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天敌的利用

天敌的利用

时间:2023-11-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前胸背板有1近方形大黑毛瘤,被淡色中线分开;中、后胸上各有1对瓜子形大黑毛瘤,两侧各有1较小的侧毛瘤,在中胸的为黑色,后胸的为粉红色。腹部第1节至第8节有毛瘤3对,各侧毛瘤周缘白色,第1腹节黑毛瘤1对,粉红毛瘤2对;第4腹节中线处有1粉红色凹形毛瘤,两侧有黑毛瘤2对,粉红色毛瘤1对,腹端节黑色。腹部第1节中部有黑圆毛瘤3对,第4节上黑毛瘤间有明显的白色晕斑,末节仅有黑毛瘤1对。

天敌的利用

绸纹虎甲

Cicindela elisae Motschulsky

(鞘翅目 虎甲科)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9~11mm,黑褐色,有暗绿色荧光和翠绿色光泽。复眼褐色,大而突出。触角丝状,长达体之中部。前胸背板比头部窄,侧缘平直,有翠绿光泽,“x”状沟,多短皱纹,两侧有白色长毛。鞘翅有绿色荧光,鞘翅缝紫褐色,侧缘和后缘有黄褐色边,并向中央伸出3条黄褐色细横波状纹,中间1条长而曲折,伸达鞘翅缝,翅面密布点刻。

幼虫:体长16mm左右,污白色多细毛。头、前胸盾和足灰褐色。头部大而坚硬,上颚强大锐利,向前上方伸出,前胸盾较坚硬,足腿节粗壮。

生活习性

成虫在白天活动,行动迅速,能走善飞,捕食小型昆虫,有强趋光性。幼虫多潜居于水边土穴中,在土壤地常可见到。幼虫以腹部钩刺将虫体钩在穴道之壁,等待其他小虫(如蚂蚁爬过),幼虫即以上颚俘获拖入穴道深处取食。

黄缘步甲

Chlaenius circumdatus Brulle

(鞘翅目 步甲科)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4~18mm,黑褐色,有紫色和绿色光泽。头部上方较平坦无隆起。复眼大而突出。触角第1节黄褐色,其余各节黑褐色,第3节以后多黄色短绒毛。前胸背板长宽略等,鞘翅侧缘和后缘有黄褐色宽纹,翅面各有7条纵沟,沟内有点刻,胫节大部黄褐色,余为黑褐色。

生活习性

成虫趋光性强,活泼善走,在大麻、小麦等田间捕食小型昆虫。

双斑步甲

Chlaenius posticalis Motschulsky

(鞘翅目 步甲科)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6mm,黑褐色,有翠绿和紫红色光泽。头部有皱纹。触角1~3节褐色,以后各节暗褐色,有绒毛。前胸背板侧缘弧形突出,中部最宽,中央有浅纵沟。鞘翅密生黄褐色短绒毛,后方稍长,有黄色或绿色荧光,每鞘翅上有8条纵沟,近后端各有1黄褐色不正斑。

生活习性

同黄缘步甲。

金星广肩步甲

Calosoma maderae Fabricius

(鞘翅目 步甲科)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5~32mm,黑色,密布细点刻,有古铜色光泽,以前胸背板较明显,触角丝状。鞘翅肩部钝圆,边缘刃状,微向上翻,翅面各3纵列金色点刻30~34个,翅端点刻细小,排列较密。

卵:长4mm,长圆形,乳白色,壳面光滑。

幼虫:体长35mm,略扁,背面黑色有光泽,侧面和腹面污黄色,有黑骨化片。头方形略扁,上颚尖而长,伸在前端。各体节背板黑色硬化,横椭圆形,背中线有浅纵沟。

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土中越冬。4月开始活动,成虫寿命颇长,5月下旬至7月下旬均可交配产卵,散产于5~6cm深的土中,卵期6天,6月中旬至8月上旬幼虫老熟,入土化蛹,7月间大部羽化成虫,活动取食至10月陆续入土越冬,此虫繁殖力强,活动敏捷,在粘虫发生季节,此虫也很快繁殖。成虫遍布田间,大量扑食粘虫幼虫和掘食地下粘虫蛹,对后期粘虫数量起到有力的控制作用。成虫有强趋光性,该虫对多种触杀性农药极为敏感,在喷治害虫过程中,易被大量误杀,应注意保护和利用。此成虫、幼虫均捕食蝶蛾类幼虫和蛹,特别是粘虫、地老虎幼虫。

