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黑木耳生产现状和展望
1.国内外黑木耳生产动态
黑木耳是温带生长发育的食用菌,也生长于亚热带地区。中国(包括台湾省)以及菲律宾都大量生产黑木耳。以前用段木栽培黑木耳时,生产仅限于有耳树的山区,现在可以利用各种阔叶树木屑进行代料栽培,所以黑木耳生产已经没有严格的地区限制。1990年世界黑木耳总产量40.0万吨; 1994年一些国家商业性栽培黑木耳的产量统计(鲜重),中国38.5万吨,印度尼西亚200吨,日本100吨,中国台湾省0.88万吨,泰国0.6万吨,其他国家2.01万吨,共计42.02万吨。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1995年黑木耳出口量4084吨,比1994年增加44.77%;换汇2399.9万美元,比1994年增加24.54%。到2012年初,东北地区黑木耳栽培规模已经超过60亿袋,产值达200亿元。2003年的“非典”和2013年的“PM2.5”事件更是将黑木耳推向广大消费者,人们开始普遍食用黑木耳,同时也将黑木耳产品推向了世界各地。
2.黑木耳生产及市场展望
黑木耳为胶质食用菌,它有独特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就世界上生产黑木耳地区而言,多集中于亚太地区。目前,全国段木栽培黑木耳年产50吨以上的基地县有50个。代料栽培黑木耳地区,如湖北、黑龙江、吉林、湖南、河南、山东、福建、浙江、辽宁等省在生产规模及生产技术方面都有较大提高。我国从1955年开始采用固体菌种进行黑木耳木段栽培,大森林孕育了黑木耳,黑木耳生产发展又毁了大森林。按1立方米生产13千克黑木耳(干)计算,全国年产46.5万吨黑木耳(干)需消耗木材240多万立方米。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开始进行黑木耳代料栽培试验,但始终未能解决代料栽培易感染杂菌、产量低而不稳等关键技术难题。20世纪80年代又兴起了挂袋栽培黑木耳热潮,由于解决不了保湿与通风之间的矛盾,最后也不了了之。1990年塑料袋地栽黑木耳获得成功,从根本上解决了杂菌污染、保湿和通风、产量低而不稳等难题,并且在我国北方迅速推广。塑料袋地栽黑木耳的成功是黑木耳栽培技术的一个重大突破,是采用新技术、新配方、新设备和优良菌种的结果。
代料地栽黑木耳与挂袋栽培相比,它一改挂袋栽培技术难度大、风险高、易感染杂菌、产量低而不稳等难题。地栽黑木耳采用室内发菌、室外出耳、适时下地的栽培方式,可出两潮耳,室外出耳浇水少,易保湿,不易感染杂菌。这种栽培方式从生产厂房及劳动力等方面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黑木耳产量,使黑木耳栽培来自于大自然,又回到了大自然。塑料袋地栽黑木耳原材料资源丰富,包括各种阔叶树木屑、针叶树木屑、棉籽皮、玉米芯、豆秸、稻草等各种农作物秸秆。而且生产周期缩短,从接种到采收120天;生产成本低,每袋成本在1.3~1.5元;黑木耳质量好,销路好,效益高,每袋产干耳0.045~0.050千克,1亩地(667平方米)摆放1.2万个菌袋,亩产550~600千克黑木耳(干),1亩纯效益1.5~1.8万元。真可谓:“冷冷热热长菌丝,干干湿湿长木耳,旱长菌丝湿长耳,旱涝保收亩万元”。1个家庭2个劳动力能管理5万袋,效益相当于大田作物的20倍,是山区、半山区农民致富的好项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