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经过调查研究,认为做大、做强、做精、做优马铃薯产业的主要途径为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引进品种、提高品质,推广脱毒种薯,加强病虫害防治,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栽培水平,招商引资,扩大产品加工能力,争创品牌,扩大鲜薯外销等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建议和对策。
西吉县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
黄如林(1) 何建栋(2) 甄继军(3)
马铃薯产业是西吉县的支柱产业,已探索出一条以优势资源带动优势企业,以优势企业带动优势产业,以优势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目前仍存在产量低、品种单一、脱毒薯推广速度慢、栽培技术不规范等问题。
一、马铃薯产业化现状
(一)种植面积大,效益显著
近年来,西吉县马铃薯年种植面积已达6.7万hm2以上,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50%左右。据调查:平均产鲜薯一般在1.35万kg/hm2,鲜薯单产较过去十年(1995~2005)平均提高了83.8 kg,增长了39.7%,其中脱毒种薯种植面积约为4万hm2,平均产鲜薯2.25万kg/hm2,比常规种薯增产0.45万kg/hm2左右,增幅为33.3%,增加产值1800元/hm2,总增产值达到7200万元。2005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为4.87万hm2,户均种植马铃薯0.55 hm2,人均0.11 hm2。平均产鲜薯为2.25万kg/hm2,总产达110150万kg,总产值为4.4亿元,人均马铃薯产业纯收入550元。农村经济收入的一半以上来源于马铃薯的种植和销售,马铃薯的生产在西吉县有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支柱产业。
(二)优质专用薯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品种不断更新
为给企业、市场提供优质的加工原料薯和鲜食外销薯。西吉县依据马铃薯不同品种的特征特性和生态类型区的不同,按照“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区域化布局,一村一品”的原则,在西吉县马铃薯主产区的东北部冷凉山区和西部黄土丘陵区及葫芦河川道区建立了15个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种植面积由原来的0.23万hm2猛增到2005年的2.45万hm2,增加了10.8倍,分布区域由当初的东北部的火石寨乡和西北部的新营、红耀、白城、城郊等5乡扩大到全县的19个乡(镇),品种用途由当初的晚熟外销型发展到现在的淀粉加工型、全粉加工型、早熟菜用型和晚熟外销型四大系列生产基地。据调查,淀粉加工型品种由原来单一的宁薯4号,发展到现在的宁薯8号、陇薯3号、青薯2号、宁薯9号等多个丰产性状好、抗病、优质淀粉品种。全粉加工型品种和早熟菜用型品种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的大西洋、内薯7号和费乌瑞它、中薯2号等多个丰产性状好、抗病品种。高产晚熟外销型的品种有当家品种宁薯4号和引进品种青薯168。在西吉县初步形成了县有繁育中心,乡有种薯基地,村有推广点,组有示范户的四级良繁体系,全县马铃薯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
(三)技术体系不断完善
为了促进马铃薯产业化的健康发展,西吉县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总结提出了适应当地马铃薯生产的一系列栽培技术体系,推广实施了改“满天星”种植为“双行靠”种植、改单施磷肥为配方施肥、改露地种植为地膜覆盖种植,并推广了挖坑点种栽培模式、大面积推广了脱毒种薯、异地兑换和机械化种植等技术。同时,为更进一步扩大和提高西吉县马铃薯生产的规模和效益,1998年成立了“西吉县马铃薯产业服务中心”和“西吉县马铃薯脱毒繁育中心”,脱毒种薯生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使马铃薯的原种生产规模达到1000万粒,原种种植面积达到133.3 hm2的规模。引进选育新品种,开展马铃薯生产研究。为促进马铃薯产业的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启动设立了宁夏农业科技“110”西吉服务中心,建立了网络查询、电话咨询、专家咨询三大平台。完善了宁夏西吉县马铃薯产业网站,并将信息服务延伸到全县19个乡镇和马铃薯重点加工企业、销售大户,信息服务网络初步形成,组建成立了马铃薯加工销售协会4个,培育农民经纪人200多名。
(四)龙头企业和“三粉”加工能力不断扩大
目前西吉县马铃薯加工已形成国有、集体、个体三元加工结构。其中宁夏佳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马铃薯淀粉生产企业,现有具备年生产马铃薯精淀粉6万t,全粉0.5万t,年可加工转化马铃薯40万t的生产能力。生产的“银鸥”牌淀粉产品已成为中国马铃薯淀粉第一品牌,畅销全国各地。除大型加工企业外,全县现有马铃薯中、小型加工企业和重点加工户1815家,其中年产淀粉1000 t以上企业8家,500~1000 t加工企业30家,500 t以下加工企业33家,个体“三粉”加工户1754家。年加工转化鲜薯20万t以上,年加工精粗淀粉2.5万t,加工“三粉”4万吨。西吉县建立了农业部定点马铃薯批发市场,并组建成立了“马铃薯加工销售协会”、“种薯销售协会”等,年鲜薯外销量达30万t以上。
