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南山区草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宁夏云雾山草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张 信
固原市农科所 曹秀霞
宁夏云雾山草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姬秀云 古晓林
位于六盘山东西两侧的宁南山区,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以南,主要包括固原市的四县一区,草原面积21.7万hm2。长期以来,在这一地区,由于草原建设存在多方面的问题,致使草原建设举步维艰、长期处于徘徊不前的状况。因此,研究和探讨该地区草原建设存在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该地区草原建设的具体对策,对推动该地区草原建设、畜牧业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宁南山区草原现状
1.1 草原区划及特点
宁南山区在局部自然条件上,自南向北,从高到低,可以划分为六盘山阴湿区,黄土丘陵半干旱区二个类型。其特点是:六盘山阴湿区地势高(海拔2200~2950m),坡度陡(25度以上),植被多以草原和草甸为主(覆盖度>80%),且林地面积较大,是宁夏主要的天然次生林区。其他大部分为黄土丘陵区,约占土地总面积的70%,海拔一般为1800~2200m,有利于牧草的生长。从植被区划上分,该地区大部分界于森林草原区,植被以草原占居优势。
1.2 草原生产力整体水平较低
草原利用不合理,退化严重,劣等牧草及有毒有害草在草地群落中呈上升趋势。草甸草原一般草层高度30~70cm,覆盖度85%左右,鲜草产量450~650kg/亩;干草原一般草层高度为25~65cm,覆盖度30%~65%,鲜草产量250~260kg/亩。改良草地生产力显著提高,改良草种主要有沙打旺、红豆草、紫花苜蓿、草木犀等,一般草层高度为80~105cm,覆盖度50%~90%,鲜草产量550~1600kg/亩,但由于管理措施跟不上去,部分改良草地放牧强度过大,又恢复到改良前的水平。
2.宁南山区草原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由于历史演变,利用不合理,草原面积减少、退化严重
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6000年以前,宁南山区就有人类活动,是中华民族在黄河中上游繁衍生息最早到的地区之一。这里曾经森林茂密,草场辽阔,秦代时期呈现出“水甘丰美,牛马衔尾,羊群塞道”的繁荣景象。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对物质需求量的增加,特别是明朝中叶以后,毁林毁草开荒渐多,屯田规模曾达到8万hm2,种植业迅速扩大。到清代实行了“招民开垦,按亩收租”的政策,更大地推进了垦殖业的快速发展。至民国时期,大面积草原不复存在,使这一地区以牧为主逐渐演变成为以农为主的牧地区。
20世纪50~60年代,为满足急剧增长的人口对粮食和燃料的需要,进一步垦荒,草原面积大幅度减少。70年代,曾一度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在牲畜饲养上强调头数挂帅,违背了畜牧业发展规律,加之群众生活贫困,草地在乱垦和强度放牧的同时,也是群众生活用薪柴的主要来源地。80年代以来,群众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家畜饲养量猛然增长,由于片面追求畜牧业经济效益,致使草地载畜量大大超出了其本身能够承受的限度。目前,草地退化严重,以致地表裸露,养活一个羊单位需10~15亩草地,畜群结构不合理。
2.2 乱挖、滥垦、捕猎现象屡禁不止,病虫鼠害防治措施不力
在这一地区草原上经济价值较高的中药材有甘草、柴胡、秦艽等,由于无节制的乱挖,使草原千疮百孔,给水土流失造成了新的隐患;开荒、捕猎更为严重,成片的草地被开垦,变为农田;由于捕猎,有些动物数量急剧下降甚至被灭绝。应用化学药物,在灭病虫鼠害的同时,给鼠虫类天敌动物也造成了很大伤害,导致草地自然食物链中断。鼠虫害活动频繁发生。
2.3 草地经营权归属不明晰
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进行了草原承包,在这次草原承包中,绝大部分地区只是划清了省、市、县、乡、村、自然村之间的界线,而真正划到户的很少,即便是划到户的草地经营权归属仍不明晰,责、权、利不挂钩,实际上草原仍处于吃“大锅饭”之中。过牧、开荒、捕猎等行为不能得到有效制止,草原如何管理与建设,在群众眼里视为政府行为,这种经营权属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群众管理、建设草原的积极性。
2.4 草原生态系统功能紊乱
草原生态系统是以草地为纽带,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要素所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而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动态平衡,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某种相对稳定的适应关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当草地原来生态稳定的功能已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时,应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人为地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使其成为与草原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相适应的新的平衡状态。系统的结构组合决定着系统功能的优劣,宁南山区草原退化严重,鼠虫害与其天敌比例失调,自然食物链出现断裂的这一现象,破坏了草地生态系统内各要素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致使草地生态系统能量循环失调,功能紊乱。
