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推进农村“三化”建设“新型”农村

推进农村“三化”建设“新型”农村

时间:2023-11-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三农”问题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大制约因素。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在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用工业的理念、机制和办法破解“三农”难题,走出一条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现代化的“新型”农村发展道路。“中心村”是往往是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萌芽,新农村建设应从“中心村”开始。“中心村”建设具有变“分散”为“集中”的吸纳作用。

推进农村“三化”建设“新型”农村

自治区农牧厅 郭德宝

当前,“三农”问题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大制约因素。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在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用工业的理念、机制和办法破解“三农”难题,走出一条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现代化的“新型”农村发展道路。

1.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面临的任务比城市要艰巨得多,当前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劳动力就业难。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鼓励多渠道、多形式投资兴办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完善小城镇的功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也要求,“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自治区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将促进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农村转移和拓展,从而带动农村城镇化建设。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大机遇,也是一篇大文章,农牧部门要大有作为。

1.1 大力推进乡镇企业优化升级,以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

按照城市化理论的标准模型,工业化率为65.8%,城镇化率为37.9%,二者才能协调发展。目前,我区的城镇化水平为40%,工业化率却远远没有达到65%,为此自治区党委政府做出了加快工业化发展的决定。加快农村工业化,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推进小城镇建设、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和实现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思路。当前,乡镇企业的内涵虽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乡镇企业与“三农”问题仍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在发展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也是“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战略的现实途径,应加快推进乡镇企业优化升级。“以工兴镇”。大力扶持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外向度明显、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乡村工业企业,深化产权改革,调整生产布局,提升管理层次,加快集团化、园区化发展,以产业聚集引领人口聚集,带动一批工矿型小城镇(铝城、煤城、硅铁城、纸业城等)的崛起。“以业兴镇”。抓住一种资源、发展一个产品、覆盖一个村落,形成一个优势,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培植各种各样、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带动一批乡镇“工业村”(乳品工业村、羊绒工业村、清真食品村、枸杞工业村)的兴起。“以市兴镇”。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要通过市场机制引进各类投资者,在城乡结合部或大中城市郊区建设多元化的批发市场,建立“环城商贸经济带”,安置失地农民就业,发展特色街区或商贸型“卫星镇”(服装一条街、电气一条街和建材城、汽车城、小商品城等)。“引农造镇”。鼓励有实力的乡镇企业,投资兴办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兴建“农民城”、“农民街”和“农民社区”,膨胀小城镇规模,完善小城镇的功能。

1.2 引导农民“走耕”,不断提高小城镇的“人气”指数

“走耕”就是“居住在城镇,耕作在乡野”的一种生产生活方式。家住小城镇或县城,骑着摩托车或开着农用车下地种田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是普遍现象。农民“走耕”是现代农村发展的潮流,农民“走耕”可以让妻儿“洗脚进城”,在城镇修屋建楼,有利于“引农造城”,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利用剩余劳动时间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增加收入,扩大消费,拉动内需;农民“走耕”,孩子可以享受到城镇的优质教育资源,下一代有望不当农民,可以从根本上逐渐减少农民;“走耕”农民大量承包家乡的土地,促进了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实现了农业的集约经营,可避免耕地抛荒现象;走耕农民家安城镇,不仅可以减少宅基地对耕地的侵占,而且还可以退宅还田,增加耕地数量。只要我们要通过实行土地有序合理流转、发展集约农业和效益农业,实施包括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保障制度在内的一整套改革措施,就会使农民“走耕”蔚然成风,提升小城镇“人气”指数,促进小城镇繁荣。

1.3 建设现代化“中心村”,打造农村城镇化的“平台”