二、存在的问题
(一)专用品种少,生产水平低
近年来,西吉县马铃薯面积逐年扩大,但马铃薯单产始终保持在1.0 t/666.7 m2~ 1.5 t/666.7m2。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马铃薯每666.7 m2平均产量:荷兰2.99 t、美国2.85 t、欧盟15国平均2.34 t、中国1.09 t。可见,西吉县马铃薯平均单产比全国要高,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仍很大。同时,西吉县主栽品种有宁薯8号、宁薯4号、青薯168等品种,淀粉含量低,单产低。2002~2003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引进了青薯2号、陇薯3号、阿尔法、大西洋等优良品种,选出了宁薯9号。但数量少,种薯缺口大,难以适应大面积生产的需要。
(二)技术普及率低
长期以来,西吉县农技人员立足当地自然、生态条件,以良种良法配套为途径,把传统种植经验与现代栽培技术结合起来,通过试验研究和调查总结,形成了较完善的增产增效技术体系,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推广应用。但由于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人员少、经费短缺等原因,加之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低,靠天吃饭的依赖思想严重,接受和自觉运用新品种、新技术的能力差,积极性不高等实际,马铃薯综合增产增效技术特别是脱毒化种植、标准化种植等关键技术措施覆盖面窄,潜力未发挥。因此,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业实用技术得不到有效的推广和实施。
(三)病虫害防治滞后
西吉县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为:晚疫病、环腐病、病毒病,虫害为蛴螬、蚜虫。随着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病虫害发生成逐年上升的趋势。据调查:马铃薯的各类病虫害发生面积为8.79万hm2(次),防治面积仅为0.25万hm2(次),造成损失749.8万kg。其中马铃薯晚疫病发生面积为3.65万hm2(次),损失301.4万kg;环腐病发生面积为3.1万hm2(次);病毒病发生面积为2.03万hm2(次)。由于病害的影响,造成品种退化,抗性降低,田间堆积大量烂薯,窖藏损失严重。在病虫害的防治上,由于投入不足,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观念滞后,不能积极主动地开展防治工作。
(四)脱毒种薯繁育推广步伐缓慢
西吉县虽然已建立了马铃薯脱毒繁育中心,脱毒化种植在实际生产中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但是脱毒中心建立时间短、任务重,生产的脱毒种薯远远不能满足大田生产的需要。
(五)轮作制度不合理,形成重茬、迎茬种植
由于马铃薯的种植具有种植效益高和抗灾避灾的特点,农民种植的积极性非常高。种植马铃薯纯收入一般约为4500元/hm2,而种植其他农作物纯收入只有1500元/hm2,马铃薯的种植效益是其他农作物种植效益的3倍。因此,形成了轮作周期短,导致了重茬迎茬种植,致使病虫害加重,产量和品种下降。据调查,重茬一年减产15%~20%,重茬两年以上种植的减产达30%以上,淀粉含量降低3个百分点。
(六)马铃薯贮藏建设滞后
马铃薯是一种鲜活、易烂的农产品,贮藏是马铃薯加工企业、农户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据统计,西吉县每年至少有10%~15%的马铃薯因不良储运管理及病理和生理等因素造成腐烂,经济损失难以估量。近年来,西吉县加大了贮藏窖的建设力度,2005年新建商品薯周转窖436座,种薯贮藏窖506座,最大的贮藏窖贮藏能力达到500吨。全县有大小贮藏窖9万个,但标准化种薯、鲜薯贮藏窖建设数量少、比例小,贮藏保鲜技术推广运用速度慢。
(七)马铃薯机械化作业技术落后
随着西吉县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扩大,农户种植马铃薯的劳动量大增,目前传统的马铃薯生产技术已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西吉县马铃薯机播、机收面积占种植面积的7%左右。实践证明,马铃薯机械化种植可节约种薯5%~8%,提高产量8%~12%,提高工效10~15倍,节省劳动力工值50元/666.7m2,并且苗齐、苗壮,种植行距、株距、播深一致,且有利于机械化中耕、培土和收获作业。但在西吉县机械化作业技术应用受资金制约,机械数量不足,推广面积仍然不大。
(八)对精深加工和产业链条纵深研究滞后
马铃薯加工转化在西吉县主要是生产马铃薯精淀粉、粗淀粉和“三粉”,且加工转化比例不高,生产的马铃薯约15%用于鲜食,35%用于制淀粉,30%用作外销,用作种薯占10%。而在西方发达国家,马铃薯用于鲜食的占30%,饲料仅占2%,用于深加工的则高达50%,可见西吉县马铃薯深加工空间较大。但单一的淀粉加工使西吉县马铃薯加工转化停滞在初级原料加工阶段,马铃薯系列产品加工在西吉县尚属空白。
三、今后的发展建议及对策
(一)稳定面积,提高单产
