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禁牧封育与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禁牧封育与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时间:2024-11-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对草原实行全面禁牧封育的通告》指出,禁牧封育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草原,恢复草原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草原资源的永久利用和草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使宁夏自治区人民政府做出全区禁牧封育决定的根本原因是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然而,由于长期超载放牧和开垦破坏,导致宁夏天然草原97%存在不同程度退化,其中重度和中度退化占草原总面的77.6%。

禁牧封育与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宁夏区草原工作站 李克昌 武 新 王进华 于 钊

禁牧是管理天然草原的措施之一,其目的是为草原的可持续利用探索新途径、创造新条件。《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对草原实行全面禁牧封育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指出,禁牧封育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草原,恢复草原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草原资源的永久利用和草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告》对解除禁牧封育基本条件做了两方面的规定,一是在禁牧封育期间要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休牧、轮牧制度”;二是各县(市、区)根据本地草原植被恢复情况,提出具体规划及实施方案,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后实施。

禁牧后人们关注的是在什么条件下解除禁牧。从生态上讲,解除禁牧封育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草原植被要恢复到正常,即群落结构接近或基本接近原生状态;二是群落中主要植物的生活力要恢复正常,就是基本能按时完成其生育期;三是整个群落特别是主要植物的生产能力要恢复正常。宁夏禁牧封育两年的实践说明,禁牧封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解除禁牧封育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都需要都好充分的准备。

1.为什么要实行全面禁牧封育

《通告》中指出:“为了保护草原,恢复草原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草原资源的永久利用和草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在全区范围内实行草原禁牧封育”。促使宁夏自治区人民政府做出全区禁牧封育决定的根本原因是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具体讲,理由主要有四个方面。

1.1 天然草原植被全面退化

宁夏全区的天然草原面积244.33万h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7%,占全区陆地植被系统的79%,属于宁夏的半壁河山和重要的绿色屏障。然而,由于长期超载放牧和开垦破坏,导致宁夏天然草原97%存在不同程度退化,其中重度和中度退化占草原总面的77.6%。按类分草甸草原、草原化荒漠和低地草甸类100%退化,干草原99.4%的退化,荒漠草原退化面积占99.3%,山地草甸退化面积占97.4%,干荒漠退化面积占93.3%。草原退化的结果是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质量变劣,如典型草原退化为百里香(Thymus serpyllum)+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长芒草(Stipa bungean)型与未退化的长芒草+大针茅(Stipa grandis)型相比,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了67%,适口性良好的禾本科牧草减少了99.2%,豆科牧草减少了88.3%,适口性差的牧草增加了75.3倍,毒害草大量增加。

1.2 草原面积度大幅度减少

据调查统计,宁夏天然草原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301.03万hm2减少至90年代末的242.93万hm2,减少了57.10万hm2(即19%)。天然草原面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比例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58.2%下降到46.9%,下降11.3个百分点(参见表1)。2000年全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结果,天然草原面积为244.33万hm2,占国土总面积的47.17%。天然草原植被减少的主要途径是政府有计划的土地综合开发,乱占用和乱开垦的结果。

表1 宁夏不同经济生产区域天然草原减少情况

img75

1.3 超载过牧严重,羊只的生产性能下降

20世纪80年代初期宁夏草原资源调查数据显示:全区天然草原平年理论载畜量288.47万个羊单位,到2002年,在天然草原面积减少19%的情况下,全区仅羊只的存栏量达到了476.03万只,饲养量达到了764.07万只,分别是理论载畜量的1.65倍和2.65倍。由于超载放牧,放牧羊只长期营养供给不足,造成一些经济性状出现明显变化,生存力和生产性能都不同程度下降。20世纪90年代与70年代比,春季成年滩羊的胴体重下降了2.5kg,胸围小了2~3cm;70年代当年羔羊体重可以达到成年羊的65~70%,而90年代需要2年;母羊的发情期70年代一般在6月份,90年代多数推迟到8~9月份发情,母羊双羔率由3%下降为0。1.4环境恶化,沙尘暴频繁发生,损失严重

