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于《蜜蜂杂志》2008年第11期、第12期)
1.设施农业及其发展现状
设施农业,就是通过采用现代化农业工程和机械技术,改变自然环境,为植物生产提供相对可控制甚至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和空气等环境条件,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提升农业整体效益的有效手段来抓。自2007年以来,宁夏区累计发展各类设施栽培近0.53万hm2,其设施栽培技术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目前,宁夏设施栽培每年以200.00~333.33 hm2的速度增加。设施农业的发展给宁夏农民带来可观效益,种植设施蔬菜比种植粮食亩纯收益提高10倍以上。为助农增收,宁夏今年将筹集2亿元资金新增设施农业2.00万hm2。同时,各地政府对农民发展设施农业进行补贴,以调动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仅固原市西吉县自去年以来,已发展设施农业(日光温室、塑料大棚)0.20万hm2,主要以栽培西红柿、黄(西)瓜、辣椒、油桃、草莓、杏梅等等。因此,大力发展蜜蜂为设施农业温室作物授粉已迫在眉睫,意义深远。
2.蜜蜂授粉技术与设施农业生产的相关性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园区的建设,设施农业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果蔬植物在温室内得到广泛栽培。但由于温室是个相对独立的小环境,几乎没有自然授粉昆虫,作物授粉直接受到影响,造成结实率低、果实质量差等问题。由于蜜蜂与植物及其花朵在长期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其生物学特性与植物花的颜色、香味、构造等形成了非常默契的吻合性,使得它在设施农业作物授粉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把蜜蜂引入温室授粉,不仅可以降低人工辅助授粉的费用,而且可大幅度提高坐果率和产量。例如,浙江慈溪市养蜂管理站利用中蜂为温室草莓授粉,增产25.1%,坐果率提高32.8%;吉林省养蜂研究所试验意蜂为苹果梨授粉,比人工授粉增产18.4%~21.1%,坐果率提高20.1%,成本降低63%;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利用蜜蜂为温室冬瓜授粉,坐果率比人工授粉提高53.3%,单果重增加34.7%,株产量增加了269.7%等。
蜜蜂是自然界最理想的授粉昆虫,它以植物的花蜜、花粉为食料,在采集花蜜、花粉过程中为植物传播花粉,蜜蜂与植物在长期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赖、互惠共生的关系,这一自然现象早已被人们所认识,这种认识基于它在形态构造及生活习性上具有以下几方面独特的优越性。
2.1形态构造上的特殊性
2.1.1蜜蜂的体毛。蜜蜂的周身密生绒毛,有的还呈羽状分叉,易于粘附花粉。据计算,一只蜜蜂周身所携带的花粉,可达500万粒之多。虽然采集蜂认真地刷集身体上所粘附的花粉,但每只蜜蜂所粘附的花粉,仍可达1.0~2.5万粒以上,远远超过任何其他昆虫。当蜜蜂从这朵花转到另一朵花上采集时,授粉工作便随之完成。研究显示,蜜蜂体毛上携带的花粉粒数量与花粉粒的大小成负相关,即蜜蜂携带小花粉粒时,携带的量较多。研究还显示,蜜蜂体上携带花粉粒的多少与粉源有关,而且不同植物的花粉,粘在蜜蜂身体的部位不同、数量也不相同。
2.1.2蜜蜂的足。蜜蜂具有高度特化,专门适应采集花粉的特殊构造,如花粉刷、花粉栉、花粉耙和花粉筐等。前足用于刷集头部、眼部和口部的花粉粒。中足用于清理、刷集胸部的花粉粒。后足用于集中和携带花粉。