“中心村”是介于小城镇和农民居住点之间、以行政村为单位的居住区。“中心村”是往往是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萌芽,新农村建设应从“中心村”开始。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心村”率先实现小康,引导农民科学规划、适度集中、提高档次、优化居住环境、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转变是各级政府在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中心村”建设具有变“分散”为“集中”的吸纳作用。小城镇虽可容纳一部分农户进城进镇,但毕竟容量有限。面广量大、以土地为生、不愿抛弃土地的农户离不开农村,吸引农户向"中心村"转移,既满足了他们对土地的要求,又有利于“就地造镇”;既有利于优化村庄布局和农田布局,又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节约耕地。按照别墅式样建设、内部设施配套齐全、小区内“三通一平”的标准,每户造价大约在5~10万元之间,这不仅对提高农户的居住水平、生活质量和环境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还对农民增收致富形成强大的内驱力,使已花钱进入“中心村”的农户要考虑如何再挣钱;资金不足的要设法通过发展第二、第三产业,聚集资金早日进入“中心村”,从而缩短农民“挣钱——花钱——再挣钱”的周期。“中心村”建设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是农民住房由“平房”向“洋房”的跨越,自然村庄由“分散”向“集中”的跨越,劳动力转移由“缓慢”到“加速”的跨越,应从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并以积极的态度摆到议事日程,不断打造农村城镇化的平台。

2.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

近几年来,我们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实施农业科技产业工程,加快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使农业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随着农业的日益国际化和市场化,农业的发展越来越体现在产业化经营上,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又体现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比较优势的发挥。

2.1 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区是传统农业经济区,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丰富多样,特别是一些传统、“道地”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但是只有合理规划农业区域,在优势产区发展主导产品,才能够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释放和形成新的生产力;才能够相对集中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地密集科学技术,提高生产的技术水准和管理水平,实行规模化、规范化、机械化、标准化的生产,形成充足、稳定、优质、高效、均衡供应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

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科技、市场、信息、中介和产业化等多种因素集成的产物,有其内在的形成机制。要从资源禀赋、市场需求、政策引导、科技进步、交通区位、生态环境等六个方面,探索和把握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机制及建设规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培育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优势产品和优势产区,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分工。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行跨区域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把《规划》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把我区农业产业化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2 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振兴工程”,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

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振兴工程”,大力发展农产品的加工业,是推进农村工业化的突破口。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牢固树立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观念,改变“就农业抓的农业”的传统思维模式,用工业的思路、理念、机制和办法谋划农业,把振兴龙头企业同推进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紧密结合起来,重点扶持一批大规模、高科技、外向型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使其成长为能够出口或有效抵御进口和外埠产品冲击优势企业。

振兴龙头企业,主要是扶持一批从事主导产品和区域优势产品加工业的成长性好的骨干企业,支持其建设原料基地、延长产业链、与农民建立合理规范契约化的利益联结机制、进行技术改造和新生产品开发、重组整合一批农产品加工的中小企业,使其逐步发展成为农业上市公司。品牌是龙企的灵魂,品牌就是市场,就是生产力和竞争力。要借鉴“伊利”、“蒙牛”和“草原兴发”崛起的成功经验,树立“兴产业先举龙头,举龙头先树品牌”的观念,支持龙头企业打造标识性、战略性“品牌”,通过品牌策划和品牌经营,预设出一个良好的“卖方市场”,制造出一个“虚拟经济”。要按照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龙头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推行企业诚信经营和全面质量管理,不断增强“品牌”的内涵,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依靠“品牌”张力带动产业发展。

2.3 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为产业化经营注入永续动力

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大力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促进产业化经营由初级阶段向“自组织”阶段转变。要把龙头企业纳入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框架下,发展“协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实行协会主导下的企业、基地、农户三者合理分工、有序运营的新的经营体制。今后,要把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或合作经济组织同转变政府职能密结合起来,积极组建禽业商会、清真牛羊肉商会、马铃薯协会等,充分发挥农产品行业协会在协调生产、收购、加工、运销等环节和质量控制、价格平抑、订单调配、市场开发、营销策划、品牌推广、信息发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真正把龙头企业融入到农业发展之中,把农民吸引到龙头企业周围。要通过参加各种农产品交易会、召开农产品推介会和举办枸杞节、滩羊节、贺兰山葡萄酒节,发展“道地”农产品链锁经营等方式,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吸引一批国内外工商企业和农业科研院所,参与农业产业化开发和农业科技攻关,为产业化经营注入永续动力。