十三星瓢虫

Hippodamia tredecimpunctata Linnaeus

(鞘翅目 瓢虫科)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7mm,体宽3.5~4.0mm,是一种比较长形而略扁的瓢虫。头部黄色,后缘为1凹角形黑斑,前胸背面橙黄色,中部有1近蛋圆形的大黑斑,两侧中间并有1圆形小黑斑,小盾片黑色。鞘黄色至橙红色,共有黑色斑点13个,但黑点数变异颇大,甚至全无黑斑。

幼虫:体长8~9mm,灰紫色。后半部微带黄色,头部黑色。前胸背板黑色,上生黑色刺毛,前缘中线和后缘灰白色,中、后胸背面中央宽,白色,两侧各有1瓜子形黑毛瘤,后胸侧毛瘤白色,腹部第1至第8节背面,各有3对毛瘤;第1节毛瘤1对,白色瘤2对,第4节的3对毛瘤白色,其余各节毛瘤均为黑色。各足腿节和胫节端部黑色,其余为黄色。

生活习性

以成虫在墙缝,树皮缝隐蔽越冬,5~8月间在小麦、亚麻、玉米、树木等田中极为普遍。是蚜虫类的重要天敌(吃麦蚜、棉蚜、亚麻蚜、蚜、豆长管蚜、槐蚜等多种蚜虫)。

七星瓢虫

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

(鞘翅目 瓢虫科)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2~7.0mm,宽4~5.6mm,近圆形。前胸背板黑色,前侧角上各有1近四边形的淡黄色大斑。小盾片三角形,黑色,翅鞘红色或橙黄色,密布微细点刻,上有7个黑斑。

卵:枣核形,橘黄色。直立排列成块,每块卵粒70~80粒。

幼虫:共4令,1令为黑色,2~4令灰色微紫。头部黑色,有稀疏淡色长毛。颜面黄白色,前胸背板黄色。腹部腹面淡黄色,生有较小刺瘤6行。各足黑褐色,唯腿节腹面较淡。

蛹:幼虫老熟时,以腹端粘着于叶背,树缝或土块下蜕皮化蛹,蛹为黄褐色,背面有黑色,腹端粘蜕皮壳。

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4~5代,以成虫在各种作物基部、土块下、树皮缝、墙缝等向阳隐蔽处越冬。3月间出蛰活动,至6月底之前,大量繁殖,7月间气温升高,不适活动,虫口显著减少,8月又逐渐繁殖增多,10月之后,陆续以成虫隐蔽越冬。成虫和幼虫捕食各种蚜虫为生,每头成虫日食蚜量150头,幼虫130头,是一种很有利用前途的生物。主要以麦蚜、豆蚜、菜蚜、桃蚜、槐蚜等蚜类为食。

二星瓢虫

Adalia bipunctata Linnaeus

(鞘翅目 瓢虫科)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mm,近圆形。体色和斑型约有5种变异,唯头和前胸背面的色斑比较稳定。一般个体的头部黄色,中间有1倒三角形黑斑。前胸背面黄色有“M”形大黑斑。鞘翅上色斑的变异颇大,多数翅上各有1个大黑斑。

卵:橙黄色,长圆形。

幼虫:体长7mm,紫灰色,头、足黑色。前胸背板有1近方形大黑毛瘤,被淡色中线分开;中、后胸上各有1对瓜子形大黑毛瘤,两侧各有1较小的侧毛瘤,在中胸的为黑色,后胸的为粉红色。腹部第1节至第8节有毛瘤3对,各侧毛瘤周缘白色,第1腹节黑毛瘤1对,粉红毛瘤2对;第4腹节中线处有1粉红色凹形毛瘤,两侧有黑毛瘤2对,粉红色毛瘤1对,腹端节黑色。