从气象部门的数据看,20世纪50~90年代,宁夏全区沙尘暴的发生次数呈下降趋势,但造成的经济损失逐年增加,特别是进入80和90年代,由于沙尘暴的强度大、范围广、破坏力强,造成的损失急剧上升,80和90年代的损失分别比50、60和70年代经济损失的总和还多24.2倍和33.6倍。受灾人数也成倍增加,死亡人数从无到有,达到了56人(参见表2)。

表2 宁夏沙尘暴灾害损失统计

img76

资料来源:宁夏自治区环境保护局,200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2.怎样才能禁得住、有效益、不反弹

草原禁牧封育后,依赖天然草原生存的380万只羊只下山入圈,实行舍饲圈养,“牧羊人”变成了“饲养员”,占全区土地面积47%的土地进入休养生息,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宁夏自治区为了做到“禁得住,有效益、不反弹,能致富,”把“绿起来”和“富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做了系统全面的准备工作。

2.1 法律和政策为做好禁牧封育工作保驾护航

依据全国人大新颁布实施的《草原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中部干旱带草地生态建设与发展畜牧业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见》,《关于完善草原承包经营责任制的通知》,《关于实行全面禁牧封育的通告》等政策和法规,这些政策和法规从宏观和措施上把生态建设、现代畜牧业发展与完善草原承包经营责任制紧密结合,统筹安排,为禁牧封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法律政策支持,确保了全区禁牧封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2.2 行政措施与法治队伍为实施禁牧封育提供了组织与法律保证

在组织上实行各级党政第一把手负责,自治区党委成立了“禁牧封育督察办公室”,自治区公安厅成立了“草原治安支队”,重点市、县(市、区)成立了草原治安科或草原公安派出所,自治区财政为公安干警安排专门经费,配备专门交通工具,专职查处禁牧封育工作中出现的违法行为,为禁牧封育工作的实施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自治区“禁牧封育督察办公室”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全区的禁牧封育效果进行巡查,目的是,一方面及时发现和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另一方面对禁牧封育工作不力,偷牧严重的县(市、区)和乡镇在全区通报批评,连续3次被通报的乡(镇)长将自动免职,通报3次的县(市、区)政府则取消参与全区先进县(市、区)评选的资格。2年多来,先后有8名乡(镇)长受到免职处分。

2.3 “四大工程”为禁牧封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支撑

从2003年起,围绕草畜产业实施了“四大工程”。一是“百万亩人工种草工程”,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种植6.67万hm2的多年生人工草地;二是“十万贫困户养羊工程”,这一工程与国家“三西”扶贫资金相结合每年筹资3800万元,为无羊贫困户配备羊只,实行滚动发展;三是“畜种改良工程”,针对禁牧封育后羊只主要以舍饲半舍饲为主的实际,自治区财政拿出1340万元,先后引进小尾寒羊种公羊6万只,引进陶赛特和撒福特肉用种公羊1300只,对宁夏除滩羊保种区外的绵羊进行杂交改良,选育多胎、体大、肉用和适应舍饲性能好的新品种。四是“百万农牧民技培训工程”,这一工程实行政府筹资,县、乡(镇)组织,首席专家负责,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编写统一的培训教材,对农牧民进行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技术培训。

通过技术培训,对农民发展畜牧业的观念和生产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一是养羊的方式有大群变小群,养羊户数由少数变多数。如同心县下马关王古窑村,2003年养羊户占总户数的30%,养羊100只以上的大户4个,到2005年,养羊户占总户数70%,养羊多的每户20~30只,10只左右的占总户数的50%,养羊总数减少不多,但两年产三茬羔的比例占了60%。二是放牧变舍饲,粗养变精养,如盐池县75%的养羊户通过培训基本掌握了舍饲养羊技术,提高了繁殖率也加快了周转。全县生产母羊一年两茬羔的达到了46%,个别地方达到了60%;两年三茬羔的达到了80%。全县每只舍饲羊的经济收入比放牧提高了20元。