2.1.3授粉的专一性。蜜蜂每次出巢,仅采集同一种植物的花粉及花蜜。这种特性,对于授粉的作用,远比其他昆虫更为有利。据统计,每一个强群1年要采集200万团花粉。按此计算,所采花的数量可达到16800-69300万朵。
2.1.4群居性。蜜蜂过着群居生活,群体虫口数量大,据估算,1个意大利蜜蜂强群可达6万只蜜蜂,1个中华蜜蜂强群也有3万只蜜蜂。这不但有利于人为通过引入蜜蜂来补充缺乏授粉昆虫地区的授粉昆虫数量,而且群居且虫口众多的蜜蜂群体生命力强,极适应于设施条件下的授粉工作,特别在冬、春季,当温室西红柿、黄(西)瓜、辣椒、油桃、草莓、杏梅等开花的时候,当外界越冬后的其他野生授粉昆虫刚开始繁殖,为数寥寥无几之际,而群居越冬的蜜蜂,却已能大显身手,因此授粉作用特别突出。
2.1.5可运移性。蜜蜂饲养在蜂箱内,而且每到夜晚便统统归巢。这样,就可以关上巢门,运移到任何需要它们授粉的地方。蜜蜂转地饲养的生产实践不但业已证明了蜂群良好的可运移性,而且为人为迁移蜜蜂摸索出了一系列实用的技术措施,这为授粉蜂群的安全运移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此外,国外也常采用蜂笼运送授粉蜂群的方法运移授粉蜜蜂,这也是今后发展设施农业蜜蜂授粉工作的一条值得借鉴的有效措施。
2.1.6食料贮存性。蜜蜂体内具有蜜囊,贮蜜量可达体重的一半。蜂巢更是贮存蜂蜜、花粉的大仓库,这些条件,可促使蜜蜂长期不厌地从事采集工作,不停地为植物传粉。
2.1.7可训练性。利用蜜蜂的条件反射,可用泡过某一种花香的糖浆饲喂蜜蜂,造成某种特殊花香和大量食料共存的条件,以诱引它们到需要传粉的这种农作物上进行传粉工作。利用蜜蜂条件反射的原理,可以达到训练蜜蜂为特殊经济作物授粉的目的。
2.1.8易于饲养管理。与其他授粉蜂类相比,人类饲养蜜蜂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对蜜蜂生物学习性有了相当的了解,蜜蜂的饲养技术较为成熟,因此一般农户基本可以胜任蜜蜂的饲养管理,不需要特种饲养管理技术。对于授粉蜂群的管理,只要在常规的饲养管理基础上,根据具体植物及其授粉要求特点进行管理即可,简便易学,也无需特别高深的技术。
2.1.9适于农作物授粉。昆虫授粉在植物繁衍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在授粉昆虫中蜜蜂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据调查,为农作物授粉的昆虫中,蜜蜂占80%,其他昆虫只占20%。据Knuth(1899)报告,在395种植物上采得838种授粉昆虫中,膜翅目占43.7%、双翅目26.4%、鞘翅目14.4%,而蜜蜂总科占膜翅目的55.7%,其中以蜜蜂类为最重要。吴燕如对猕猴桃花期的授粉昆虫种类和数量的研究结果显示,访花昆虫共16种中蜜蜂占11种,而且对它们传粉行为和访花频率的统计结果显示,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是花粉的最佳传授者,其他昆虫活动次数少,携带花粉量也少,其授粉效果远不如蜜蜂。
蜜蜂在授粉上所具备的上述优点,是任何其他昆虫所望尘莫及的,所以蜜蜂是人类可以控制的、最基本和最理想的天然授粉者。
3.设施内环境对蜂群繁殖和授粉效果的影响
3.1设施内环境对授粉蜂群的影响
3.1.1空间狭小,制约着蜜蜂的飞行。设施农业建设实践中,大型连栋温室较少,绝大多数是面积500m2以下的小型拱棚温室,拱棚最高部位一般不高于3.2m,前后跨度在6m左右。这样的空间制约着蜜蜂的飞行采集活动,容易造成大量蜜蜂冲撞棚壁而死亡。
