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马铃薯的病虫害有300多种,但并不是所有的病虫害都会造成马铃薯严重减产。马铃薯病害主要分为真菌病害、细菌病害和病毒病。其中由真菌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马铃薯病害,几乎能在所有的马铃薯种植区发生。细菌性环腐病在宁南山区严重地危害马铃薯的生产。通常说的种薯退化即为不同病毒引起的多种病毒造成。马铃薯害虫分地上害虫和地下害虫,其中比较主要的有地老虎、蛴螬。
一、马铃薯真菌性病害
(一)晚疫病
症状:在叶片上出现的病斑像被开水浸泡过,几天内叶片坏死,干燥时变成褐色,潮湿时变成黑色。在阴湿条件下,叶背面可看到白霉似的孢子囊枝。通常在叶片病斑的周围形成淡黄色的退绿边缘。病斑在茎上或叶柄上是黑色或褐色的。茎上病斑很脆弱,茎秆经常从病斑处折断,有时带病斑的茎秆可能发生萎蔫。
晚疫病最适宜的发生条件是温度为10℃~25℃,同时田间有较大的露水或降雨。通过雨水从茎、叶上淋洗到土壤里的分生孢子会感染块茎,被感染的块茎有褐色的表皮脱色。将块茎切开后,可看到褐色的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的分界线不明显。感染晚疫病的薯块在贮藏期间会发生普遍腐烂。
防治措施:晚疫病的最初传播来源是邻近的薯田或番茄、杂草和有机堆肥。当出现A1和A2交配型有性过程时,产生的休眠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导致马铃薯大田的早期感染。防治晚疫病,首先要选择抗病品种;其次,播前严格淘汰病薯。一旦发生晚疫病感染,一般很难控制,因此必须在晚疫病没有发生前进行药剂防治,即当日平均气温在10℃~25℃之间,下雨或空气相对湿度超过90%达8小时以上的情况出现4~5天后喷洒药剂进行防治。例如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来进行防治,每亩用量175~225克,兑水后进行叶面喷洒。如果没有及时喷药,田间发现晚疫病植株后,则需要用瑞毒霉(也称为雷多米尔、甲霜灵)之类的药剂进行防治,每亩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150~200克,兑水进行叶面喷施。如果一次没有将病害控制住,则需要进行多次喷施,时间间隔为7~10天。
此外,环境条件也影响晚疫病的传播,为防止块茎感染,应当高培土。如果植株地上部分受到晚疫病侵染,则最好在收获前将病秧割除并清理出田块,防止收获的薯块与之接触。
(二)早疫病
症状:坏死斑块呈褐色,在叶片上有明显的同心轮纹形状,较少扩散到茎上。因受较大的叶脉限制,病斑很少是圆形的。病斑通常在花期前后首先从底部叶片形成,到植株成熟时病斑明显增加并会引起枯黄、落叶或早死。腐烂的块茎颜色黑暗,干燥似皮革状。
易感品种(通常是早熟品种)可能表现出严重的落叶,晚熟品种抗性较强。植株在容易徒长的不利条件下,例如不良环境、温暖、潮湿气候,或者养分不足时易感早疫病并出现早死。
防治措施:在生长季节提供植株健康生长的条件,尤其是适时灌溉和追肥。叶片喷施有机杀菌剂可以减少早疫病的蔓延。一般晚熟品种较抗早疫病。当早疫病较为严重时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来防治,用量为每亩175~225克,兑水后进行叶面喷施,如果一次没有防治住,则需要进行多次喷施,间隔10天左右。
二、马铃薯细菌性病害
(一)黑胫病和软腐病
由欧文氏杆菌引起的马铃薯病害,在植株上发生为黑胫病,在块茎上发生为软腐病。
症状:当湿度过大时,黑胫病可以在任何发育阶段发生。黑色黏性病斑通常是从发软、腐烂的母薯开始并沿茎秆向上扩展。新的薯块有时在顶部末端腐烂。幼小植株通常矮化和直立。可能出现叶片变黄和小叶向上卷曲,通常紧接着是枯萎和死亡。
当块茎表面潮湿时,软腐细菌可能感染皮孔,引起环形凹陷区,在块茎运输和贮藏时,腐烂可能从这里迅速传播开来。
在田间或贮藏期间,软腐通常发生在块茎机械损伤或者由病虫害引起的损坏之后,感染组织变湿和乳化至变黑和软化,而且很容易与健康组织分离开来。
