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实施范围及基本概况
一、实施范围
“三北”四期防护林工程建设,实施范围包括县内21个乡镇。考虑到天然林保护工程已启动实施,其实施的重点为六盘山外围11个乡镇,因此,“三北”四期防护林工程实施的重点是县内中西部,进行水保林、农田防护林和经济林工程建设规划,县内东部六盘山外围为配合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只规划了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
二、自然概况
(一)地理位置
隆德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六盘山西麓,地处东经105°48′~106°15之间,北纬35°21′~35°47′之间,东北、东南、西北分别与本区的固原、泾源和西吉县相连,南部、西部分别与甘肃省的庄浪和静宁县接壤,东西宽41公里,南北长4公里,总面积985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9%。
(二)地形地貌
隆德县属黄河中游西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沟壑区,六盘山屏峙于最东端,构成与固原县、泾源县的分水岭。最高峰为东部的美高山,海拔2 942米,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介于1 800~2 200米之间。由于长期雨水冲刷和切割,导致全境梁峁起伏、沟壑纵横,相对高低悬殊,地形破碎,但就总体地形而言为东北高、西南低,伴随地势走向,大的地貌类型有土石山区、黄土丘陵区和河谷川道区三大地貌类型。
(三)气候特征
隆德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处在中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5.1℃,随着地形的变化,冷热差异较大,具有东凉西暖,南温北干,冬长严寒,夏短酷热、春快多风、秋早凉爽,雨雪稀少,气候干燥,日照较足,蒸发强烈,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而多变等特点。
全县降雨量500毫米左右,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年际变幅大,时空分布不均,60%~70%的降雨集中在7、8、9三个月,有效性差,常有春旱秋涝发生。年蒸发量为1 346~1 540毫米,干燥度为1.25~1.60之间,由东向西递增。≥10℃的积温1 700~2 400℃之间,日照时数2 228.1小时,总辐射量为122.04千卡/平方厘米·年,生理辐射量为61.05千卡/平方厘米·年,无霜期90~120天,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干旱、冰雹、霜冻、干热风及低温冻害等。
(四)土壤类型
境内主要的土壤有黑垆土、缃黄土和灰褐土,土壤类型分布按地貌类型划分为:河谷川道区为黑垆土,黄土丘陵区为缃黄土(侵蚀黑垆土),土石山区为灰褐土(六盘山山地自上而下为山地草甸土、山地棕壤和灰褐土)。
(五)植被类型
隆德县植被类型较多,且地带性表现明显,主要随纬度而变化。东部为森林草原群系,有113科、382属、780余种。这些植物群系在分布上随着海拔升高而变化,海拔在1 900~2 200米之间为森林草原带,海拔介于2 200~2 700米之间为针叶、阔叶林带,海拔在2 700米以上为灌丛草原带。西部为典型的干草原群系,主要植物有柠条、锦鸡儿、狼牙刺、山桃、白草、香茅草和冷蒿等99种、415属、800余种。
(六)水资源
全县境内年产水量5.13亿立方米,地表径流1.41亿立方米,占产水总量的1/3。径流的特点:一是洪水量大,以大雨成洪形式出现的径流约占径流总量的42%;二是径流集中出现在6~9月份,并在瞬息间流失。另外,隆德县境内有位于葫芦河上游的唐家庄河、什字路河、好水河、渝河、甘渭河、庄浪河以及水洛河7条主要河流,流向自东向西,且发源于隆德县。水资源的特点为:水源丰富,利用率低,发展潜力大。
三、社会经济概况
(一)行政区划及人口劳力
全县共辖21个乡镇、247个行政村,827个自然村,耕地面积42 8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3.5%。至2000年底,全县总户数50 312户,总人口2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8万人,占总人口的91.7%,人口密度为219人/平方公里,为宁夏人口密度最大的县之一。全县共有劳力99 593个,其中有近1/3的剩余劳动力,除少部分劳务输出外,大部分被闲置,劳力资源丰富。
(二)工农业生产情况
2000年底,全县国民生产总值3.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 082元,其中林业产值为757万元,仅占2.1%。由于经济基础脆弱,工业不发达,乡镇企业发展缓慢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等原因,农村仍有部分人口还未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还需国家扶贫资金的倾斜照顾。
四、森林资源概况
根据“九五”森林资源清查和2001年进行的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全县林业用地面积为43 290.0公顷(含退耕还林还草规划数),其中,有林地14 939.0公顷,疏林地204.0公顷,灌木林14 139.0公顷,未成林造林地1 072.0公顷,无林地12 768.公顷。至2000年底,全县森林覆盖率为26.6%。
在林业用地面积中,生态公益林面积为32 378.3公顷,占74.8%;商品林面积为2 130.8公顷,占5%。在生态公益林面积中,一级林种防护林面积31 759.8公顷占生态公益林面积的98%;特种用途林面积618.5公顷,占生态公益林面积的2%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经济林三大林种结构基本合理,符合隆德县林业建设实际。
在现有生态公益林的水保林和农田防护林(地埂林)中,尤其在“三北”一、二期工程期间,由于造林任务大,规划欠妥,加之树种单一,造成现有林成林不成材“小老树”居多,林分质量低,需逐步进行人工更新。
在现有生态公益林的水源涵养林基地建设中,由于病虫鼠害防治经费不足鼢鼠危害严重,造成部分地段缺苗现象严重,需进行补植。另外,近年来落叶松叶蜂危害有加重和蔓延趋势,需增加投入,及早进行有效防治。
在现有商品林(经济林)中,一种情况是群众经营的小片果园,以苹果、梨等为主,由于果树品种及气候等因素,造成果品品质差,商品率低,经济效益不甚显著。另一种情况是在水保林和地埂林营造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生态型商品林(主要指山杏、山毛桃),由于受到立地条件、干旱等自然因素的制约,林分生长缓慢,经济效益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