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贺兰山东麓葡萄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展望

贺兰山东麓葡萄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展望

时间:2023-11-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认为贺兰山东麓葡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建立尽管时间短,但经济有效、实用性强,与社会发展环境相协调。但贺兰山东麓在葡萄基地建设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全面的种苗繁育及检疫性病虫害监管体系,致使病毒病在早期所建园中发病率较高。为此,葡萄主要病虫害暴发成灾预报预警体系研究工作亟待加强。

· 综述了贺兰山东麓地区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发展过程,介绍了不同发展时期葡萄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和模式,评述了各时期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特点。认为贺兰山东麓葡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建立尽管时间短,但经济有效、实用性强,与社会发展环境相协调。并针对当前葡萄生产病虫害灾变异常暴发时缺乏有效的应急防治措施等问题,从葡萄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加强种苗繁育管理,加大主要病虫害预警技术的研究,增强自然控制力量,监测潜在危险性病虫害发展动态的治理。

贺兰山东麓葡萄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展望

王国珍(1) 沙月霞(2) 樊仲庆(3)

贺兰山东麓地处东经105o45′39″~106o27′35″,北纬37o43′00″~39o05′03″,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其地形平坦,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属于典型的凉温干旱型气候。因适宜葡萄的生长发育,尤其是葡萄成熟期的生态气候条件,有利于葡萄糖分等的积累,而备受国内葡萄酒厂家的青睐。目前该地区葡萄种植面积达0.67万hm2,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但大面积单一种植同种作物的同时,也为病虫害发生、蔓延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并成为该地区葡萄高产、稳产的灾害性限制因素。虽然目前可造成危害损失的主要病虫害仅有4~6种,但一些次要病虫害的演变随时都影响着葡萄的优质高产。在常年,由于葡萄病虫害造成产量损失为5%左右,大发生年高达20%~30%。为有效控制葡萄病虫害的危害,“十五”期间农业科技工作者在科技攻关“贺兰山东麓葡萄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项目的支持下,针对葡萄主要病虫害开展攻关研究,并组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病虫害控制目标要求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促进了贺兰山东麓葡萄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一、葡萄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一)病虫害种类及发生规律的摸索阶段(1999~2001年)

1999年以前,贺兰山东麓地区未发现有成灾性病虫害的记录,同时也未有病虫害发生种类及其田间消长规律的详细报道。1999年,当霜霉病在贺兰山东麓暴发流行,给当地种植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后,自治区科技部门就病虫害对贺兰山东麓葡萄生产的影响引起了重视,针对“贺兰山东麓葡萄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控制措施”立项,开始了病虫害发生规律的研究。但当时大面积葡萄尚未进入盛果期,果园通风透光性非常好,田间也只有霜霉病、毛毡病、叶蝉、金龟甲、根癌病、病毒病等为数不多的病虫害发生,而且这些病虫害发生情况也不十分严重。如霜霉病2001年病情指数为25,发生始期在7月28日,毛毡病病情指数为40,叶蝉和金龟甲仅在玉泉营地区发生。正是此阶段研究工作的开始,为以后的工作开创了良好的局面。

(二)单一防治对象和单一防治措施阶段(2002~2003年)

该阶段大面积酿酒葡萄都已进入挂果期,田间新增3种病害,卷叶病毒病危害加重。特别是自治区“8613”科技攻关项目立项后,研究人员针对收获期来临所存在的病虫害及其危害状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先后开展霜霉病、毛毡病等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的研究,明确了“三病一螨”的田间消长规律,提出了它们的防治适期,开展了贺兰山东麓葡萄毛毡病、霜霉病预测预报方法的研究。尤其是在预测预报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应用生物农药(阿维菌素)防治毛毡病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因进行的多为单一病害或虫害的单一防治技术,因而还缺乏系统性与综合性,多项技术配套应用能力也比较薄弱。尽管如此,该时期在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为“十五”的攻关工作奠定了物质和技术方面的基础。

(三)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的单项技术组装综合研究阶段(2004~ 2005年)

此阶段是葡萄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初创时期,其主要工作是以葡萄为中心,“三病一螨”为主要防治对象,在宁夏农科院枸杞所、玉泉营农场建立了两个葡萄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示范区,将过去行之有效的单项防治措施组装起来,在统一计划、总体设计、分工负责的规划下,进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主要防治措施是:玉泉营地区以毛毡病、霜霉病为主要病虫害控制对象,加强树体抗病力的保健栽培技术措施是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中心,宁夏农科院枸杞所以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性能和药剂防治为重点的综合技术体系。这些技术体系,是单项措施的总组装和再创造过程,在上述地区运作后产生一定的效果。在与此同时还开展了单项关键技术研究,如霜霉病发生条件预测的验证、新农药对灰霉病等病虫害的试验、霜霉病菌对甲霜灵的抗药性检测等,都取得了一些成果。在此期间,霜霉病发生期的预测与实际发生期相吻合,对有效的控制该病害的蔓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此为依据进行防治,用药成本较对照降低了30元/亩(次)~70元/亩(次)。

(四)葡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综合运用阶段的开始(2005~2006年)