防治措施:避免将马铃薯种植在潮湿的土壤中,不要过度灌溉。成熟后尽量小心地收获块茎,避免在阳光下暴晒。块茎在贮藏或运输前必须风干。某些品种的抗性要较其他品种高一些。目前还没有发现能有效防治黑胫病和软腐病的化学药剂。
(二)环腐病
症状:往往在中后期发生并伴有萎蔫(通常只是一个植株上的某些茎枯萎)。底部的叶片变得松弛,主脉之间出现淡黄色。可能出现叶缘向上卷曲,并随即死亡。
茎和块茎横切面出现棕色维管束,一旦挤压可能会有细菌性脓液渗出。块茎维管束大部分腐烂并变成红色、黄色、黑色或红棕色。
环腐病是一种主要靠种薯传播的病害,它存活在一些自生的马铃薯植株中。细菌不能在土壤中存活,但可能被携带在工具、机械、包装箱或袋上。
防治措施:使用无病种薯。在播种干净的薯块之前,要消除田间前茬留下的薯块,严格的无菌操作,并将箱子、筐子、设备、工具消毒。使用新的包装袋。最好能用整薯播种,防止切刀传播此病害。
三、马铃薯病毒性病害
(一)马铃薯卷叶病
马铃薯卷叶病毒是最主要的马铃薯病毒性病害,在所有种植马铃薯的国家普遍发生,易感品种的产量损失可高达90%。
症状:初期症状在流行季节由蚜虫传播感染造成,上部叶片卷曲,尤其是小叶的基部。这些叶片趋向于直立并且一般为淡黄色。对许多品种而言,它们的颜色可以是紫色、粉红色或红色。后期感染可能不会有症状。高感品种的块茎薯肉中有明显的坏死组织。次生症状(从被感染的块茎长成的植株)也称继发症状,是基部叶片卷曲、矮化、垂直生长及上部叶片发白。卷曲的叶片变硬并革质化,有时它们的背面呈紫色。
防治措施:可以在种薯繁育时淘汰病株,筛选健康植株来防治马铃薯卷叶病毒。系统杀虫剂可以降低病毒在植株内的蔓延,但不能防止从邻近田块带毒蚜虫的感染。马铃薯卷叶病毒是已知的可通过热处理来消除的马铃薯病毒。选用脱毒种薯,种植抗卷叶病毒的品种可能有效防治该病毒。
(二)马铃薯Y病毒和A病毒
马铃薯Y病毒是马铃薯第二种主要病毒性病害。它通过感染的块茎长期存在并由蚜虫非持续性地传播,产量损失可达80%。
症状:马铃薯Y病毒症状随着病毒株系、马铃薯品种及环境条件有很大变化。脉缩、叶片卷曲、小叶叶缘向下翻、矮化、小叶叶脉坏死、坏死斑点、叶片坏死和茎上出现条纹都是典型的症状。不太敏感品种的反应只是发生轻微的花叶,或者不表现出症状。
马铃薯A病毒的许多方面类似于马铃薯Y病毒,它在某些品种中出现时,一般比马铃薯Y病毒轻,产量损失可达40%。马铃薯A病毒引起花叶(有时很严重),同时也发生脉缩和卷曲,叶片可能出现闪光。马铃薯A病毒症状通常较轻,但不易与Y病毒的症状区分开来。
防治措施:马铃薯Y病毒和A病毒可通过无性选择和种薯繁育过程中淘汰病株来防治。选用脱毒种薯和抗性品种对防治该病也非常有效。
(三)花叶病
马铃薯叶片的花叶症状可能由多种病毒引起,有时病毒可能单独作用或共同作用产生症状。这些病毒是X病毒、S病毒、M病毒以及马铃薯Y病毒和马铃薯A病毒。
症状:X病毒可引起10%以上的产量损失,损失程度与病毒株系及马铃薯品种有关。它通过带病种薯或接触传染(不是通过蚜虫),通常引起花叶症状。某些品种可能感染轻微且潜伏起来。有的株系可能引起皱缩。某些品种对特定的病毒株系过敏,反应为顶部坏死。
S病毒很普遍,植株感染后可能有轻微的症状,它对产量的影响不大。它通过感病块茎或接触传播,有些株系通过蚜虫传播。感染通常是潜伏的,尽管有些品种表现出轻微的花叶或轻微的脉带。少数易感品种反映出严重的青铜斑驳、坏死、甚至落叶。
M病毒没有Y病毒、X病毒或S病毒普遍,关于其对产量的影响所知甚少。它通过感病块茎、接触或蚜虫传播。虽然在一些品种上表现出轻微花叶或重花叶以及叶皱缩,但在某些品种上它通常是潜伏的。在特定的环境下,易感品种的叶柄和叶脉上有坏死斑点出现。
防治措施:在种薯繁育过程中通过无性筛选和使用脱毒种薯可以防止X病毒、S病毒和M病毒病害的发生。当有明显的症状出现时,淘汰病株是很有用的。抗X病毒的品种很有效。
(四)印花和奥古巴病
这些病害主要发生在冷凉的条件下,与致病病毒和品种有关。
症状:相似的症状可能是由几种不同的病毒引起的,包括苜蓿花叶病毒(AMV)、奥古巴花叶病毒(PAMV)、烟草环斑病毒(TRSV)、黑环斑病毒(PBRSV)和番茄黑环病毒(TBRV)。症状表现为叶片上有点状、斑块状、斑驳状鲜黄色的斑块或者叶脉周围黄化。在某些情况下,小叶可能完全发黄。可能会引起产量损失,有些致病病毒可能严重地影响块茎品质,引起坏死或斑块。
防治措施:防治方法是在种薯生产过程中淘汰病株和使用农药消灭病毒的传媒。蚜虫传播苜蓿花叶病毒和奥古巴花叶病毒,线虫传播烟草环斑病毒和番茄黑环病毒。