3.1.2温差大,湿度高,空气污染严重。大型温室能够达到恒温恒湿环境,能够维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满足作物正常生长的需要,然而大部分日光温室内缺乏升温和除湿设备,导致温室内昼夜温差大,湿度高。常常是夜晚温度很低(5℃左右),湿度大(相对湿度95%以上),早晨升温缓慢,湿度也无法降低,到了中午阳光充足温度又会快速升高到25℃~30℃以上,只好打开通风口降温降湿。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授粉蜂群容易出现卵、虫发育不良和蛹不能正常羽化的现象,群势下降十分明显,不利于授粉蜂群的繁殖。同时由于温室内空气质量很差,空气中混杂着肥料、药物挥发的气体以及温室内用火炉等加温带来的烟雾等,很容易造成蜜蜂不出勤甚至死亡。
3.1.3清洁水源不足。虽然温室内湿度很大,棚壁凝结大量水珠,地面有时也会积水,但这些水中往往含有大量空气或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因此就温室内而言缺少清洁水源。蜜蜂采集利用了冷凝水或地面积水,容易引发蜜蜂病害,甚至出现大量蜜蜂中毒死亡。
3.1.4蜜粉源条件差。温室内环境,决定了作物的生长发育不如自然界的好,同时不良的内环境也会造成花器和花粉粒发育不良,授粉和受精能力下降,因此作物形成花的数量少、泌蜜少、花粉少的蜜粉源条件,而作物的营养和发育是影响蜜蜂授粉效果的重要因素。蜜粉源缺乏,对蜜蜂生存和繁殖的影响是致命的。花粉是蜜蜂饲料中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唯一来源。温室内的花粉根本不能满足蜂群的需要,长期缺少花粉,幼虫和蛹将发育不良。
3.2作物栽培技术对授粉蜂群的影响
3.2.1种植作物不宜混杂。一般的,温室以种植单一作物为宜。由于蜜蜂具有典型的采集专一性,同室多种作物同时开花容易产生对蜜蜂的竞争,竞争力弱的作物授粉效果将受到影响。实践中应采取提高授粉竞争力的措施或增加蜂群数量来解决这个问题。由于蜜蜂具有沿行采集花粉的习性,因此,温室果树类的种植不宜分行定植,应采取同一行内主栽品种和授粉品种混栽技术。
3.2.2严格控制温湿度。只有花朵流蜜量大,才能增强作物对蜜蜂的吸引力,有利于提高蜜蜂授粉效果。因此应采取科学的水肥管理措施和严格控制温室内环境,增加作物的花量,提高花芽的质量。尤其是授粉期间,温湿度更要严加控制。经常采用通风换气、降温降湿、电炉(火炉)加温、洒水增湿等措施来解决。
3.2.3严格控制温室内施药。在授粉蜂群进入温室前,必须对作物病虫害进行全面检查和综合防治,以免蜂群入室后发现病虫害再进行防治而造成蜜蜂中毒。如果确实需要防治病虫害,结束后必须及时进行充分的通风换气,排净有毒有害气体,施药后至少3d才能安置授粉蜂群入室。一般地,在授粉期间尽量避免喷施农药。
3.2.4做好通风换气工作。通风换气是温室管理的重要技术措施。授粉期间加强温室的通风换气,及时调节温湿度,保持温室内空气清洁,既有助于作物授粉受精,也有利于蜂群正常繁殖。
3.2.5严防蜜蜂飞出温室。通气口一定要安置纱窗,防止蜜蜂从通风口飞出无法返回而冻死。
3.2.6保持温室内环境清洁卫生。要及时检查温室及其缓冲间,使用过的农药瓶、喷雾器、有刺激气味的肥料等空气污染源要及时清除,温室内小水坑要及时填平,以防止蜜蜂中毒或不出勤。
3.2.7辅助人工措施促进作物受精。钠、钾离子有利于促进花粉管的萌发和生长,如喷洒3%食盐水溶液,可以提高甘蓝、大白菜自交不亲和系的结实率,显著提高蜜蜂授粉结荚率。同时,应用蜜蜂授粉时,就不用摘除植物雄花,否则会影响蜜蜂授粉的效果。
3.3授粉蜂群的组织管理及技术规程
3.3.1对授粉蜂群的要求。温室蜜蜂授粉效果的成败,取决于工蜂的出勤率和工蜂数量,授粉作物的种类不同也有所不同。为温室果树授粉时,由于花期短而且集中,果树花量大,至少应增加1倍。日光节能温室因昼夜温差大,群势应控制在2足框以上。原则上整个授粉期间应保持蜂多于脾或蜂脾相称。授粉蜂群应尽量留适龄的幼蜂,脱掉老蜂,因为只有幼蜂才能逐渐适应设施内环境,棚内幼蜂所占比例越大,授粉效果越好。固原市境内一定要抓好蜜蜂秋季繁殖,在蜂群进入越冬期前就做好授粉准备各项工作。
3.3.2对饲料贮备的要求。为了长期保持蜂群旺盛的授粉能力,在授粉蜂群进入温室前应贮备足够的饲料,彻底根除蜂螨等蜜蜂疾病。