3.宁南山区草原建设的几点对策
3.1 草原恢复改良要根据退化等级选择最佳建设途径
退化草地是本区草原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草原集中连片,植被覆盖度在30%以上的地段,可采用封育措施恢复草场,据云雾山保护区草地封育试验表明:一般封育2~3年,草地的产草量可提高4~5倍。由原来的10亩养活一个羊单位可提高到4~5亩养活一个羊单位;对退化严重、植被覆盖度在30%以下天然草地,可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人工改良,即在不破坏和少破坏植被的前提下,在草原上种植一些适应性强、饲用价值高的灌草来增加植被种类成分,增加地面覆盖度,提高饲草的产量和质量。本区各地补播改良的实践证明:一般可使草场产量提高30%~100%,甚至更多。具体方法可根据草地情况,选择点播改良和隔坡水平带子田翻耕补播改良等措施。
3.2 合理利用草原
草原的不合理利用是影响草地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牧草虽然是可再生资源,但不可无限利用,也要给它休养生息的机会,只有合理利用才能保证草地生产力的正常发挥。因此,要根据恢复和改良后草原植被的需要,合理利用草原。在封育和改良初期,实行严格禁牧;在封育和改良1~2年后,视植被恢复情况,可轻度放牧或割草;在草场植被成分和牧草生长发育恢复正常以后,以轮牧为基本方式适度放牧,并可建立割草场。逐步实现草场利用的制度化和科学化,使草原持续利用,永不退化。
3.3 进一步完善草原承包责任制,把管、建、用和责、权、利落实到户
根据本地区天然草地面积和分布状况,要采取能人承包或联产承包的办法,使草地经营权承包到户。草原执法部门要依据《草原法》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对承包到户的草地依法管理,技术部门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建设措施。承包人要投资建设、科学管理、合理利用。把管、建、用和责、权、利有机地统一起来。
3.4 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
草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能量转化系统,草地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该系统能量的高效转化。而社会化服务体系则是实现系统高效生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4.1 病虫鼠害防治体系
目前,在这一地区对草原危害性较大的有蝗虫、达乌尔鼠兔、黄鼠和鼢鼠。在乡、村建立病虫鼠害防治机构,培训专业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预测预报。并根据预报情况,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防治结合,把病虫鼠害消灭在始发状态。
3.4.2 技术服务体系
技术部门要鼓励科技人员下乡,通过科技普及兴办农民实用技术学校等形式,在各行政村培养农民技术队伍,通过他们在实践中把科学技术传授给当地群众。
3.4.3 良种服务体系
建立牧草良种改良站或供应站,对当地退化牧草品种进行改良或更替,使草地建设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3.4.4 饲草料转化及市场服务体系
重视饲草料加工业的发展,注意培育饲草料市场,逐步形成种植-饲料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草产业开发结构连条,推动草原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3.5 强化草原执法队伍建设,依法管理草地
强化草原执法队伍建设是保证有关草原法律、法规,能够顺利贯彻实施的前提。加强草原管理是这一地区当前和今后草原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能否管理好草原的关键。
(1)依据《草原法》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制定和完善适合本地区草地管理的法规和政策,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并认真做好落实工作,使各项制度、政策、法规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2)加强法制教育,提高群众的遵法、守法意识。
(3)草原执法机构应加强对开荒、挖药材、捕猎等案件的打击力度。
4.结语
宁南山区天然草原植被退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劣,大力发展草原建设对改善本地区生态环境和畜牧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草原建设上,要以保护草原生态系统为前提,对生产力不高或者退化的草原,要进行休牧或人工改良,多渠道加大对草原建设的投资,营造全民爱护草原,保护草原,建设草原的良好氛围。在草原管理上,首先要提高认识,改变人们原有的那种重粮轻草的传统思想,彻底打破“大锅饭”制度,实行谁管理、谁建设、谁利用、谁受益的管理办法。其次要加强草原管理的法制建设,要从普法和加大执法力度着手,使草地建设走上法制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