2.4 实施产业带动和项目促进了对禁牧封育工作

根据宁夏的特点,自治区把肉羊产业确立为农业三大战略性产业之一,把苜蓿产业确立为全区6大优势农产品之一进行统一规划布局。自治区财政、科技、农牧等部门携手,每年筹资2000万元,用于扶植龙头企业进行产品开发,科技攻关、新产品研发和产业示范园区建设。

在产业带动的同时,积极争取中央项目支持,从2003~2005年宁夏先后争取国家退牧还草任务90.7万hm2,总资金投入2.5多亿元,到2005年底草原围栏面积占天然草原总面的37.1%。退牧还草项目与草原承包和禁牧封育相结合,以围促包、以围促禁、以围促育,相互补充有力地的促进了全区禁牧封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3.草原可持续利用的途径在哪里

为探索草原可持续利用的途径和措施,禁牧封育2年多来,我们先后在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区建立了3个面积共1333.33hm2的草原合理利用试验区和0.8万hm2的示范区,开展了以放牧强度、放牧方式和管理模式为主要内容的试验研究。

3.1 放牧强度的试验和结果

放牧强度是指在维护家畜的生产性能和自然资源(土壤、植被、水)相对健康的前提下,单位草地上可容许放牧的羊单位数(载牧量),它所表达的是一个生态生产力指标。在宁夏盐池县城郊四墩子村以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为建群种的荒漠草原上,用滩羊做试验得到的结果是:

滩羊个体增重与放牧强度之间存在强的负相关回归方程为:Ga=18.48-7.01G(r=-0.97觹觹);单位草地面积(1hm2)增重与放牧强度之间呈强的正相关,回归方程为:Gh=0.31+17.60G-6.60G2(r=0.87觹),初步可以确定在本类草地上放牧强度应在0.750只/hm2左右为宜。

当放牧强度超过0.750只/hm2以后,滩羊出现了空怀、产羔率降低和推迟怀孕的现象。空怀率和产羔率与放牧强度之间分别存在着这样的回归关系:Y=-18.10+30.98X(r=0.97觹觹),Y=136.50-65.68X(r=-0.95觹)。综合考虑各研究指标,本类草地放牧强度以不应超过0.750只/ hm2为宜(参见图1)。

img77

图1 不同放牧强度下滩羊个体增重与公顷增重的关系

在以长芒草(Stipa bungean)为建群种的典型草原区试验的结果为:

根据秋季实测,放牧强度为1.2hm2/羊,牧草秋季积存量为1278kg/ hm2,放牧强度为0.87hm2/羊,牧草秋季积存量为989kg/hm2,放牧强度为0.53hm2/羊,牧草秋季积存量为895kg/hm2。不同放牧强度处理与秋季牧草积存量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96,以二者相关关系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556.1+38.3x。不同放牧强度又确定了每hm2的放牧羊只数即1.2hm2/羊、0.87hm2/羊、和0.53hm2/羊分别为0.8333、1.154和1.875。

不同放牧强度与每hm2放牧羊只数之间也存在相关关系,可建立如下回归方程:y=2.642-0.10417x r=-0.976;以放牧强度作为横坐标,每hm2牧草秋季积存量作为左边纵坐标,每hm2放牧羊数作为右边纵坐标,绘出两条回归直线,两条直线相交点垂直于横坐标的点即是牧草秋季积存量最高、每hm2放牧羊只数也最多的最佳放牧强度优选点,也就是适合本类型草场最优的适宜载牧量选择点为0.76hm2/羊(图2)。

img78

图2 放牧强度与每公顷秋季牧草积存量及每公顷羊只数相关关系图

3.2 草原利用方式

放牧方式(制度)是指草原放牧管理中的组织和利用体系。它是把草地的利用与休闲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科学组合。在利用过程中,配合放牧强度和放牧频率的调整,实现牧草生长与家畜营养之间达到数量上的动态平衡。合理的放牧方式可以恢复草地生机,提高草地生产效益,保持草地生态平衡,使草地得以永续利用。国内外大量的试验研究也充分证明了适当的放牧强度和科学的草地利用方式对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更新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本课题重点对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开展了划区轮牧实验研究,通过2~6区的轮牧比较试验,总结出了适宜的轮牧小区数和轮牧周期。