3.3.3对授粉蜂群合理安置的要求。授粉蜂群应安置在相对干燥处,蜂箱底部用砖头垫起30cm高。授粉蜂群可根据温室方向摆放,对于南北走向的温室,蜂群可放在大棚的中部靠西侧,巢门略向东为好;对于东西走向的温室,蜂群可安置在距离西壁1/5处贴近北侧壁,巢门向东。一般500m2的温室配置2~3足框蜜蜂的授粉蜂群即可。
3.3.4对蜂群入室后管理的要求。授粉蜂群进入温室的时间对授粉效果影响很大。大棚或者温室种植的果树,花期短,开花期较集中,因此应在开花前4~5d将蜂群搬进温室。让蜜蜂试飞,排泄,适应环境,同时要补喂花粉,奖饲饲喂,以刺激蜂王产卵。为蔬菜授粉,初花期花量少,开花速度也慢,花期延续时间长,授粉期长,在作物开花时,将蜂群搬进温室就可以保证授粉效果。
3.3.5适应温室内环境,诱导蜜蜂授粉。为了让蜜蜂尽快适应温室内环境,诱导蜜蜂采集需要授粉作物,在蜂群摆放好之后,要进行短时间的幽闭(不开巢门),让蜜蜂有一种改变了生活环境的错觉,0.5h后,将巢门开一个刚好能让一只蜜蜂挤出的小缝,让挤出来的蜜蜂重新认巢,适应小空间的飞翔。也可用青草或树叶将巢门封堵,让蜜蜂从青草缝隙中挤出来。另外,为了加强植物对蜜蜂的吸引力,可给授粉蜜蜂饲喂含有授粉植物花香的诱导剂糖浆(第1次饲喂最好在晚上进行,第2d早晨蜜蜂出巢前再饲喂1次,以后每日清晨饲喂,每群每次喂100~150g)。实践证明,采取上述措施后,强化蜜蜂采粉的专一性,蜜蜂一经汲取,就陆续去拜访该种植物的花朵,诱因效果明显。
3.3.6保持温室内正常的温湿度。由于夜晚温度较低,蜜蜂紧缩抱团,使子脾保温不良而冻死,因此必须加强蜂箱保温,使箱内温度相对稳定,保证蜂群正常繁殖,保持蜜蜂的出勤积极性,延长蜂群的授粉寿命和提高授粉效果。
3.3.7补充水分和盐类。由于温室内缺乏清洁的水源,蜜蜂放进温室后必须喂水。一是采用巢门喂水器饲喂;二是在棚内固定位置放1个浅盘子喂水(每隔两天换1次水,在水面放一些漂浮物)。在喂水时加入少量食盐,补充足够的无机盐和矿物质,以满足蜂群幼虫和幼蜂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
3.3.8补充蜜粉以维持较强群势。要使蜂群长期维持旺盛的授粉能力,喂蜜喂粉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温室内的作物一般流蜜不好,尽管是泌蜜较好的作物,也因面积小,花量少,根本不能满足蜂群的生活需要,同时由于温室内环境恶劣,饲料消耗量很大,特别是为蜜腺不发达的黄瓜、草莓授粉时更应该加强饲喂。蜜水或糖水一般采用1∶1的比例,每两天喂一次。喂花粉宜采用喂花粉饼的办法。花粉饼的制作:选择无病、无污染、无霉变的蜂花粉、蟹粉,按照1∶2.5的比例,将蜂蜜加热至融化趁热倒入盛花粉容器内,搅匀浸泡12h,充分搅拌,直至花粉团散开,其硬度以放在框梁上不流到箱底为原则,越软越有利于蜜蜂取食。10~15d喂1次最好,直至温室授粉结束为止。
3.3.9对蜂王产卵要灵活控制。为草莓授粉时,可采取前期扣王措施,限制蜂王产卵,有效制约蜂群的出勤和活动,少数蜂出勤活动足以使前期有限的花得到充足的授粉,有利于保持和延长大量工蜂的寿命。进入盛花期,放王产卵,调动较多蜜蜂出勤,既能达到充分授粉的目的,也能使蜂群得以发展。
3.3.10综合管理必不可少。一是蜂王剪翅,防止飞逃。温室环境恶劣,加上管理措施不到位,有时会出现蜂群飞逃现象,尤其应用中华蜜蜂授粉时更易发生。因此,剪掉蜂王2/3翅膀,防止蜂群飞逃。二是缩小巢门,严防鼠害。冬季老鼠在外界找不到食物,很容易钻到温室生活繁殖。老鼠对蜂群危害很大,咬巢脾,吃蜜蜂,扰乱蜂群秩序。蜂群入室后应缩小巢门,只让两只蜜蜂同时进出,防止老鼠从巢门钻入蜂群。三是适时出室,及时合并。4月初,在天气晴朗,温室内温度比较高时,授粉蜂群不宜在棚内,便可搬出。可以将蜂箱放置在室外,巢门开向温室内,这样可保证蜂群安全,又可完成授粉任务。授粉期结束,大部分蜂群蜂量很少,无法进行正常繁殖,应及时合并蜂群,或从正常蜂群抽调成熟子脾补充。
4.蜜蜂授粉效果实例
