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1 天然麦秸秆的吸水性能和拉伸性能
1.天然麦秸秆的吸水性能
将无茎节和1茎节的天然麦秸秆分别用海水、地下水和自来水浸泡。海水取自塘沽渤海湾,地下水取自天津滨海新区某工地基坑。采用3种水浸泡麦秸秆,主要是对比海水、地下水中的盐分对麦秸秆的吸水率影响如何。浸水时间为1周、2周、3周、4周、6周、8周、12周、16周、20周、24周。
称量每根麦秸秆浸水前、浸水后的质量。在称量浸水后麦秸秆的质量之前,先将麦秸秆内灌入的水甩干净,且不能破坏茎节与两端麦秸秆的连接。然后计算得出麦秸秆的吸水率,试验结果见表8.1、图8.2。
表8.1 天然麦秸秆的吸水率
由表8.1和图8.2可见,麦秸秆分别在海水、地下水、自来水中浸泡后,其吸水率没有明显差异,也就是说,海水和地下水中的盐分对麦秸秆的吸水性没有影响。浸水4周时,吸水率达到最大值,随着浸水时间的延长,麦秸秆的吸水率变化平缓,且略有下降趋势。
从麦秸秆的吸水试验中发现,麦秸秆浸泡在海水和地下水中一段时间以后,表面颜色变暗,而浸泡在自来水中的麦秸秆颜色无明显变化,说明海水和地下水中的物质对麦秸秆产生了影响。麦秸秆在3种水中浸泡12周后,表面开始变黑;直到浸水24周时,部分麦秸秆已经从茎节处断裂,断裂的麦秸秆内部完全变成黑色,说明麦秸秆被水腐蚀。
鉴于麦秸秆加筋土在天津滨海新区的道路工程建设中使用,海水、地下水、自来水对麦秸秆吸水率的影响差异不大,因此,在下面的试验中只考虑地下水浸泡麦秸秆的情况,所提到的浸“水”均指“地下水”。
图8.3为浸泡在海水中天然麦秸秆的吸水率与浸水时间的关系曲线。麦秸秆具有较强的吸水性,浸水1周的吸水率达到了316%,随着浸水时间的延长,吸水率缓慢增加,浸水4周时达到最大值331%,说明麦秸秆浸水4周时基本饱和。
图8.2 天然麦秸秆浸泡在不同水中的吸水率
浸水4周后吸水率逐渐下降,分析其原因为:浸水4周后,地下水开始对麦秸秆发生腐蚀作用,腐蚀后的麦秸秆中某些物质溶解于水,使麦秸秆的质量有所降低,导致浸水后的麦秸秆总质量减小,但计算吸水量时还是以麦秸秆的质量保持不变为基准,误认为吸水量减少,使得吸水率降低。
图8.3 浸泡在海水中天然麦秸秆的吸水率
2.天然麦秸秆的极限拉力和极限延伸率利用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对天然麦秸秆的极限拉力和极限延伸率进行测试,以此研究天然麦秸秆的拉伸性能。将麦秸秆保持垂直,将麦秸秆两端夹紧,拉伸前将应力和初始位移调整为零。
1)极限拉力
测试无茎节和1茎节天然麦秸秆的极限拉力和极限延伸率,试验结果见表8.2、表8.3。
表8.2 无茎节天然麦秸秆的极限拉力与极限延伸率
注:0-Y-1中的“0”表示无茎节,“Y”表示天然状态,“1”表示样品编号。
表8.3 1茎节天然麦秸秆的极限拉力与极限延伸率
注:1-Y-3中的“1”表示1茎节,“Y”表示天然状态,“3”表示样品编号。
由表8.2和表8.3得知,无茎节麦秸秆的极限拉力值在70~125 N区间内分布,平均极限拉力为105 N;1茎节麦秸秆的极限拉力值分布在20~70 N之间,平均极限拉力仅为53 N,较无茎节降低了60%。主要原因是无茎节麦秸秆为均质材料,被拉断时断裂面较多地出现在麦秸秆的中部;而1茎节的麦秸秆大多数在茎节处被拉断。这是因为麦秸秆受拉时,最先在麦秸秆的薄弱环节——茎节处断裂(所谓的应力集中点),此时茎节两端的麦秸秆并没有达到极限拉力,导致1茎节麦秸秆极限拉力和极限延伸率较低。