四、马铃薯的主要害虫
(一)桃蚜和其他蚜虫
蚜虫可在许多不同的作物上发生。体形小(1~2毫米)、软且通常是绿色的。有翅蚜可以传播病毒病,无翅蚜一般在植株幼嫩部分和叶片的背面。蚜虫吸食寄主的汁液使植株变弱,含糖分泌物有利于黑色真菌在叶片上的生长。蚜虫在植株间移动能有效地传播病毒性病毒。
危害马铃薯并传播病毒病的蚜虫主要是桃蚜和马铃薯蚜。它们有时也危害贮藏期间块茎的幼芽从而将病毒传给种薯。虫卵可以越冬,蚜虫还可以周年在母卵上繁殖。有翅蚜虫能随风迁移较远的距离而进行异地传病。
防治措施:利用蚜虫的天敌是有效的生物防治手段。瓢虫科的甲虫和食蚜虫的黄蜂以蚜虫为食。药剂防治应注意尽量避免杀伤天敌。如可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40%乐果乳油1000倍液进行叶面喷施。
(二)地老虎
地老虎是几种夜蛾的幼虫,能咬断幼小植株的茎。健壮的灰色幼虫可长达5厘米,白天潜伏在植株的基部,靠近地表的块茎偶尔也会被侵害。
防治措施:点状或田间局部感染时,可以集中施用杀虫剂,如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4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和5%来福灵乳油2000倍液喷施对防治1~3龄幼虫非常有效。对3龄以上的幼虫或成虫可在黄昏时将含有糠、糖、水和杀虫剂的毒饵放在植株的基部进行诱杀。
(三)金针虫
金针虫是温带地区常见的害虫。胸部长有小足、细小、有光的幼虫生长在地下,可长达25毫米。幼虫使块茎表面产生不规则的浅坑,但它们不生长在块茎内部。
防治措施:金针虫以不同作物的根系为食,特别是牧草植物。因此,在牧草区种植马铃薯以前必须通过适当的翻耕和作物轮作而减少土壤中的金针虫数量。在金针虫危害严重时,每亩可用40%辛硫磷乳油200~250毫升加细土25~30毫克,播种时撒施在种薯旁边。
(四)白色蛴螬
白色蛴螬是一些相对大的甲虫的幼虫。白色蛴螬可长达5厘米。它们有健壮而蜷曲的身体且胸部长了小足,其带来的经济损失是使地下块茎形成较深的空洞。
防治措施:深耕后日晒和霜冻以及鸟类捕食。不易通过使用杀虫剂来防治。每亩用40%辛硫磷乳油200~250毫升加细土25~30毫克,播种时撒施在种薯旁边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
(五)二十八星瓢虫
成虫体色土黄色,每个翅鞘上长有14个黑圆点,两翅鞘共有28个,所以称作二十八星瓢虫。成虫于5月间出现,寿命较长;幼虫于6月间孵化,初孵化为黄白色,肚大头小,各节生有长的带刺毛锥,很少活动,伏于叶面取食。成虫和幼虫都取食马铃薯叶肉,由于不食叶表皮,所以常将叶片咬成筛孔状。
防治措施:在虫害发生期间用来福灵、敌杀死、杀灭菊酯等任一种药品兑水30kg,喷雾防治。
(六)潜叶蝇
潜叶蝇能侵害许多作物。在过度使用杀虫剂毁灭了它们天敌的地区,潜叶蝇是一种严重的马铃薯害虫。这种蝇体形小,幼虫在叶片内部钻出很多坑道,干燥以后将导致植株死亡。
防治措施:潜叶蝇有较多的自然天敌,应保护天敌。成虫可以用黏性黄色诱捕物诱捕。必须防止植株开花前受到近1/3的危害。如果需要,应当使用对成虫特别有效的药剂。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斑潜净是一种很有效的药剂,药剂稀释倍数1000~2000倍,每亩用量25~60克。施药时间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忌在晴天中午施药。施药间隔5~7天,连续用药3~5次。
五、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
(一)选择抗性品种
选择抗性品种是防治马铃薯病虫害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由于马铃薯的种质资源十分丰富,可供利用的优良性状很多,经过育种家长期不懈的努力,已经育成了很多抗性品种。目前可用于生产上的抗性品种有抗晚疫病品种、抗病毒品种等。有些品种能抗一种病虫害或不良环境因素,有些品种还可能同时具备对多种病虫害或不良环境因素的抗性。