蜜蜂授粉是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的一项关键措施,国内外在果树、瓜类、蔬菜、油料类和牧草等多种作物制种尤其是设施温室种植方面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其增产增收效果显著。据有关资料称,通过蜜蜂授粉后,全国的油菜能增产菜籽5000多万kg,按每公斤2元计算,增值1亿元;向日葵由蜜蜂授粉后,增产效果相当于扩大种植面积20万hm2,按每hm21500元的最低收入,总产值3亿多元。全国共600多万hm2棉花,如其中的一半利用蜜蜂授粉,授粉后皮棉增产38%,按每hm2870kg产量,可增收皮棉99万吨,约增值59.4亿元;全国油茶200万hm2,若以1/2面积由蜜蜂授粉,按2倍的增产比例估算,可多产茶油1亿kg,价值2亿多元。综合以上四大宗作物的授粉增产效益就已超过60亿元,是养蜂直接收入的6~7倍。若将经济林木、瓜果等的授粉收入计算在内,实现社会效益至少是养蜂收入的10~15倍。为了能将蜜蜂授粉这项先进农业增产技术尽快应用到设施农业生产中,让其发挥积极作用,下面就利用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的例子简介如下。
4.1草莓。塑料大棚栽培的草莓一般在冬季开花,因缺乏授粉媒介而影响其产量和质量。利用蜜蜂为棚室草莓授粉,一般667m2的大棚只要有4足框蜂就可满足授粉要求。据报道,利用蜜蜂为棚室草莓授粉,不但可提高坐果率,而且草莓果实的个体大、畸形少、色泽好、生长快、成熟早、味道好,坐果率平均提高30.8%,增产20.5%~40.1%,果形得到改善,歪果、畸形率减少30%左右,商品价值提高。
4.2西瓜。温室和大棚种植的西瓜,如果没有蜜蜂授粉且又未采取其他授粉措施就不会结瓜。每朵花的授粉有效期为1天,最佳授粉时间是9:00~10:00时。利用蜜蜂为棚室内西瓜授粉,其坐果率由于西瓜品种不同差异较大,可达41.2%~95.0%。蜜蜂为棚室内西瓜授粉,一般每4000m2配1个强群蜜蜂即可获得较好授粉效果。
4.3甜瓜。甜瓜粉蜜均有,蜜蜂喜欢采集。甜瓜果实的大小与其授粉和受精是否充分有直接关系。利用蜜蜂为甜瓜授粉时,每10朵雌花和雄花要只要有1只采集蜜蜂授粉就能使花朵授粉充分,达到高产。蜜蜂为温室内甜瓜授粉,一般每4000m2配1个强群蜜蜂即可获得较好授粉效果。
4.4西葫芦。西葫芦纯属虫媒作物,无昆虫或动物授粉时瓜自行退化。一般蜜蜂只要采访7~8次粉,瓜即可正常生长。蜜蜂授粉还会延长西葫芦产品的贮藏期和减少植株腐烂病的发病率。目前,利用蜜蜂为西葫芦授粉已在山西省大面积推广。棚室内种植的西葫芦利用蜜蜂授粉,一般1个300m2的温室只需配备两足框蜂即可。
4.5黄瓜。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蜜蜂授粉,可大幅度提高产量。1个400m2温室内黄瓜授粉,一般配备6000只蜜蜂就可达到增产的目的。研究显示,黄瓜采用蜜蜂授粉有蜂区标准瓜占73.5%,无蜂区标准瓜仅占22.5%;坐果率提高20.2%,同叶位结双瓜率提高64.1%。
4.6向日葵。意蜂授粉对向日葵含油量与蛋白质的影响同自花授粉相比较,含油量可提高6.5%,蛋白质含量提高0.5%。
4.7苦瓜。温室内的苦瓜,自然授粉基本上不结瓜,人工授粉坐果率70.0%,蜜蜂授粉可达到90.0%以上。
4.8冬瓜。蜜蜂为温室内冬瓜授粉,可使产量提高77.7%~83.5%。
4.9辣椒。蜜蜂为温室内辣椒授粉增产150.0%,坐果率提高2倍。
总之,蜜蜂授粉比人工授粉和自然授粉的果实正果率高,单果种子数多,果色也比较鲜艳美观,从而提高了果实的外观等级和作物的繁殖率。另一方面,经蜜蜂授粉的水果硬度降低,维生素C、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等含量增加,可滴定酸降低,从而提高了果实的生化性状及风味。