生活习性

以成虫在树皮缝、墙缝等隐蔽处越冬。翌年早春出来活动,以7~8月活动最盛,广泛活动于麦田、亚麻及林木果树的蚜虫群中,成虫和幼虫捕蚜虫为食。

黑缘红瓢虫

Chilocorus rubidus Hope

(鞘翅目 瓢虫科)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7mm,宽5mm,半球形,黑红色。头、前胸背板及小盾片黑色。鞘翅黑红色,边缘黑色。

卵:长圆形,橘黄色。

幼虫:体长10mm,粉红色,体背生有6行黑色枝刺。头及足黑色。

蛹:黄褐色。

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3代,以成虫在树皮缝隙间越冬。4月中旬成虫开始活动交配产卵,3月中旬出蛰活动,幼虫4月下旬老熟化蛹,5月中旬成虫大量羽化、继续捕食杏、李、桃树上的球蚧,7月气温升高,成虫进入滞育阶段,静伏树叶及枝干下不吃不动,8月间开始活动取食和繁殖,约在10月间均化为成虫越冬。一般1头黑缘红瓢虫一年内至少可捕食2000多头蚧壳虫。

此种瓢虫的成虫和幼虫,专以球蚧为食,在自然条件下,常能起到显著控制球蚧的为害作用。

小十三星瓢虫

Adonia variegata Goeze

(鞘翅目 瓢虫科)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5mm,卵圆形,小型、黄色、有黑点。头黄色,后缘有凹形黑斑。前胸背板黄色,上有1大黑斑,此斑前方多分4裂。鞘翅黄色或红色,或边缘黄色,标准个体上有13个黑色,此黑点在不同的个体上有消失或愈合的变异。各足腿节黑色,其余为赤褐色。腹部腹面黑。

幼虫:体长6~7mm,灰蓝色,头黄黑色,各足黑色。体背中线灰白色。腹部第1节中部有黑圆毛瘤3对,第4节上黑毛瘤间有明显的白色晕斑,末节仅有黑毛瘤1对。

生活习性

以成虫在墙缝,树皮缝等隐蔽处越冬。5~9月间在甜菜、枸杞、向日葵、刺槐等作物和林木上普遍发生,以7~8月虫口最多。

多星瓢虫

Synharmonia conglobata(Linnaeus)

(鞘翅目 瓢虫科)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5mm,黄褐色或紫红色,椭圆形。头顶后缘有2星斑,前胸背板有黑点7个,前排2个,略呈三角形,后排5个较小。每鞘翅有黑斑8个,后部外侧1对有时相连,小盾板及鞘翅缝黑色。在不同型个体上的黑点,有时呈褐色。各足褐色,体的腹面黑色。

幼虫:长8mm,黑紫色,头足黑褐色。前胸背板黑褐色,近半圆形,中线细而色淡,中、后胸背面各有1对瓜子形黑色毛瘤,中线为1橙色桃形晕斑,侧毛瘤橙黄色,或淡黄色。腹部第1至8节背面各有毛瘤3对;第1节的中间1对为黑色,侧面2对橙黄色或黄白色;第4节的毛瘤全是淡橙色,中线有1宽而近圆形的淡黄色晕斑,腹端节背面黑色。

生活习性

以成虫在树皮缝及墙缝等隐蔽处越冬。3月下旬出来活动,在果树、林木、枸杞、大麻等蚜虫群中颇普遍。以蚜虫为食。

黄斑胡蜂

Vespula mongolica(Andre)

(膜翅目 胡蜂科)

形态特征

体长1.8mm,黄色,有黑斑和细毛,头顶黑色,额区触角基部上方有1略呈“W”形的黄斑。胸部椭圆形黑色,沿着胸后缘或马蹄铁形黄斑,翅基黄色,小盾板和后小板各有2个小黄斑。翅淡黄褐色,前缘深褐色。腹部弹头形,与胸部相接平截,腹背面第1节黑斑自前缘中央向后呈箭头形,两侧各有1个与前缘相接的小黑斑,第2节、第5节前缘有1黑横带,其中央向后呈三角形突出,两侧各有1小黑斑,末节黑横带仅在中央及两侧稍有延伸,腹部腹面各节前缘黑横带较宽,均呈“山”字形。

