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侵染性病害防治技术
(一)猝倒病
本病是西瓜幼苗期的主要病害,发生普遍,可造成大片幼苗死亡,尤其在育苗床内受害最为常见。
1.症状识别 苗期发病,幼苗茎基部产生水渍状病斑,接着病部变黄褐色,缢缩成线状。病害发展迅速,在子叶尚未凋萎之前幼苗即猝倒,拔出后接触病部的表面极易脱落。在子叶下发病的称为“卡脖子”。有时幼苗尚未出土,胚茎和子叶已普遍腐烂。湿度大时,在病部及其周围的土面长出一层白色菌丝体。
2.发病条件 该病病源为瓜果腐霉菌。病菌以卵孢子在表土层越冬,并在土中长期存活。病菌生长适宜地温15℃~16℃,温度高于30℃生长受到抑制。当幼苗子叶养分基本用完,新根尚未扎实之前是感病期,遇有雨、雪连阴天或寒流侵袭,则发病较多。
3.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新土育苗,或对育苗土进行土壤消毒,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5千克加细土100千克制成药土播后覆盖。
(2)加强苗床管理。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的地作苗床,播前一次灌足底水,控制苗床湿度。定植后,前期宜少灌水并及时通风降湿。
(3)采用无土育苗技术育苗。
(4)化学防治。出苗后发病初期可喷洒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或64%恶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58%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一般7~10天喷1次,视病情连续喷洒2~3次。
(二)立枯病
立枯病是西瓜、甜瓜苗期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西瓜、甜瓜产区均有发生,严重为害时可致瓜苗成片枯死。
1.症状识别 出苗前幼苗受害,胚、子叶变褐腐烂。刚出土幼苗受害,近地面的茎基部先呈淡褐色、水渍状,后迅速扩及整个茎基,使幼苗枯死但直立不倒(区别猝倒病)。大苗受害,茎基部产生褐色椭圆形或纺锤形凹陷斑;早期病苗白天萎蔫,夜晚恢复正常,后期病斑绕茎一周,使植株干枯、大苗死亡。
2.发病条件 病源为立枯病丝核菌。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或病残体上越冬。病菌通过水流、农事操作以及植株之间的接触等途径传播、蔓延。幼苗密度过大、间苗太迟、浇水过多、苗床闷湿均利于发病。
3.防治方法
(1)采用无土育苗技术育苗。
(2)加强苗床管理,控制好苗床的温度和湿度。
(3)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药保护,对植株基部土壤重点喷药。常用药剂有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12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1次,共喷药2~3次。若与猝倒病混发,则可用7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淋。
(三)枯萎病
1.症状识别 西瓜全生育过程均可发病,典型萎蔫症状在开花结实后陆续表现。西瓜幼芽受害,在土壤中即行腐败死亡,不能出苗。出苗后发病,顶端呈失水状,子叶和叶片萎蔫下垂,茎蔓基部萎缩变褐猝倒;病蔓发病,基部变褐,茎皮纵裂,常伴有树脂状胶汁溢出,干后呈红黑色。横切病蔓,维管束呈褐色。后期病株皮层剥离,木质部碎裂,根部腐烂仅见黄褐色纤维。天气潮湿时,病部常见到粉红色霉状物。
2.发病条件 病源为半知菌亚门西瓜尖镰孢菌。是一种土传病害,病源菌主要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通过带菌种子、土壤、肥料、灌溉水、昆虫及人为传播。病菌从寄主根部伤口或根毛的顶端细胞间侵入,带菌种子萌发时病菌可直接侵入幼根。温度在8℃~34℃均可发病,24℃~32℃是侵染的最适温度,而苗期在16℃~18℃时发病最多。偏施氮肥,更利于发病。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
(2)采用无病种子或种子消毒。种子消毒,在播前可用种子重量0.3%~0.4%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l小时。
(3)采用无病土育苗,或无土育苗技术。
(4)加强管理。施用腐熟的基肥,及时追施磷钾肥,及时通风,降低湿度。不可大水漫灌,防止植株早衰和茎基部因土壤水分供应不均衡,产生自然裂伤。发病严重的温室采用与非瓜类作物5年以上轮作。发病时要控水,及时清除病株,彻底销毁或深埋。
(5)土壤消毒。在夏季高温季节,收获后,翻好地、灌水、铺上地膜,然后密闭大棚15~20天,地表土壤温度可以达到70℃以上,对枯萎病及其他土传病害、线虫等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6)嫁接育苗。
(7)化学防治。发病初期或发病前进行药剂灌根治疗,常用的药剂有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株灌药液0.25千克,每隔5~7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四)炭疽病
1.症状识别 西(甜)瓜叶、蔓、果均可发病。叶部病斑初为圆形淡黄色水渍状小斑,后变褐色,边缘紫褐色,中间淡褐色,有同心轮纹和小黑点,病斑易穿孔,外围常有黄色晕圈。叶柄和蔓上病斑梭形或长椭圆形,初为水浸状黄褐色,后变黑褐色。果实受害,初为暗绿色油渍状小斑点,后扩大成圆形,暗褐色稍凹陷,空气湿度大时,病斑上长橘红色黏状物,严重时病斑连片,果实腐烂。
