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受北方气温条件的影响,彩虹鲷的养殖受到了限制。针对这一情况,自治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在工厂化车间进行试养,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并初步探索出彩虹鲷工厂化养殖技术,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宁夏水产技术推广站
工厂化彩虹鲷养殖试验初探
马建立 金满洋 郭财增
申玉萍 谭淑红
彩虹鲷又名红罗非鱼,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广受消费者的欢迎。但由于该鱼属热带鱼类,在我国广东、福建等沿海省养殖较为广泛,而北方由于受气温条件限制,彩虹鲷的养殖一直没有推广开。针对这一情况,2004年8月自治区水产技术推广站从西安引进了一批彩虹鲷夏花鱼种,在池塘暂养至9月底转入工厂化车间进行试养,同时将原有的一批大规格鱼种一并转入,经过8个月的养殖,平均载鱼量达到了26 kg/m3,共出产彩虹鲷商品鱼9380 kg,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初步掌握了该鱼的工厂化养殖技术。
一、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条件和试验材料
1.池塘。池塘为自治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工厂化养鱼车间内第1、2号系统的14个养殖池,养殖池呈八边形,每池面积为36 m2,最深水位为1.8 m,养殖水深为1~1.3 m。
2.水源。水源部分来自宁夏水产研究所室外钢架大棚池塘和蓄水池水,部分来自地下水,水质清新,无污染,pH8.2,溶解氧6.0 mg/L,透明度40~60 cm,含盐量1‰~2‰,氨氮≤0.2 mg/L。
3.试验鱼种。试验鱼种均为外调(西安),在池塘养殖或暂养后至9月底转入工厂化养鱼车间进行养殖,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鱼种,分两种规格放养,第一种平均规格4.0 g/尾,共计2万尾;第二种平均规格100g/尾,共计6000尾。
4.饵料。饲料为宁夏星火饲料科技集团生产的浮性配合饲料,鱼种期蛋白含量为36%~38%,粒径小规格为0.5 mm、大规格为1.0~3.0 mm,并随鱼体大小及时调整,成鱼期蛋白含量为28%~30%,粒径为3.5 mm。
(二)试验方法
1.鱼种投放。在2号、3号池投放的是大规格鱼种,每池放养3000尾;在4号、5号、6、号池投放的是小规格鱼种,放养量分别为6000尾、6500尾、7500尾。养殖3个月后大规格鱼种平均成活率为90%,小规格鱼种平均成活率为80%,然后对各池鱼进行筛选分塘,具体放养情况见下表1。
表1 2005年1月2日分塘放养情况
2.投喂。由于工厂化养殖水体循环快,且有曝气装置,水温又较高,鱼类活动激烈。因此必须加大投喂量,才能保证鱼体正常生长所需营养要求。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加大了彩虹鲷的日常投喂量和投喂次数,具体投喂情况见下表2。
表2 不同规格投喂情况
3.水质管理。水质管理是工厂化养殖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刚开始养殖时,由于技术人员对水处理系统不够了解,所以在管理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导致车间内水质状况一直得不到改善,尤其是氨氮值,最高时超出正常值3~4倍,影响了彩虹鲷的正常生长,对此我们制定了一套操作规程:
定期对水处理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维护保养,尤其是对固液分离机和循环水泵适时监控,保证正常运转;
每隔10~15天清洗地沟和生化反应系统一次,保证地沟内无异物和粪便堆积,以免水质恶化;
每隔一周清洗池壁以及池底的异物,刷洗溢水管和出水管的积垢;
每次清洗完系统后及时将池水底部及生化反应罐内的污水排出,同时补充一定量的新水,并将温度提升至25℃~28℃;
定期监测做好记录并适时调控水质,使氨氮控制在3 mg/L以下。
4.日常管理。定期做好车间内各电力设施和曝气系统的维护和保养,确保车间的正常运转。每天除正常投喂外,加强巡塘,及时打捞死鱼,并观察鱼类的活动情况,有问题及时处理。定期做好池水水质指标的监测工作,及时指导生产。加强饲料管理,将饲料储存在干燥通风的地方,不将霉变饲料用来喂鱼。加强夜间值班工作,防止夜间停电或机器发生故障而影响车间正常运转。
