低覆膜及耕作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2.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引导农民制造绿肥、沼气和使用配方肥及计算机指导施肥,改变传统耕作制度,培肥地力,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3.继续抓好不同区域作物品种及密度筛选工作,尽快选出适合不同地区的当家品种和播种密度。
4.根据不同区域,选择地力较好的土地,大力推行大垄套种栽培模式,通过种植结构调整,实现增产增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