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麦秸秆微结构的观察与测试

麦秸秆微结构的观察与测试

时间:2024-11-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色区域是电子轰击麦秸秆外表皮上的原始绝缘物形成的放电现象所致。图8.22为浸水12周干燥后麦秸秆的SEM照片。观察图片发现,麦秸秆浸水后与天然麦秸秆相比,孔隙直径略有增加。图8.24是浸胶1 d干燥后再浸水4周麦秸秆的SEM照片,图8.25是浸胶3 d后再浸水4周后麦秸秆的SEM照片。麦秸秆的内外表皮及横断面上覆盖的浅色物质均为SH胶膜。

8.4.1 麦秸秆微结构的观察与测试

扫描电子显微镜是利用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束轰击样品表面,使其产生随样品表面形态起伏而变化的信号,这些信号经过探测、放大、处理后被输送到显示系统,形成观察区域的扫描电子图像。扫描电子显微镜适宜研究样品表面形貌且具有视野深、放大倍数高等优点,因此成为目前观察微观形貌最为常用的技术手段。

进行扫描电镜观察之前,选择一段粗细均匀的麦秸秆,用刀片切成长度为5 mm左右,无劈裂、断面平整的试件。用双面导电胶将麦秸秆试件黏在试验台上,使试件和试验台保持垂直。

分别观察天然、浸胶(1 d、3 d、7 d、14 d、21 d、28 d)、浸胶(1 d、3 d)干燥后再浸水(2周、4周、6周、8周、12周、16周、20周、24周)麦秸秆试件的微结构形貌特征,选用放大500倍的图片,进行对比分析。如图8.21~图8.25所示。

由图8.21可见,麦秸秆的横断面呈蜂窝状,其外表皮光滑致密,孔径较小。外表皮上的浅

img281

图8.21 天然麦秸秆的SEM照片

img282

图8.22 浸水12周后麦秸秆的SEM照片

色区域是电子轰击麦秸秆外表皮上的原始绝缘物形成的放电现象所致。麦秸秆中层和内层组织较为疏松,孔隙呈圆形,大小分布均匀。

图8.22为浸水12周干燥后麦秸秆的SEM照片。观察图片发现,麦秸秆浸水后与天然麦秸秆相比,孔隙直径略有增加。

图8.23为浸胶3 d干燥后麦秸秆的SEM照片。图中显示的浅色区域是电子轰击麦秸秆外表皮上的原始绝缘物及附着在麦秸秆横断面及外表皮上的SH胶膜,形成的放电现象所致。与图8.21相比,浸胶麦秸秆的孔隙明显减少,说明胶液已渗入到孔隙内部。

图8.24是浸胶1 d干燥后再浸水4周麦秸秆的SEM照片,图8.25是浸胶3 d后再浸水4周后麦秸秆的SEM照片。麦秸秆的内外表皮及横断面上覆盖的浅色物质均为SH胶膜。

img283

图8.23 浸胶3 d干燥后麦秸秆的SEM照片

img284

图8.24 浸胶1 d干燥后再浸水4周后麦秸秆的SEM照片

img285

图8.25 浸胶3 d后再浸水4周后麦秸秆的SEM照片

由于SH胶吸附干燥具有不可逆性,即SH胶形成胶膜后不再溶解于水,因此在浸胶麦秸秆再浸水的过程中,SH胶始终附着在麦秸秆的内外表皮上或被吸附于麦秸秆的内部孔隙中。从图8.24和图8.25中可清晰地看到,麦秸秆的大部分孔隙内充满了SH胶,而且内外表皮上也附着了一层胶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