以0.75只/hm2为放牧强度,对草地的放牧方式(制度)进行了比较试验。以自由放牧为对照,进行了2~6区的轮牧试验,结果表明,四区和六区轮牧是荒漠草原的最好利用方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各方面。

(1)草地群落的地上生物量、盖度、密度六区轮牧和四区轮牧均显著高于自由放牧(P<0.05);但六区轮牧和四区轮牧,两区轮牧和自由放牧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2)草地群落中适口性好的牧草密度和盖度轮牧区均优于自由放牧区,呈现出六区轮牧>四区轮牧>两区轮牧>自由放牧的趋势。

(3)草地植物群落生长季的地上存量六区轮牧、四区轮牧和两区轮牧分别比自由放牧区高出21.5%、15.8%和8%。地下生物量(0~30cm)自由放牧区高于轮牧区。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自由放牧区土壤干旱,植物根系在寻找与干旱相抗衡的出路而增加了生长量。

(4)轮牧条件下的土壤表层容重低,土壤含水率和孔隙度高,土壤保水保肥性能较好,而自由放牧区表层土壤坚实,土壤质地比轮牧区粗。

(5)放牧滩羊体重在整个放牧季均呈现逐渐增长趋势。在放牧进行导3个月后表现出六区轮牧>四区轮牧>两区轮牧>自由放牧的趋势。绵羊摄取的营养物质也呈现六区轮牧>四区轮牧>两区轮牧>自由放牧的趋势。

(6)划区轮牧可以改变家畜对放牧地的空间选择行为,使采食范围缩小,采食站重叠,牧草荒弃率减少,草地得到均匀利用。因而轮牧绵羊体重较自由放牧绵羊体重变化波动小,且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7)滩羊的繁殖性能(包括流、死产率,空怀率,产糕率)四个放牧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0.75只/hm2的放牧强度对于本草地是适宜的,并从总体上保证了家畜能良好生长和正常繁殖。

典型草原地区相同放牧强度下三区轮牧与自由放牧羊只体重动态与生产性能比较见图3和图4。

img79

图3 三区轮牧与自由放牧羊只平均体重年内变化

img80

图4 三区轮牧与自由对放牧羊只生产性能的影响

3.3 草原管理方式

就是保障放牧强度与放牧方式(制度)在生产中能顺利实施的组织形式、管理措施和办法。这种方法可以概括为“全面承包,围栏到户,依草定畜,联户轮牧,互相监督。”

(1)全面承包,就是把草原使用权固定给户或联户,作到四址清楚;

(2)围栏到户,对承包到户(联户)的草原全部进行围栏,围栏面积不能大于330hm2(5000亩)。

(3)依草定畜,以放牧强度为依据,适当参照每个户(联户)草原可食牧草产量测定结果,核定户(联户)草原载牧量。对核定的载畜量在自然村内张榜公布,使每个承包户(联户)核定的放牧羊单位数公开透明,便于互相监督。对张榜公布的羊单位没有异议时,由行政村村委会和村民小组组长参加组成的“草畜平衡责任制领导小组”代表村委会与承包户(联户)签定《草畜平衡责任书》。

(4)联户轮牧,依据承包面积大小,2到若干个承包户组成一个联户轮牧组,根据核定的羊单位进行4~6轮牧。实行轮牧的羊只由联户组推选的放牧员统一放牧。每个联户组轮牧的羊只数都要按户登记,在“草畜平衡责任制领导小组”备案。

(5)互相监督,行政村“草畜平衡责任制领导小组”对每个联户轮牧的放牧羊只进行不定期抽查,乡镇政府对每个行政村的组织和轮牧羊只数工作督促和检查,发现不按核定数量多放牧的羊只,按照责任书进行处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