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经济林栽植密度与营造方式
栽植密度即是单位面积上栽植苗木的株数。栽植密度关系着群体结构、光能利用、地力利用,直接影响着产量高低,是经济林栽培的重要技术因素之一。适当密植可增加叶面积、充分利用光能;减少空闲地面,合理利用地力。密度加大,可免受阳光直射林内,保持林地湿润,提高土壤肥力。但不是密度越大越好,是有一定幅度的。
一、确定造林密度的依据
由于经济林大都具备园艺生产的特点,因此其栽培密度多以经营密度为准进行定植。造林密度的确定,实质上是调节群体结构,处理好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环境的关系。过分密集,土壤营养面积和受光都不够,个体生长不良,光合效率反而下降,产生负“反馈”作用,达不到增产的目的。
目前,在经济林栽培上,推广矮化密植。矮化具有结果早、树体矮小、管理方便等优点。密植,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矮化是指将树木培养成只有正常树木高度的1/3~1/2,通常高度1.8~2.4米,如核桃原来每亩栽10株,矮化密植后,提高至40株,有的甚至达到50~80株;枣树原来每亩栽20~44株,矮化密植后,提高至85~110株。当前,确定经济林栽植密度的主要依据如下。
(一)因树种、品种而异
根据树种、品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每株所占的合理营养空间来确定栽植密度,一般以树冠的投影面积为准。例如枣的树冠小于核桃,则密度就要大于核桃,分别为1275~1650株/公顷和150~300株/公顷。同一树种不同品种,栽植密度不同;耐阴树种和喜光树种密度不同。
(二)砧木特性
嫁接使用矮化砧,密度宜大,如果使用乔化砧,密度应小。
(三)立地条件类型的差异
立地类型好,密度宜小,因生长快,树形高大;立地类型差,密度宜大,因生长慢,树形矮小。在立地条件差的地方,不论密植稀植,生长都差,必须加强管理。但栽植密度大的可以避免阳光直射林地,对保持林地土壤水分更有利。因此,还是应适当加大密度。
(四)经营条件与技术水平
经营条件好,肥水管理方便的,可适当密些,反之则应稀些;技术水平高的,可适当密些,反之则应稀些;同一品种,实行林农间作的密度宜小;未实行林农间作的单一经济林密度宜大;混交林密度宜小(不含混交树种的密度),纯林密度宜大。
(五)气候条件
在气候条件优越地区经济林生长旺盛,树体高大,应适当稀植;在干旱风大的地区,经济林生长受抑制,限制树体的扩大,宜密植,这样利于及时成林,增强群体抗性。
二、造林方式
造林方式应在确定造林密度的前提下,结合经济利用土地,便于机械管理,以及当地自然条件和树种、品种的生物学特性来决定。
(一)长方形栽植
当前生产上广泛采用的一种造林形式,其特点是行距大于株距,通风透光,便于机械操作管理及采收
栽植株数=栽植面积/(行距×株距)
(二)正方形栽植
株距和行距相等,相邻4株可连成正方形。其优点是通风透光良好,管理方便。但若用于密植,其树冠易于郁闭,通风透光条件较差,且不利于间作。
栽植株数=栽植面积/(栽植距离)2
(三)带状栽植(双行栽植、篱栽)
一般2行为1带,带距一般为行距的2~3倍。带内可采用株行距较小的长方形栽植。由于带内较密,群体抗逆性较强。
栽植株数=栽植面积/[株距×(带距+带内行距)÷带内行数]
(四)等高栽植
适于坡地采用。栽植株数=栽植面积/(株距×行距)计算株数时,应注意加行或减行的影响。
(五)计划密植
指开始栽植密度大,以取得早期产量和经济效益;当后期枝条交叉影响永久树的正常生长和结果时,采用有计划的间伐或间移,以保证永久树后期的稳产。计划密植具有投产快、抗性强、土地利用率高等优点。计划密植的方式和密度,应根据树种、品种、砧木、土壤和地势而定。一般平地常以正常栽植距离的1/2进行栽植,用苗量增加4倍,以后分两批进行疏移或间伐。永久树与间伐树是从属关系,当间伐树与永久树发生矛盾时,应控制间伐树,直至疏移或间伐。
三、经济林栽植
(一)栽植时期
选择适宜的栽植季节,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并有利于苗木的生长发育。苗木成活的生理条件,首要的是使苗木茎叶的水分蒸腾消耗量和根系吸收的水分补充量之间取得平衡。所以,最适合的栽植时期应该是茎叶水分蒸腾量小,而根系再生作用(生根能力)最强的时期。经济林栽植时期,因树种和地区而不同,一般有春栽和秋栽。
1.春季栽植
