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地理位置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位于中国西北部(北纬34°14′~39°23′和东经104°17′~107°39′),地处黄河中上游,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东邻陕西,北接内蒙古,南与甘肃相连。总面积为6.64万平方公里,其中引黄灌区占41%,南部山区占59%。2005年末总人口约为595万人,共有35个民族,其中回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1/3以上,约占全国回族人口的1/6。宁夏东西窄而南北长,东西相隔50公里至200公里,南北相距456公里。地势南高北低,北为宁夏平原,南为丘陵山地。一般海拔为1100米至2000米,最高海拔为3556米。黄河从中部贯穿其间,穿越12个县市,流程399公里。沿黄河两岸的宁夏平原,地势平坦,自秦汉先后开掘了秦渠、汉延渠和唐徕渠等渠道,灌溉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里沟渠纵横,土地肥沃,林带成网,旱涝无虞,农业发达,历来是种植玉米的主要区域。宁夏南部属黄土高原,宜林宜牧,在彭阳、固原北川等地有较大面积玉米发展。宁夏回族自治区下辖银川、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5个地级市;13个县市:青铜峡市、灵武市、永宁县、贺兰县、平罗县、中宁县、盐池县、同心县、泾源县、隆德县、西吉县、海原县、彭阳县。
1.2.2 气候特点
宁夏深居内陆,处于黄土高原,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全年大部分时间受西风环流的支配,北方大陆气团控制的时间很长,同时由于距海比较遥远,大陆性气候表现十分典型,在中国气候区划中,固原南部属中温带半湿润区,固原以北至盐池、同心一带属中温带半干旱区,引黄灌区属中温带干旱区。宁夏基本气候特点是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日照充足、蒸发强烈,冬寒长、春暖快、夏热短、秋凉早,气温年、日较差大,无霜期短而多变,干旱、冰雹、沙尘、霜冻等灾害性天气比较频繁。
由于宁夏的特殊地理环境,大陆性气候典型,太阳辐射强,日照时数多,光能资源丰富,虽降水较少,但引黄灌区得天独厚,灌排通畅,弥补了降水不足对产量的限制,十分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唯有热量条件是制约玉米种植制度和产量的重要因素。如果一年一熟,则种玉米前和麦收后,大量太阳光能和热量白白浪费。因此,通过宁夏广大科技人员的研究,小麦套种玉米的耕作制度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现在宁夏中、北部地区是宁夏主要的玉米种植区域,南部地区是宁夏中、早熟玉米种植区域。
1.2.2.1 气温 宁夏各地年平均气温为5.3℃~9.9℃,呈北高南低分布。兴仁、麻黄山及固原地区在7℃以下,其他地区在7℃以上,中宁、大武口分别为9.5℃和9.9℃,是全自治区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图1)。
图1 宁夏年平均气温分布(℃)
宁夏冬冷夏热,平均气温年较差大,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9.3℃~-6.5℃;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在16.9℃~24.7℃,南北温差约8℃。固原市平均气温在20.0℃以下,为夏凉地区。
1.2.2.2 降水量 宁夏年降水量的地理分布总趋势是南多北少,数值相差较大。各地年降水量在166.9~647.3毫米之间,北部平原在200毫米左右,惠农、陶乐不足170毫米,是宁夏年平均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中部盐池同心一带在300毫米左右;南部固原市大部在400毫米以上,六盘山达647.3毫米,是宁夏年平均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图2)。
宁夏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是冬干春旱、降水集中,夏季是一年中降水次数最多、降水量最大、局部洪涝发生最频繁的季节;春季少雨是宁夏气候的一个基本特征,仅占年降水的12%~21%;秋季降水量略多于春季,各地秋季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16%~23%。冬季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少的季节,大多数地区的降水量不超过全年降水量的3%。
图2 宁夏降水量分布(毫米)
图3 宁夏太阳辐射分布(兆焦耳/每平方米)
1.2.2.3 太阳辐射 宁夏光照资源比较丰富,北部、中部大于南部,平原大于山地。其中宁夏平原普遍达6000兆焦耳/每平方米,南部山区在5300兆焦耳/每平方米以下(图3)。宁夏太阳辐射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最小,春季猛增,夏季最大,秋季速降。
1.2.2.4 日照 宁夏是全国日照资源最丰富地区之一,年日照时数在2254.9~3112.3小时之间,从南向北逐渐增多,石炭井最多,泾源和隆德阴湿山区最少,分别为2270.7小时和2254.9小时(图4)。
一年中,日照时数最多的月份为5月,最少出现在2月。1.2.2.5风宁夏各地年平均风速为2.0~4.0米/秒,高值中心在六盘山,麻黄山次之,贺兰山平均风速也较大(图5)。贺兰山和六盘山年大风日数较多,在100天以上,其他地区在4~46天之间。春季各地大风日数最多,平均风速最大,冬夏次之,秋季大风日数最少,平均风速最小。
宁夏全年风能总储量大约为1943万千瓦,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113万千瓦;风能资源及其储量较好,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图4 宁夏日照时数分布(小时)
根据宁夏各地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宁夏风能可分为风能资源极丰富区、丰富区、较丰富区、一般区、贫乏区(图6)。
图5 宁夏年平均风速分布(米/秒)
图6 宁夏风能资源分区
1.2.2.6 蒸发量宁夏各地年蒸发量在1312.0~2204.0毫米之间,同心、韦州、石炭井最大,超过了2200毫米;西吉、隆德、泾源较小,在1336.4~1432.3毫米之间(图7)。一年中夏季蒸发量最大,冬季蒸发量最小,春秋两季蒸发量介于冬夏两季之间。(以上气候资料均以1971-2000年30年的标准气候值为准。)
1.2.3 玉米区域布局
依据宁夏自然地理、气候特点等,2003年自治区制定了《宁夏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发展规划》,在规划中将玉米优势区域划分为2个。
1.2.3.1 黄灌区优质玉米专用区 该区域包括引黄灌区北至惠农县,南至中卫全部平原地带的乡镇,以及同心县、海原县的扬黄灌区乡镇。适宜于种植中晚熟高产品种,主要采用单种和小麦套种栽培。
1.2.3.2 彭阳粮饲兼用玉米区 该区域位于南部山区的东南部。包括彭阳县大部和原州区的中北部。属于半干旱地区,在南部山区有相对气候优势,适宜于种植中熟高产品种,主要采用地膜覆盖栽培。
图7 宁夏蒸发量分布
(毫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