2)极限延伸率
无茎节麦秸秆的平均极限延伸率为2.30%,而1茎节麦秸秆的平均极限延伸率仅为1.13%,较无茎节降低了51%。
在麦秸秆拉伸过程中,极限延伸率与极限拉力的变化一致。极限延伸率提高,意味着加筋材料与土的协调变形能力增强,能够适应较大的土变形,加筋效果更好。
3.浸水不同时间麦秸秆的极限拉力和极限延伸率
1)极限拉力
分别测试浸水不同时间后无茎节和1茎节天然麦秸秆的极限拉力和极限延伸率,试验结果如表8.4、图8.4所示。
表8.4 浸水后无茎节和1茎节天然麦秸秆的极限拉力与极限延伸率
从表8.4和图8.4可见,随着浸水时间的增加,麦秸秆的极限拉力逐渐减小。浸水4周前,麦秸秆的极限拉力降幅较大,说明此时的麦秸秆正处于吸水阶段。4周后极限拉力降幅相对较小,此时麦秸秆吸水已达到饱和。浸水1周时,无茎节麦秸秆极限拉力为113 N,是1茎节麦秸秆极限拉力的1.88倍;浸水4周时为92 N,是1茎节极限拉力的2.21倍;浸水8周时为80 N,是1茎节极限拉力的2.7倍;浸水12周时为75 N,是1茎节极限拉力的3.2倍。也就是说,浸水时间越长,1茎节麦秸秆与无茎节麦秸秆相比,极限拉力降低幅度较大,这主要是随浸水时间的增加,麦秸秆茎节的联结较容易被腐蚀,使1茎节麦秸秆的抗拉能力明显降低。
图8.4 浸水后无茎节和1茎节天然麦秸秆极限拉力
图8.5 浸水后无茎节和1茎节天然麦秸秆极限延伸率
2)极限延伸率
表8.4和图8.5显示,随浸水时间的延长,麦秸秆的极限延伸率逐渐减小,变化趋势与极限拉力基本相同。浸水前4周,麦秸秆的极限延伸率降幅较大,4周后极限拉力降幅相对较小。浸水1周时,无茎节麦秸秆极限延伸率为2.3%,是1茎节麦秸秆极限延伸率的2.1倍;浸水4周时为1.9%,是1茎节的2.2倍;浸水8周时为1.75%,是1茎节的2.5倍;浸水12周时为1.68%,是1茎节的2.8倍。1茎节麦秸秆与无茎节麦秸秆相比,浸水时间越长,极限延伸率降幅越大,无茎节麦秸秆作为加筋材料的优势就越明显。
比较表8.2、表8.3和表8.4可知,无茎节和1茎节的浸水麦秸秆与天然麦秸秆相比,在浸水初期,极限拉力和极限延伸率变化较小,浸水对麦秸秆的拉伸性能影响不大;浸水4周后,麦秸秆的极限拉力和极限延伸率都明显减小。浸水麦秸秆与天然麦秸秆极限拉力和极限延伸率的对比见表8.5。
表8.5 无茎节和1茎节浸水麦秸秆与天然麦秸秆的极限拉力和极限延伸率的对比
与无茎节麦秸秆相比,随着浸水时间的增加,1茎节麦秸秆的极限拉力和极限延伸率降幅较大,这主要是由于长时间的浸水使麦秸秆茎节处的联结被腐蚀,对1茎节麦秸秆的极限拉力和极限延伸率产生影响。
因此,为解决麦秸秆的防腐问题,应考虑在麦秸秆表面附着一层封闭介质,阻止或减弱麦秸秆与水的接触,进而抑制或减轻细菌等微生物对麦秸秆的腐蚀。采取的方法是,将麦秸秆浸泡在高分子材料——SH胶中,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胶膜,以提高麦秸秆的抗水性,同时增强麦秸秆的抗拉伸性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