在上述单项技术组装综合运用的基础上。在“以自然控制为主,人工防治为辅”的总体综合防治技术模式的指导下,进行了以增强树体抗性的保健栽培为主,辅之以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栽培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研究。示范区在合理整枝、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采取提高结果部位,及时中耕除草、清理果园卫生等技术,创造了良好的葡萄生长环境,使病虫害的蔓延基本得到控制。根据生产实际情况该时期建立了“以增强树体的抗逆性为基础,抓住各种病虫害关键期的防治,依据预测预报进行低量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在农科院枸杞所组建综合防治示范区,通过预测预报有效地控制了霜霉病、灰霉病、毛毡病、白粉病的为害,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仅霜霉病预测预报及防治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一项,成效达较高水平。

二、葡萄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种苗繁育管理体系

葡萄是多年生果树,一经种植多年环境就不会改变。但贺兰山东麓在葡萄基地建设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全面的种苗繁育及检疫性病虫害监管体系,致使病毒病在早期所建园中发病率较高。就目前葡萄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的建立而言,依然缺乏病毒病检测、无毒苗木的繁育和控制流通秩序混乱等制度,因而病毒病潜在的危害将是该地区今后葡萄优质、高效生产的一大障碍。

(二)缺乏葡萄主要病虫害灾变发生的预报预警体系

虽然目前开展的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研究对当地葡萄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主要病虫害灾变的预测预报技术研究时间尚短,仅能对7~10天期间发生的霜霉病进行预测预报,尚未解决葡萄霜霉病大发生的中长期预报技术,致使防治有时处于被动状态。为此,葡萄主要病虫害暴发成灾预报预警体系研究工作亟待加强。

(三)病虫害变异、演替频繁,次要病虫害时常影响葡萄生产

由于气候异常变化以及多年连续用药水平的提高,将会致使葡萄病虫害的发生出现新的变化。2005年,由于气候干旱,贺兰山东麓葡萄霜霉病发生迟,流行期短,但宁夏农科院枸杞所害螨发生偏重。2006年7月中旬的强降雨过程的出现,致使玉泉营地区咋娜品种1/3面积发生水罐子病,产量损失20%~30%;其他地区京秀品种每年的果粒萎蔫、红地球受白腐病菌的侵染、梅麓辙早衰等情况的出现,多种次要病害的发生,使葡萄受害逐年加重。

(四)葡萄生育后期防治难度大,安全性有待提高

一方面,由于贺兰山东麓雨热同季,葡萄在7~8月下枝条生长迅速,部分地区果园茂密的枝条如同高墙,由此增加了葡萄病虫害的防治困难。另一方面,面对病虫害的发生,部分果农以反复多次用药和随意提高用药浓度、缩短用药间隔期等手段,来期望病虫害能够得到彻底防治。同时甚至因急功近利,喷洒绿色食品生产禁止使用农药的果农时有存在,因而绿色食品的安全性有待研究。

(五)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所建立的葡萄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仅面向部分地区(玉泉营、宁夏农科院枸杞所),尚未在新种植区域应用。同时,不同施肥水平、不同修剪方式以及沟栽技术的推广等栽培耕作制度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的研究,依然属于空白。针对品种对不同病虫害的抗性,在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中缺乏可利用措施。

葡萄经济效益仍然存在较多不稳定因素,从而致使某些措施虽有明显效果,但因防治成本相对较高,种植户难以接受。因此,研究实用性强、易于推广且经济有效的可持续控制关键技术,是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葡萄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研究展望

(一)开展病毒检测及脱毒控害技术的研究

开展无病毒苗木繁育技术的研究。充分利用生物学、血清学、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手段,建立贺兰山东麓葡萄病毒病的脱毒技术体系,其中包括脱毒、病毒检测、无病毒苗木繁育圃的建立等,避免或减少因带毒材料在大田的繁殖、传播而带来的损失。

(二)加强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技术研究

深入研究葡萄病虫害的发生与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明确影响病虫害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进而研究其发生趋势和灾变规律,为预测预报和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改进和完善主要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技术,开展霜霉病大发生的中长期预报技术研究。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病虫监测网络的工作,建立区域病虫害监测预测信息系统,提高病虫害灾变预测预报的预见性和准确性。

(三)增强自然控制能力

研究控制葡萄病虫害发生的耕作制度和实用的保健栽培技术措施,强化果园可控生态因子,坚持应用生态、生物防治技术控制毛毡病的危害,开展葡萄果实微生物区系的研究,利用生物防治技术控制果实病害的危害,减少因化学农药使用而造成的环境及果实的污染,针对鲜食葡萄积极申请绿色食品的认证。同时,要加强早期持续控制技术体系研究,使病虫害的发生数量相对稳定地保持在较低水平,将其危害长期控制在经济允许的水平以下。

(四)密切监测病原菌动态变化及潜在的危险性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

针对气候异常变化以及多年连续用药使病虫抗药水平提高,而引起的葡萄病虫害的新变化,开展演替动态监测,同时为了适应葡萄生产发展水平的需求,应在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深入完善的基础上,开展有可能造成巨大损失的新病虫害发生机理的研究,明确其可持续控制的关键技术。最终达到建立以生态调控为主体,结合人工措施的葡萄病虫害的持续控制技术体系,促进葡萄生产持续发展的目标。

【注释】

(1)宁夏葡萄产业专家组成员

(2)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3)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