生活习性

与蜜蜂相似,一年发生1代,以各类成蜂在巢中越冬。春季开始活动,捕食害虫,捕到后将虫体咬烂取其肉浆成球形,用大颚衔携回巢,每巢蜂捕食大量害虫(捕食叶蝉、蝇类,鳞翅目幼虫)。

中华长脚胡蜂

Polistes chinensis antennalis Perez

(膜翅目 胡蜂科)

形态特征

与黄斑胡蜂相似。体长16mm,黑色中有黄色斑纹,体光滑较细长。头部正面额区在触角上方有狭横黄纹,触角黄褐色,长达翅基。胸部有很浅的点刻,前胸上有“K”形黄纹,小盾板和后盾板上各有2个黄点。翅淡褐色,前缘深褐色,翅脉黑褐色至褐色,肩板黄色,呈红褐色。腹部纺锤形,背面各节后缘黄色,第1、2节两侧各有2个黄点。

生活习性

以成虫在室内,墙缝,树洞等处越冬。春出蛰后,取食花蜜及其他含糖液体,也吃虫卵。并啃取木材,在屋檐下,树皮上等处作吊钟形纸巢进行产卵。幼虫孵化后,饲以昆虫肉浆,幼虫老熟后,封口化蛹,成虫羽化爬出取食。以蝇类,鳞翅目幼虫等作为幼蜂的部分食料。但也常取食成熟的水果(桃、梨和枸杞等)。

豹纹马尾姬蜂

Megarhyssa praecellens Tosquinet

(膜翅目 姬蜂科)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0~40mm,赤褐色有黄色斑纹,雌虫腹部侧面有两行圆形的黄斑,象金钱豹身上的斑点,体比较长。头部黄褐色,头顶和后头交界处有深褐色横线。中胸盾板上有“Y”形沟,布满横皱纹,并有2条深褐色至黑褐色的纵带。翅黄色透明,前翅前缘和翅痣褐色,翅脉黑色翅痣后方有褐色晕红,后翅翅脉黑色。足橙黄色,此虫腹部向上拱起,基部细,向后方逐渐变粗,末端缩窄,赤褐色,光泽强。产卵管黑褐色,长约体长的1.5倍。雄虫腹部细长略扁,黄斑不明显。

幼虫:乳白色,柔软肥壮,两端较细。头部淡黄褐色。

蛹:初化时乳白色,羽化前黑褐色显出斑纹。

生活习性

主要寄生柳黄斑树蜂幼虫。成虫在7~9月出现,寻找有柳黄斑树蜂为害的柳、杨树,从树干表面刺入产卵管,将卵产在树蜂蛀食的虫道内的幼虫体上,产卵时,将尾部向上翘起,产卵器弯向树干,与树干垂直,以两个后足基节夹住产卵器,然后腹部用力下压,将产卵管刺入树干,一直到长40mm的产卵管全部刺入树干,产上卵为止。幼虫孵化后,取食树蜂幼虫。

红腹细腰蜂

Ammophila sp

(膜翅目 细腰蜂科)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6~20mm,黑色,仅腹部基半部橙红色,红腰多毛。翅淡茶色透明,可盖住腹部。足黑色,雄虫腹部第2节黑色,第3、4节橘红色。雌虫第1节至第4节的大部分橘红色,后部黑色,腹部柄节和末节有黑毛,其余各节光裸,有光泽。

生活习性

在土中筑穴而居,在5~6月间是冬麦夜蛾,粘虫等幼虫的重要天敌。成虫一般在地面捷走和低飞,为育幼蜂寻食。当雌蜂捕到夜蛾类幼虫时,先用尾端毒刺蜇刺虫子,使之麻醉后,再在其体上产1黄白色长形卵,卵被粘在虫的体上,携回土洞巢内,后将洞口封住,蜂子幼虫孵化后以夜蛾类幼虫为食,在洞穴内发育生长,化蛹,羽化成蜂。成虫捕捉鳞翅目幼虫饲养幼蜂。

