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苗圃地的建立
我国幅员辽阔,建立适合各地立地条件和经济林特点的规范化的大、中型经济林苗圃,可及时满足对经济林苗木的需求,促进当地经济林产业的发展。
一、苗圃地址的选择
苗圃地址的选择应以当地主要经济树种的苗木繁殖需求为依据,同时应选择交通、土壤、地势、水源等综合条件良好的区域,并注意远离环境污染严重的区域。
地点应选在地理位置中心或附近,并应交通便利,以减少苗木长途运输,提高成活率。
地势应选择背风向阳,地势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区域。低洼盆地不易排水,且易沉集冷空气致使苗木受害,不宜选作苗圃地。
土壤应选土层深厚、肥力高、石砾少、土质结构疏松、透水、透气良好的沙壤土或轻黏壤土,土壤为中性或近于中性,有利于苗木根系生长,提高出苗率。注意育苗中不同经济树种对土壤酸碱度的不同要求,并根据树种特点、种子大小、育苗难易等来进行相应的土壤改良。
灌溉充足的水源、良好的灌溉设施是现代化苗圃的必备条件。尤其是在春、夏两季干旱少雨的北方地区更加重要。水源条件的好坏是决定育苗成败的关键因素,在苗圃地选址时应给予充分重视。
二、圃地的规划设计
苗圃建立的起始阶段,应根据所培育经济林的种类、数量,结合苗圃地的立地条件进行全面规划。专业苗圃应设有母本园、繁殖区、组织培养室等功能区域。
(一)母本园
用于提供良种繁殖材料,如种子、接穗和自根苗繁殖材料等。母本园的材料要纯正。同时应精细管理,防止病虫危害。脱毒材料应用防虫网覆盖,并定期进行病毒检测,保证繁殖材料不被病毒侵染。
(二)繁殖区
根据繁殖苗木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为实生苗培育区、嫁接苗培育区、自根苗培育区、移植区、温室区等。出于轮作换茬的需要,各小区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温室位置应与组织培养室的建造统筹规划,便于组培苗的驯化炼苗。
(三)道路
干路是纵贯苗圃及与外界连接的主要道路,宽度在6~8米,可通过大型车辆。
支路是结合苗圃内各大区设置,宽度在3米左右,可通过中小型车辆机械。
(四)排灌系统
苗圃地建立时应结合道路、小区及地形设置灌溉系统。为了节省用水、减少灌水用工,应尽量采用地下管道或防渗渠道网。大中型苗圃应配套喷灌设施,同时可预防霜冻和高温危害。温室内和扦插繁殖区应设置间歇弥雾设施。在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及降水量较多地区建立苗圃时应设置排水系统。
(五)防护林
在苗圃地的主风方向或者四周建立防护林,具有降低风速、削弱寒流危害、调节温度等效果。
(六)建筑物
包括办公室、组织培养室、工具室、种子贮藏室、肥料农药室、苗木贮藏室、苗木包装室、宿舍、车库等,应选位置适中、交通方便的地点,且尽量不占用生产用地。
三、苗圃档案
各苗圃都应建立苗圃档案,有专职技术人员负责,按要求详细记载,其内容主要有:苗圃地原来的地貌特点,地形平面图;母本树品种定植图及各种材料引进引出记载;各繁殖小区土壤类型、肥力水平及每年土壤管理状况;各地块每年度育苗种类、方式、生长管理状况、出苗数量、经济效益等;苗圃地每天的作业管理日记;气象资料记载;每年各树种、品种苗木的销售数量、去向、售价等。苗高、地径等应实地测量。每年的档案要分类整理装订,妥善保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