春季是最好的栽植时期,容易成活,而且生长良好。因为早春栽植恰好与树木发芽前生根最旺盛时期相吻合,同时,这一时期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都对生根有利。但春季造林不能过迟,栽植过晚时,苗木生长开始也晚,在芽萌发以前还没有生根;由于叶片大量展开和天气转暖,植株地上部分蒸腾的水分不能和根系吸收水分达到平衡,苗木就不可避免地会干枯死亡。因此,春季造林要在土地解冻后立即进行,落叶树种必须在发芽前栽植完毕。
2.雨季造林
雨季造林适用于小苗、容器苗,可适当剪叶和截干,以减少蒸腾。雨季造林必须正确掌握时机,在透雨后的阴天进行,不能栽后等雨。
3.秋季造林
秋季长而温暖,冬季又不严寒而土壤湿润地区,可以秋季或冬季栽植。栽植必须及时,以便当年及时生根,翌年发芽前根系可吸收土壤水分。
(二)栽植前的准备
1.定点挖穴
无论平地造林或山地造林,均应按规划要求测量出栽植点,并在测量好的定植点上挖栽植穴,表土和底土分别放置。穴深和宽一般为40×40厘米,表土和有机质混合后进行植树。
2.苗木准备
不论自育或购入苗木,都应于栽前进行品种核对、登记、挂牌。还应对苗木进行质量分级,要求根系完整、健壮、枝粗节短、芽子饱满、皮色光亮、无检疫对象,并达到一定高度。对畸形苗、弱小苗、伤口过多和质量很差的苗木,应及时剔除,另行处理。远地购入的苗木,因失水过多,应立即解包浸根一昼夜,充分吸水后再行栽植或假植。
3.肥料准备
为使定植的苗木及早恢复生长,提早投产,有条件地区于栽植时,施入一定量的有机肥料。应于栽植前准备充足,并运入林地。
(三)栽植方法
经济林栽植方法同其他林种一样,有植苗造林、播种造林、分殖造林三种方法。一般以植苗造林应用最广泛。植苗坑穴的规格要大,坑穴内应施足底肥,添入肥沃的熟土(客土),去除贫瘠的沙土或盐碱土。对播种造林的经济树种,如核桃、杏、沙棘等,应采取有力措施,防止鼠、兽及鸟的危害。
1.植苗造林
植苗造林也叫栽植造林。它是用根系完整的苗木作为造林材料的一种造林方法。其特点是幼树(苗)对造林地不良条件(如干旱和杂草等)抵抗力较强,生长速度较快,林分较稳定。但是,生产过程较为复杂,苗木容易伤根、失水。栽植技术和栽植部位都有较严格的要求,特别是由于水平阶、“88542”水平沟、反坡梯田、鱼鳞坑整地方法,整地的不同部位的水肥状况、通风透光程度都不一样,如苗木栽植位置不当,就会影响苗木成活和幼树生长(上述几种整地方法中,除“88542”水平沟整地应把苗木栽植在内斜坡为好外,其他均以栽植在靠外沿处为佳)。
近些年来,一些地区和单位采用营养器苗造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播种造林
播种造林也叫直播造林。它是把种子直接播种(撒播、条播、穴播)在造林地的一种造林方法。其特点是不需经过育苗,操作容易,工序简便。但是,对造林地的条件要求较高,抚育管理费工,种子用量多。
在交通不便、地广、人稀,群众力所难及的沙荒及荒山上利用飞机播种造林,能收到绿化速度快、效率高、节省劳力、降低造林成本的效果。
3.分殖造林
分殖造林是利用林木无性繁殖的特性,以树木营养器官,如枝条等作为造林材料,直接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能节省育苗时间和费用,造林技术简单,操作容易,成活率较高,幼林初期生长较快,能保持母树的优良特性。但是,受树种和立地条件的限制较大,林分往往衰退较早。
由于分殖造林所用营养器官的部位不同和栽植方法的不一样,可分为插木(插条、压条)造林、埋干造林、分根造林、分蘖造林和地下茎造林。
四、提高植苗造林成活率的措施
植苗造林苗木成活的关键,在于保持体内的水分平衡。苗木从圃地起出后,在分级、包装、运输、造林地假植和栽植取苗等工序中,必须加强保护,以减少水分散失,防止茎、叶、芽折断和脱落,避免运输中发热发霉。运至造林地暂时不栽的苗木,应及时选阴湿地方假植,随栽随取。为了保持苗木的水分平衡,栽植前应对苗木进行适当处理。地上部分的处理措施有截干、去梢、剪除枝叶等;地下部分的处理措施有修根、浸水、蘸泥浆、蘸萘乙酸(NAA)、ABT等生根促进剂。
在造林工作中给苗木根系接种菌根,可增强根系吸收能力,促进苗木生长;抗御不良环境条件,提高造林成活率;产生激素物质,改善树木的生长发育条件。
五、栽植后的管理
(一)幼树防寒
北方大部分地区冬季寒冷,西北风大,幼树越冬易受冻害和抽条,存在不同程度的冻害。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进行幼树防寒。
(二)成活情况检查及补植
春季发芽展叶后,应进行成活情况检查,找出死株原因,及时补栽。
(三)幼树定干
栽植的幼树,于春季发芽前,应按整形定干的要求进行定干。稀植的幼树,定干高度一般为80厘米左右,密植树的定干高度,根据需要确定。
(四)其他
春季于树干周围培成直径70~100厘米的树盘,以利蓄水保墒。还应注意及时防治病虫、施肥、灌水和中耕除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