2.发病条件 炭疽病为刺盘孢菌所致。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种子也能带菌,其种子上的病菌可存活2年。在适宜条件下,病菌依靠雨水或灌溉水的冲溅传播,直接从寄主表皮侵入,近地面的叶片首先发病。湿度大是诱发此病的主要因素。施氮肥过多、排水不良、通风透光差以及连作地块发病都比较严重。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耐病品种。
(2)实行与非瓜类3年以上轮作,防止土壤带菌,不能轮换时必须进行土壤消毒。
(3)种子处理。播种前可用55℃温水浸种或用种子重0.3%~0.4%的50%多菌灵粉剂拌种;或用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30分钟,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催芽。
(4)采用配方施肥,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防止田间积水,合理密植。作物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病残体等。
(5)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多·霉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10%恶醚唑水分散颗粒剂3000~6000倍液,或2%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200倍液等,7~10天喷1次,共喷药2~3次。
(五)白粉病
1.症状识别 白粉病发生在西(甜)瓜的叶、茎、果及花蕾上,以叶片受害最重。发病初期,叶片正、背面及叶柄上发生离散的白粉状霉斑,以叶片的正面居多,逐渐扩大,成为边缘不明显的大片白粉区,严重时叶片枯黄,停止生长。
2.发病条件 该病病源为单丝壳属中的单丝菌。病菌随病株残体遗留在土中越冬,亦可在温室活体上越冬。病菌借气流、雨水传播,该病菌对湿度要求范围很宽,天气干旱时,寄主表皮细胞的膨压降低,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往往发病更为严重;在多雨潮湿的天气里,病菌孢子因吸水过多,常引起破裂,可减少病菌的侵染发病。栽培管理粗放、施肥不足、偏施氮肥、浇水过多、植株徒长、枝叶过密、通风不良以及光照不足等均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合理密植,及时整枝理蔓,通风透光。种植前或收获后应彻底清除残体,生长期也应经常摘除老病叶,以减少侵染病源。
(3)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性。
(4)化学防治。发病初期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1000倍液,或20%腈菌唑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每隔6~7天喷1次,连喷3次。为了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药剂宜交替使用。
(六)疫病
1.症状识别 幼苗、成株均可发病,为害叶、茎及果实。子叶染病先呈水浸状暗绿色圆形斑,中央逐渐变成红褐色,近地面处缢缩或枯死。真叶染病,初生暗绿色水浸状圆形或不规则病斑,迅速扩展,湿度大时,腐烂或像开水烫过,干后为淡褐色,易破碎。茎基部染病,初生纺锤形水浸状暗绿色凹陷斑,包围茎部且腐烂,患部以上全部枯死。果实染病,则形成暗绿色圆形水浸状凹陷斑,后迅速扩及全果,致果实腐烂,病部表面密生白色菌丝,病健部边缘无明显病症。
2.发病条件 病源为甜瓜疫霉和德雷疫霉。病源菌以菌丝或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粪肥里越冬,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或灌溉水传播。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孢子囊及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雨季及高温高湿发病迅速;排水不良,栽植过密,茎叶茂密或通风不良发病重。
3.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深沟高畦,加强防涝,雨后及时排水;采用喷灌、滴灌或膜下暗灌的灌溉方法,及时通风,降低湿度;轮作换茬,选5~6年未种瓜类的田块种植,减少田间菌源;铺盖地膜,减少土壤中病源菌对植株侵染的机会。
(2)种子处理。种子可用40%甲醛100倍液浸30分钟,洗净后催芽播种。或用种子重量0.3%~0.4%的25%甲霜灵拌种。
(3)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可喷洒病部或灌根,常用的药剂有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250倍液,或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7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7~10天喷1次,视病情连续喷洒或灌根3~6次。
(七)霜霉病
1.症状识别 霜霉病主要为害叶片。在叶片上开始为水渍状黄色斑点,后扩大为受叶脉限制的不规则多角形黄褐斑;在潮湿条件下,叶背面病斑上有灰黑色霉层;一般底部叶片先发病,由下至上蔓延,严重时病斑连成片,整叶干枯。
2.发病条件 该病病源为古巴假霜霉菌。病菌可以周年在温室的瓜类作物上或病株残体上越冬。病菌主要靠气流传播。田间高温、高湿、叶缘吐水和叶面结露利于发病。叶片上的水滴或水膜是霜霉病发生的决定性因子,如果室内通风不良,湿度过高,结露多,利于病菌的萌发、侵入及孢子囊的形成,霜霉病发生就严重。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农业措施。轮作;选择地势高、土质肥沃、沙壤地块栽种;在生长前期适当控水,结瓜后严禁大水漫灌,注意排除田间积水;及时整枝,保持田间通风良好等。