5.制约蜜蜂授粉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5.1对蜜蜂为农作物授粉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由于受传统耕作模式的影响,大部分农民的意识里缺乏“租蜂授粉”甚至“蜜蜂授粉”这样的概念,认识不到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提高品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的农民对蜜蜂授粉甚至持怀疑或否定态度,片面认为蜜蜂采花授粉只有蜂农得利,对自己没有好处,甚至认为“蜜蜂吃掉了作物花朵”,从而消极对待蜜蜂授粉,根本认识不到温室内授粉昆虫的稀缺。
5.2蜜蜂授粉增产技术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目前蜜蜂为温室作物授粉,仍停留在授粉试验直接得利的农场或部分容易接受新技术的高素质规模场(户)中应用,普通设施农业种植户对应用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这一技术措施缺乏感性认识和主动性。同时,还有部分种植户不能很有效地利用蜜蜂授粉技术,如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七营、头营等地的“枸杞+向日葵”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的“枸杞+油葵”示范种植基地,中卫市中宁县的枸杞特色种植基地,吴忠市红寺堡等地的“枸杞+向日葵+玉米”产业化推广种植示范基地,种植户为了防止鸟类、虫害,在枸杞等作物开花期,普遍采用遮阳网搭篷措施,但这种做法虽然预防了鸟害、虫害,但同时也阻止了蜜蜂为这些作物的授粉行为,使得坐果率、结实率明显降低。
5.3缺乏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重视。蜜蜂授粉技术是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重要技术保障,利用蜜蜂为大田和温室作物授粉,是我国城市“菜篮子”工程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绿色食品工程之一。我国农村大部分农民仍缺乏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意识,在大田和温室栽培的许多果蔬类作物上依然采用激素蘸花来促使作物坐果,而对使用激素有害人类健康等认识不足,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而一些发达国家早已普遍采用蜜蜂授粉方式来促使作物受精和坐果。由此可见,加大宣传,提高认识,仍是今后设施农业引入蜜蜂授粉工作的关键,也是今后养蜂业发展的方向。
5.4默契与沟通程度不够。一方面,温室种植者缺乏正确、安全施用农药的意识,在作物花期使用高毒性农药,造成授粉蜂群大量死亡;另一方面,由于温室种植者缺乏蜂群饲养管理经验,造成蜂群未完成授粉任务就大量死亡,从而影响蜂农出租和温室种植者承租蜂群的积极性;三是二者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尚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5.5蜂农缺乏开拓授粉市场的主动性。我国蜂农大多数仍延续着传统的单一生产蜂产品的饲养模式。而在美国,每年有一半以上蜂群被农场主租用为农作物授粉,蜂农出租授粉蜂群的收入占养蜂总收入的60%。在我国,蜜蜂授粉作为一项产业才刚刚起步,应用领域还不够广泛。
6.发展蜜蜂授粉业的对策探讨
