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动物检疫的病理学基础
动物检疫的法定对象是各类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各种致病性细菌、病毒以及寄生虫是引起动物患病的生物性因子。此外动物还会受到物理、化学等致病性因子的作用。动物生前在受到各种致病因子和机体反应性机能的相互作用下,机体的有关细胞、组织和器官会发生形态结构、物质代谢以及生理功能方面的改变。当致病性因子较轻微或作用时间很短,则这些变化也较轻,而且往往是可复性的。与此同时,动物机体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也获得了对不断改变着的外界环境条件的积极适应能力。当机体的某些组织器官遭到各种致病性因子的损害而发生形态改变或机能障碍时,机体可通过其它相关部位的组织或器官的代谢改变或功能加强来进行适应、补偿,以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抵抗致病因子对机体的损伤作用。但机体的这种适应和代偿能力是有限的,当致病因子的种类、性质、强度和持续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细胞、组织就会失去适应和代偿的能力而受损乃至于死亡,并且最终通过组织器官的外部变化(如弹性、硬度、色泽等的改变以及充血、出血、肿大、萎缩、坏死等病理变化的出现)得以展现,这是进行动物检疫的病理学依据。动物检疫就是根据动物在各种刺激性因子作用下所表现出的各种改变(包括宰前临床症状、宰后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和适应性改变)为主要依据来诊断动物疫病,判断肉品卫生质量的。
本章主要对组织器官的适应性反应、损伤及其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等进行简要的论述。由于淋巴结的病理变化在动物检疫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在本章一并论述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