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西吉县马铃薯种植面积分别为3.79万hm2、3.67万hm2、3.74万hm2、4.1万hm2、4.87万hm2,现已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9%。西吉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5.3万hm2,据分析,最大种植面积应在6.67万hm2左右,便于轮作倒茬,减少病虫害。达到合理轮作,增加投入,提高单产的目的,据调查:轮作年限在三年以上,投入充足的田块,平均每公顷产量达2.4万~3.45万kg,投入不足、轮作年限在三年以内的田块,平均每公顷产量只有1.05万~1.35万kg,并且病虫害时有发生。因此,稳定现有种植面积,增加单产,挖掘单产潜力,实现总产量的飞跃,是目前马铃薯产业开发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加强马铃薯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应用
依托西吉县马铃薯产业服务中心,脱毒繁育中心大力开展马铃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繁育、鉴定和高产栽培研究。按照市场需求,筛选出适合西吉县生态条件的优质、高产、抗病的新品种,以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三)大力推广脱毒马铃薯综合配套栽培技术
脱毒薯与常规种薯比较,单位面积增产在35%以上。因此,要围绕脱毒薯品种选用,实施种薯处理、合理密植、配方施肥、化除化控、地膜覆盖、病虫防治等技术环节,达到良种良法配套。通过科技下乡、培训、现场示范、签订目标责任,实行政、技、物于一体,把综合栽培技术传授给农民。
(四)加强病虫害防治
建立健全病虫害监测预报系统,及时以“西吉农技”和“农牧信息”为载体发布病虫害发生动态,并提出防治指导意见,制订预防预案,以农技中心为主,组建植物保护应急联防队,准备好农药、防治器具等物资,一旦发生病虫害,可以随时随地出征进行防治。同时,积极宣传动员群众,从种薯的窖藏、种薯的选育以及播种、田间管理等措施上按照“专用马铃薯栽培技术规程”严格实施,提高马铃薯的种植水平。
(五)建立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
品种是马铃薯生产过程中的重中之重,而要获得和保证纯度高的品种就必须建立良种繁育体系:一是加大加快马铃薯脱毒繁育工作的力度和进程,充分发挥脱毒种薯丰产优势。二是在西吉县的西北部及东北部冷凉区种植引进优良种薯,建立专业种薯生产基地。三是以县、乡两级农技推广部门为依托,农民、技术人员和行政干部三位一体,协调组织,对种薯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六)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采取“扶优、联强、靠大”措施,认真落实自治区关于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通过收购、兼并、控股、参股等资本运作手段,引导个体私营民营企业联强靠大,推进科学管理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品牌培育,提高加工转化能力和产品品质。力争到2008年,全县马铃薯鲜薯加工规模达到100万t。
(七)大力发展马铃薯鲜薯外销
以新营外销马铃薯市场为龙头带动建设将台乡、吉强镇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和兴隆“三粉”销售市场建设,进一步规范市场管理,统一市场准入,形成有序的马铃薯市场体系,拓宽市场销售渠道。采取招商引资、企业开发、能人联合等办法,在马铃薯产地沿公路沿线,兴建功能设施完备的马铃薯交易市场,改变目前集中上市、地头交易、分散销售的现状。加快已有市场的改造升级,在新营乡建成集交易批发、贮藏保鲜、加工包装、信息发布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营销网络,开拓马铃薯市场,提高西吉马铃薯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八)多方筹措,加大投资力度
为确保重大农业项目的推广与实施必须有足够的物资或资金做保证。一方面农业部门积极撰写专用马铃薯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上报申请上级业务部门或科研部门批准立项,给予项目投资;另一方面进行社会融资,政府整合资金,集中资金办大事,协调有关部门给予资金或物资扶持,加大对专用马铃薯基地建设的投资力度,把马铃薯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
(九)加强技术培训,严格技术规程,确保技术到位
为全面提高马铃薯的整体生产水平,确保马铃薯基地建设技术含量和技术到位率,必须开展扎实的科技培训工作,要认真编写培训教材,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举办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班,强化对村干部、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的培训。要针对农业新技术普及率低的实际困难,将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作为培训工作的重点,全方位、多渠道地作好科普宣传和产品宣传,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增强他们的品牌意识,提高产品的社会影响力,占领更大更多的市场空间,确保产业稳步和持续发展,以改变传统只重视产前培训的做法,积极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培训,真正达到培训一户、带动一片、辐射全盘的培训效应,确保培训实效,努力扩大技术覆盖面,提高产量,改善品质,以高产和优质赢得市场,求得发展。
【注释】
(1)宁夏西吉县人民政府
(2)宁夏西吉县马铃薯研究所
(3)宁夏西吉县马铃薯研究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