3.积极培养和造就现代化的农民

农村“三化”,关键在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培养观念新、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现代农民。培养和造就现代化的农民,就是要使农民树立现代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具备一定的市场经营能力和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职业技能。

3.1 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造就具有现代理念和掌握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

宁夏有60%的人居住在农村,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了75%左右,文盲半文盲占到了30%左右;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4.7%,2005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2%,60多万乡镇企业职工中具有中专学历的只占到4%。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农民全面发展基础之上的,没有农民及其生活于其中的农村的全面发展,小康社会的发展是不全面、不完整的,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制约因素。以培养“新型农民”为宗旨的“百万农民培训工程”自2003年实施以来,对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认知和应用能力,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带新技术、新品种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受到了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十一五”期间,应把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抓下去,特别是要通过百万农民培训工程的实施,建成一批“学习型”乡村,培养一批“学习型”农民。

所谓“学习型”农村,就是指通过营造农村的学习气氛,培养农民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农民的创造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能动的、可持续的和以人为本、结构扁平化的新型农村;农民善于不断学习,农业部门经常进行培训是学习型农村的本质特征。建设学习型农村、培养学习型农民,一要通过各种方式和形式,教育农民树立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观念,增强市场、法律、科技、质量、效益等现代农业意识,不断克服“小富即安、小成即满、小打小闹、提篮小卖”的小农经济思想。二要以推行“绿色证书”为纽带,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和“农业远程培训”等农业素质工程,加强对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不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科学经营的能力。三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不断改革培训方式、拓宽培训领域、丰富培训内容,特别是要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实施“订单”培训,培养造就一支新型的农村劳动者大军。

3.2 做好分流农民的工作,加快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的转变

城市化包括物质形态的城市化、经济形态的城市化和社会形态的城市化。发达国家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农村生活市民化,决定了其城市化进程主要体现在经济形态上的城市规模扩张和物质形态上的城市功能增强。而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决定了城市化进程既有城市经济总量的扩张和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更有以村落社会组织向社区社会组织的形态变革。城市化的大生产和城市功能的公众化,要求居民要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良好的公共意识;但目前农民与市民在思想意识、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农民变成居民后,人的素质的转换明显滞后,特别是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精神追求和学习风气同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相去甚远。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代表区域经济实力的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而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城市人群综合素质的竞争。因此,把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兴居民”由传统农民转变为现代化、高素质的市民,不仅是关系到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成效的重大问题,而且也是促进人与城市、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协调发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后发优势的迫切需要。

在我区城镇化进程中,一些中小城镇边缘村落整建制地社区化,农民变成了居民,实现了第一次分流;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们还要通过实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城镇户籍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使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民“洗脚进城”,加快农民的第二次分流。在做好分流农民的同时,更要重视“新兴居民”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的转变。一要在城镇化进程中加强新兴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做到城镇基础设施同社区文化建设同步规划;二要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加快工业化步伐,以工业文明改造和提升农业文明;三要强化宣传、教育、示范等引导作用,促进城乡融合。

3.3 大力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农民的现代化还体现在农民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是难以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要求的,也不能成为参与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竞争的主体。只有通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农民组织起来,按照市场和加工的需求,生产优质、专用、无公害的产品,才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目前,宁夏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400多个,它们在加快“中宁枸杞”、“盐池滩羊肉”、“夏进”乳品、“雄鹰”皮草、“灵汉”渔、“宁夏红”枸杞酒和“西夏”、“御马”葡萄酒等特色农产品“西进东出”中发挥了主体作用。实践证明,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越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就越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就越强。今后,要把发展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摆到重要位置,帮助一些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开拓市场和实行企业化运营;支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注册商标,打造品牌,发展标识性、垄断性品牌经营,进军国内外市场;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建立长期稳定、合理规范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体化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对农村各类经营大户和农民经纪人的教育和培训,引导他们走联合合作之路,带头创办专业技术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使更多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纳入有序化、集约化的轨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