(3)合理施肥。要求施足基肥,追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性。
(4)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应及时喷洒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250倍液,或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7~10天喷1次,视病情,连续喷洒3~6次。还可熏烟,在大棚内开始发现霜霉病中心病株时,可采用45%百菌清烟剂,每亩棚室用药200~250克,傍晚闭棚室后熏烟。把药分成4~5份,按4~5个点均匀分布在棚室内,点燃,着烟后封闭棚室,次日早晨通风,隔7天熏1次,视病情连续熏3~6次。
(八)西瓜蔓枯病
1.症状识别 蔓、叶、果实均可发病。叶部受害,也称褐斑病。初期为褐色圆形病斑,中心淡褐色,病斑边缘与健康组织分界明显;后期病斑扩大,呈近圆形或互相愈合成不规则形,病斑中心淡褐色,边缘深褐色,有同心轮纹,并有明显的小黑点。叶柄及瓜蔓上发病,初为水渍状小斑,后变褐色梭形斑,斑上长黑色小点,为病菌分生孢子器。果实受害时初生水浸状斑,以后中央部分为褐色枯死斑,并呈星状开裂。
2.发病条件 病源为甜瓜球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世代为西瓜壳二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该病源菌在土壤、病残体上越冬,种子表面亦可带菌,病菌经风吹、雨溅传播,主要通过伤口、气孔侵入寄主体内。发病最适温度为20℃~30℃。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缺肥、长势弱有利于发病。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
(2)种子消毒。用种子重量0.3%~0.4%的50%多菌灵粉剂拌种。
(3)农业措施。加强水肥管理,重施基肥,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采用高畦地膜栽培,可减少土壤中病源菌对植株侵染的机会。及时整枝、打杈,防止疯长,促进通风透光;田间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烧毁处理。
(4)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多·霉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10%恶醚唑水分散颗粒剂3000~6000倍液,间隔7天1次,共喷药2~3次。也可结合病部涂抹药液防治。
(九)病毒病
1.症状识别 西瓜病毒病有花叶和蕨叶两种类型。蕨叶类型较花叶类型发生普遍。花叶型表现初期叶片上出现黄绿相间的花纹,以后叶片皱缩不平,节间缩短,不伸头。蕨叶类表现为上部心叶变窄细长,扭曲变形。
甜瓜病毒病症状主要有3种类型:①花叶型。心叶明脉,后发展为花叶或深绿色病斑、畸形,干旱时病叶缩小,瓜蔓失去结果能力。②黄化型。叶片初生褪绿黄斑,后转为斑驳花叶,叶变黄、变厚,叶脉突出,叶缘呈锯齿形,株形矮缩,节间短。③坏死型。叶片上产生系统的不规则的坏死褪绿斑点和条斑,严重时植株矮化。
2.发病条件 西瓜、甜瓜病毒病的病源种类较多,主要有甜瓜花叶病毒(MMV)、西瓜花叶病毒(WMV)和烟草环斑病毒(TRSV)等,主要通过蚜虫传播,也可通过种子、农事操作传播。该病发生主要与气候条件、蚜虫发生量有关。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和耐病品种。
(2)种子消毒。播种前,用55℃温水浸种30分钟后,用凉水冷却;或用10%磷酸三钠浸种20分钟,使种子表面所带病毒失去活力,用清水洗净;或种子经70℃恒温干热处理72小时后,再浸种催芽播种。
(3)治蚜防病。用银灰膜、铝箔膜等避蚜;或用药剂尽可能把传毒昆虫消灭于西瓜地之外。生长期间尽量避免蚜虫为害,发现蚜虫及时用药防治,就可收到较好的防病效果。
(4)栽培管理。与非瓜类作物轮作,避免重茬。发病初期适当增施氮肥并灌水,提高土壤及空气湿度,促进生长,抑制病毒为害。
(5)化学防治。发病初期用20%盐酸吗啉胍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0.5%菇类蛋白多糖300倍液,或5%宁南霉素乳油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7~10天1次,视病情连续防治2~3次。
(十)细菌性角斑病
1.症状识别 该病害主要发生在叶、叶柄、茎蔓、卷须及果实上。子叶得病生出圆形或不规则的黄褐色病斑;叶片上病斑初呈水渍状,后扩大并呈黄褐色、多角形病斑,有时叶背面病部溢出白色菌脓,后期病斑干枯,易开裂;茎蔓和果实上病斑呈水渍状,表面溢出大量黏液,以后果实病斑处开裂,形成溃烂,从外向里扩展,可延及到种子。
2.发病条件 该病害是由细菌中假单胞杆菌侵染所致。病菌在种子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病菌借风雨、昆虫和农事操作接触传播,从寄主的气孔、水孔和伤口侵入。温暖高湿(气温2l℃~28℃,相对湿度85%以上)有利于发病;低洼地及连作地块发病重。
3.防治方法
(1)选用耐病品种。
(2)与非葫芦科作物2年以上轮作。
(3)及时清除病残体并进行深翻;适时整枝,加强通风。
(4)种子处理。用60℃温水浸种15分钟,或100万单位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小时,而后催芽播种;或播种前用40%甲醛150倍液浸种1.5小时,清水洗净后催芽播种。
(5)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30%琥胶肥酸铜悬浮乳液500~600倍液,或70%甲霜铝铜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等喷雾防治。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