蝶蛹金小蜂

Pteromalus puparumLinnaeus

(膜翅目 金小蜂科)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mm,黑蓝色,有金绿色或黄铜色光泽。头胸背面有细网状刻纹。翅无色,翅脉褐色,缘脉与痣脉约等长,后缘脉略长于痣脉。

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数代,以幼虫在杨二尾舟蛾蛹体中越冬,一个被寄生冬蛹中的有幼虫数百头至上千头。春季4月间化蛹羽化,交尾产卵在蛾、蝶老熟幼虫和蛹体内,每头虫体内产卵20~40粒。幼虫孵化取食蛾、蝶蛹体内组织蛹被吃空而死。为使金小蜂充分发挥作用,应在室内饲养杨二尾舟蛾,培殖金小蜂,到8月中下旬释放林里。让它自寻寄主寄生。

食蚜蝇

Syrphus nitens Zefferstedt

(双翅目 食蚜蝇科)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10mm,触角黄褐色,复眼赤褐色。腹部以第2至第3接缝处为最宽,第2节有2个黄色大斑,第3、4节中部有1黄色横带,第4节后缘黄色,第5节中部有黑色横带,第6节为腹端,灰褐色,腹侧前端密生黄色长毛,各节背面生有与底色相应的黄色或黑色微毛。前、中足黄色,后足腿节基部大半黑褐色,胫节黄色,中部色暗,跗节褐色,各足生有黄色微毛。翅痣暗黄色,翅基黄褐色。

幼虫:黄绿色或淡黄色,背浅深色,两侧常泛橙色。

蛹:污褐色,体表褶皱粗糙。

生活习性

成虫食花蜜,幼虫食蚜虫,蛹附在植物体上。

弯纹食蚜蝇

Lasiopticus pyrastris(Linnaeus)

(双翅目 食蚜蝇科)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2~14mm,黑色,头圆复眼暗褐色,眼面有淡色微毛。特别明显是腹部背面有3对黄白色弯纹,第1对弯纹较平,第2、3对较斜;第4、5节后缘黄白色。各足腿节大半部为黑色,其余为褐色,后足胫节中部有1不太明显的暗色环纹。

幼虫:体长15mm,黄褐色或肉红色。

蛹:褐色。长8mm,近圆筒形,有时背面现出了3对深褐色斑纹。

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数代,以成虫在墙缝,树皮下等隐蔽处越冬。翌年早春开始活动,吸食花蜜,4月下旬开始交配产卵,产卵于蚜虫附近,数日后幼虫孵化吸食蚜虫,6~8月为发生盛期。蛹粘附于植物体上,末代成虫于9月中旬陆续羽化,10月间气温降低,成虫寻找越冬场所越冬。

大草蛉

Chrysopa septempunctata Wesmael

(脉翅目 草蛉科)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6mm,翅展36mm。触角褐色,略长于体。颜面有7个黑斑,分布在头正中,触角下侧各1个,颊部各2个,胸部有1个宽的黄色中线,仅达后胸部后缘,前胸背板前侧角各有1个黑色斑纹。翅脉多为绿色,唯翅基部和前缘的横脉为黑色,各阶脉的中段黑色,各足胫节附节黄褐色。

卵:椭圆形,粉绿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2mm,体背深紫褐色,腹面白色,头部正面以额颅缝分割为3个大黑斑。

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3~4代,以前蛹期在茧内越冬,越冬茧多在枯枝叶下隐蔽处。4月间成虫羽化,补充营养8~9天,开始产卵。每雌虫产卵千粒以上,卵期4~6天,幼虫期10~14天,蛹期15天,成虫寿命达1个月以上,一般6、7月间发生在麦蚜、菜蚜和豆蚜寄主上,成虫和幼虫常大量发生,每头幼虫每天捕食蚜虫70~100头,成虫可捕食100头以上。一般捕食蚜虫,叶螨,鳞翅目卵和幼虫等,是多种害虫的重要天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