6.1加强蜜蜂授粉技术的宣传与推广。蜜蜂授粉的作用和意义仅有养蜂人知道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广泛地向需要蜜蜂授粉的温室种植者以及更多的人们进行宣传,只有让大家都认识到蜜蜂授粉对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蜜蜂授粉业才有发展的市场与空间。无论是养蜂科技工作者,还是普通蜂农,应当用科学的依据和真实事例向人们宣传蜜蜂授粉的作用。同时,还应积极研究与推广有关授粉蜂群的配套饲养管理技术,以求取得最佳的授粉效果。
6.2积极开发授粉蜜蜂品种,研究配套技术。我国有丰富的蜜蜂种质资源,从事蜜蜂授粉研究的单位应加大科研开发的力度,筛选出适合不同环境条件和不同作物花朵的授粉蜂种。同时研究相应的授粉配套技术,加以推广,提高授粉效率。
6.3积极开拓国内外蜜粉授粉市场。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作物反季节栽培技术的普及,国内设施温室农业快速发展,这为蜜蜂授粉业的兴起提供了市场基础。养蜂工作者应抓住目前有利时机,积极主动地寻找需要授粉服务的温室种植者,进行广泛的交流与联系,以科学事实说服人,让其充分认识蜜蜂授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点带面,通过利用蜜蜂授粉获益的温室种植者,用其事例来影响带动附近种植户,引导更多的温室种植者来租蜂授粉,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同时,养蜂科研机构应采取走出去的办法,积极开拓国外市场,扩展蜜蜂授粉业的广度和深度。
6.4保护和扶持蜜蜂授粉业。鉴于蜜蜂授粉对农业增产效果显著,国家应对蜜蜂授粉业进行政策性扶持,如对养蜂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禁止农户在授粉蜜源开花期施用农药等。在一些蜜蜂授粉业发达的国家,政府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农场和果园采用租蜂办法促进作物授粉,有力地激发了蜂农热情。例如美国的农场和果园每年租蜂百万余群,每群租金约20美元;英国的果园租一群蜂授粉一个月,租金为8.5美元;日本租蜂为温室草莓授粉,每群租金竟高达40美元。有的国家不但给租金,还负责运输费用。这些做法,值得借鉴。
6.5加强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工作。设施农业引入蜜蜂授粉这项增产措施,在大多数地方尤其是一些偏僻落后的地方,尚属于新生事物。认知程度不一,推广难度很大,需要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需要每一位养蜂科技工作者艰辛努力和广大群众的积极配合,加大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为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蜜蜂作为自然界最理想的授粉昆虫,能使农作物、果树及其它虫媒植物增产,提高种子和果实质量,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设施农业正迅猛发展,温室作物对蜜蜂授粉的依赖性日益增强,为蜜蜂授粉研究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应该借鉴其它先进国家蜜蜂授粉研究应用经验,在深度和广度上加强研究,为我国蜜蜂授粉产业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要加强蜜蜂授粉作用和技术的宣传与推广,制定保护和扶持政策,提高蜂农开拓授粉市场的积极性,加强蜂农与种植业主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推动我国蜜蜂授粉的产业化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