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中华蜜蜂螨害调查与防治对策研究
(刊登于《养蜂科技》2000年第4期)
中华蜜蜂在我国大多数地区有着悠久的饲养史,在本区域也属于当家品种,具有良好的饲养性能和开发利用潜力。中华蜜蜂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了更新巢脾和自我清螨等习性。一般来说,螨害对其不具有毁灭性。但是,若要获得较好的饲养效益,使蜂群健康发展,就必须对中蜂螨害予以有效防治。
1.调查提出背景及其对象
据笔者自1994年以来在防治中囊病过程中发现,本区域内饲养的中华蜜蜂遭受螨害程度较为严重,遂对其成因及种类等进行了较广泛地调查,旨在探索其发生规律以及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摸索出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本次调查涉及区域内城郊、火石寨、田坪、平蜂、什字、偏城和白崖等乡镇土法和活框饲养的中华蜜蜂及其野外分蜂团。
2.螨害种类及危害程度
据调查,本区域内危害蜂群的螨类主要是雅氏大蜂螨[Varroa jacobsoni(oudemans)],尚未发现小蜂螨。遭受螨害的蜂群,其封盖子表面蜡盖被咬开,用放大镜观察,具针点般小穿孔,幼蜂虽能羽化成形,多数却已死去,呈现“白头子”;用镊子挑开封盖,夹出蜂尸(蛹),肉眼即可看到寄附在蜂体上的大蜂螨;蜂巢外亦可见到翅、足残缺,体弱且失去飞翔能力的青年蜂在跳跃爬行,也有死蛹和幼蜂尸体被清理出巢;受害蜂群呈混乱状,个体易激怒,群体失去生产能力。
3.蜂螨发生成因浅析
在调查中发现,当蜂群群势下降时(9~10月份)容易遭受螨害;外界蜜粉源减少、气温降低(5.7℃~5.9℃)、相对湿度较大(66%~75%)时易患螨病;尤其明显的是当蜂群伴有其它疾病(以囊状幼虫病、巢虫最为常见)时容易并发螨病。蜂群间主要通过盗蜂和迷巢蜂进行传播,新法(活框)饲养的蜂群还与蜂群河北(造成螨卵、冲扩三)、借用意蜂脾(可能来自患螨蜂群)以及不注意卫生操作和饲养管理粗放有关。笔者认为,在每年本区域蜜源花期,外来西方蜜蜂的介入,有可能是区域内中华蜜蜂螨害发生的根源。(附中华蜜蜂螨害情况区域调查表)
4.防治对策
4.1中蜂治螨应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根据大蜂螨寄生于蜂体、繁殖于封盖房的特点,可抓住早春无封盖子和秋后自然断子期,彻底用药根治;也可以提出封盖子脾集中孵化,进行分群杀灭;还可以插入雄蜂脾让中蜂产育雄蜂,待封盖后再切除雄蜂蛹以诱杀蜂螨。
4.2注重幼虫病防治,及时消除巢虫危害,严防盗蜂发生是防治蜂螨的前提。常年应加强饲养管理,饲养强群,注意卫生操作,杜绝人为传播。
4.3药物防治采用中科院蜂研所研制的“螨扑”和河南汝阳华翔蜂药厂生产的“新一代长效杀瞒骗—螨敌”等最为方便,可常年悬挂于第二脾蜂路间(四周更换一次)。另外还可采用蜂研所的“敌螨1号”“敌螨3号”“蜂乐1号”、灭螨特等进行治疗。
中华蜜蜂螨害情况区域调查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