5.鱼病防治。工厂化养殖彩虹鲷,由于采用封闭循环式养殖,其发病具有易感染性、普遍性,且死亡快。但由于养殖水体小、投喂方便,所以又具有治疗方便、疗效快的特点。根据对这一阶段养殖过程的总结,彩虹鲷容易发生的鱼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车轮虫病其感染途径主要来自水源和鱼体转入车间时本身所携带。主要症状是病鱼体表发黑、眼球突出、身体瘦弱、吃食差、散游,个别出现腹部肿大、轻压腹部有腹水。其危害:发病时鱼体吃食明显减弱,2天后开始出现死亡,如不及时治愈,则每池每天死亡5~10尾。治疗方法是先停食降温至22℃左右,再停止循环水,将各池水位降低,然后依次将发病池的鱼用网拉入网箱,分批将其放入配好的浓度为2%~4%食盐水中浸泡5分钟左右即可。浸泡完后将循环水打开,补水加温至25℃~28℃,可基本治愈。
彩虹鲷肝病的发病原因是由于投喂的浮性饲料中维生素C、E等的含量不够,导致鱼体抗病力下降,而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含量过高又造成了肝损伤,因而诱发了彩虹鲷的肝病。主要症状是病鱼早期体色变淡,食量减少,晚期则活动缓慢,反应迟钝,离群独游并出现水肿、突眼、消瘦、溃烂等。解剖病鱼发现:部分个体腹腔积水,肠道未见炎症,少食物或未见食物,肝脏肿大、色浅,部分鱼呈黄色,血管扩张、充血;胆囊肿大呈淡绿色;部分鱼肌肉溃烂,可见内脏。治疗方法是在浮性饲料中拌入适量的维生素C、维生素E以及胆碱等物质,连续投喂5~7天。调控水质,降低池水的氨氮和亚硝酸含量。一般2天后症状可以得到缓解,一周内可完全治愈。
二、结果
本次试验于2004年10月1日~2005年5月16日,经过8个月饲养,1~3号池平均规格达到700 g,增重600 g,最大个体1500 g,饵料系数2.0;4~14号池平均规格达到400 g,增重396 g,最大个体600 g,饵料系数2.1。(表3)
表3 各鱼池产量汇总
效益分析:每kg彩虹鲷按市场价20元计算可得毛收入18.76万元,扣除电费(4.8万元)+人工(2.4万元)+饲料(7.09万元)+煤费(2.5万元)+苗种(0.8万元)成本,合计17.59万元,纯利润1.17万元,投入产出比1∶1.07。
三、问题讨论
工厂化养殖最重要的就是水处理,通过对彩虹鲷养殖过程的分析,现在对水处理系统中的物理环节,已经基本掌握并能熟练操作。但是对生化反应系统,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效果不很理想,与浙江兴昌、上海水产大学等地报道的水质指标还有很大差距,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研究。
通过效益分析可以看出,在20元/kg的价格下,其利润仅为1.17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1.07,效益不高。但从不同养殖池的产量看,2号池由于放养密度大,产量也最高,达1411 kg,平均单产39.19 kg/m2;4号池产量最低,仅为480 kg/m2,平均单产11.31 kg/m2,两池相差3倍以上;14号池平均单产仅为18.7 kg/m2,与最高池产量相比少1倍多。说明放养量不足是制约单产提高的主要因素,单位面积产量低是经济效益低下的主要症结。如果加大放养密度,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经济效益就会显著提高。
在整个养殖周期只发现车轮虫病感染和彩虹鲷肝病,我们用食盐浸洗杀虫,用添加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以及胆碱等物质来治疗肝病和营养缺乏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这为工厂化养殖彩虹鲷探索出了一条新路,说明工厂化条件下进行鱼类养殖,只要精心,鱼类病害是可控制、可防治的。
在养殖过程中,我们发现,彩虹鲷对氨氮的耐受力极强,尾重50 g以上的彩虹鲷,当水中氨氮达到6 mg/L时,能正常摄食,当水中氨氮达到11.6 mg/L时,摄食量减少,但未出现死亡。那么氨氮含量控制在多少才可满足彩虹鲷生长、生活要求,取得满意养殖结果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本次养殖试验饲料系数与相关报道相比偏高30%,我们分析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饲料营养不全,出现维生素缺乏症及引发肝病,同时体腔内有大量脂肪积累;水体中期氨氮超标严重,后期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有所降低,但不理想;在饲养过程中,养殖者普遍为新手,投喂技术不好。
这三个方面可能是造成饲料系数升高的原因所在。
从市场来看,彩虹鲷虽然市场零售价达到了26元/kg,批发价也在20元/kg左右,但销量很少,销售时间拉得很长,无形中延长了养殖周期,所以在彩虹鲷养殖中,除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外,要拉开放养时间,分散出塘,全年出鱼,做到常年供应,且不可集中上市,这也可能是宁夏地区热带鱼及高档鱼销售的特点和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