在选择抗性品种时,首先要考虑什么是当地马铃薯生产的主要问题。例如,在我国北方干旱地区,在选择马铃薯品种时,首先应考虑对干旱和病毒的抗性,因为这是该地区马铃薯生产中最主要的问题。
(二)选用健康种薯
品种确定后,种薯的质量就是决定马铃薯生产最重要的因素了。健康的马铃薯种薯应当不带影响产量的主要病毒;不含通过种薯传播的真菌性、细菌性病害及线虫;有较好的外观形状和合适的生理年龄。
据报道,通过种薯传播的卷叶病毒,严重时可使马铃薯产量下降90%,如果种薯同时带有多种病毒,产量下降比只带一种病毒时更严重。种薯带病是马铃薯晚疫病最主要的侵染来源。带病种薯还可能是马铃薯块茎蛾、金针虫和线虫等的传播源。通过带病种薯可能将马铃薯环腐病传播到无此病害的地区。
在那些尚不能得到高质量种薯的地区,薯农可能通过田间无性系选择获得相对健康的种薯,即标记田间表现健康的植株并单独收获或在田间拔除感病株保留健康株直到收获;经常使用杀虫剂以及在种薯切块时对刀具消毒以减少传染病;避免过多的田间操作以减少病原物接触传播的机会。
(三)选择健康土壤
健康土壤是指能提供马铃薯健康生长的环境条件,即土壤具有均衡稳定的水、肥、气、热条件并不含影响马铃薯生长的各种致病因子。
土壤是多种病虫害的温床,这些病虫主要有马铃薯晚疫病、线虫、地老虎和金针虫等。与非寄主作物轮作是一条最有效的防治土传病害的措施。但并非所有的马铃薯生产地区都有条件进行长期轮作(3~5年),因此,一旦出现土传病害很难将土壤恢复到健康状态。
目前可使用熏蒸剂和高温蒸汽对土壤消毒,但只适应面积很小的温室和网室基质的消毒。尚未有可用于大面积土壤消毒的方法。
(四)采用适当的耕作栽培措施
根据各地具体的生产条件,采取适当的耕作栽培措施可有效地防治和减少马铃薯的病虫害危害。这些措施包括改变种植密度、调整株行距、起垄种植、高培土等。此外,在马铃薯生长期间的水分管理和养分管理对防止马铃薯空心及其他生理性病害也有重要的作用。
调整播种期,使马铃薯植株避过病虫害的危害高峰时期也是一条有效的措施。例如,避开蚜虫迁飞高峰时期可以获得高质量的种薯。
(五)及时使用适当的药剂
当无法获得抗性品种或因抗性品种无法提供特殊品质要求时,需根据实际情况对病虫害进行药剂防治。例如,用于薯条加工的品种夏坡蒂和用于炸片的品种大西洋,由于目前尚未有可替代的抗晚疫病品种,在种植这两个品种时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药剂防治以获得较好的收成和较高的经济效益。
在种薯生产中,当蚜虫的群体密度增加到影响质量的时候,就必须使用杀虫剂,以控制虫口的密度。如土壤中存在金针虫等地下害虫,播种时适当地使用杀地下害虫的药剂,对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商品率有很好的效果。
(六)保护天敌
天敌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并降低生产成本和保持生态环境。较常见的天敌有七星瓢虫和食蚜虫的黄蜂等。危害马铃薯的蚜虫、螨类、粉虱、潜叶蝇等都可以通过增加其天敌来进行有效的防治。在我国许多马铃薯生产区,多年来薯农一直没有使用任何农药的原因可能与他们无意中对天敌的保护有关。
在种薯生产中,进行蚜虫种群密度的动态监测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天敌的作用,即使当虫口密度超过警戒值,在选择施用农药时,也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天敌不受损害。
(七)适时收获和注意贮藏
在收获前1~2周,如果植株没有自然枯死,可以用机械的或药剂的方法将植株地上部分杀死,使块茎的表皮能够充分老化,这样可以抵御收获时的损伤和其他病原物的侵害。特别是当植株感染晚疫病后,应尽早将植株杀死以减少晚疫病对块茎的感染。收获后的块茎应尽量避免暴露在阳光下或长时间堆放在田间,避免高温、夜间以及其他病原对块茎的影响。对商品薯而言,长时间受阳光影响还容易变绿,降低商品质量。
贮藏前将感病虫害的块茎清理出来,对贮藏窖的消毒处理和对贮藏期间的病虫害(如块茎蛾)防治,有利于减少贮藏期间马铃薯病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