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果树设施栽培的发展现状

果树设施栽培的发展现状

时间:2024-11-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果树设施栽培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已被各地所认识,果树设施栽培的发展在我国已形成一个迅猛发展的趋势。我国果树设施栽培主要有促成栽培、延迟栽培和避雨栽培3种形式。设施栽培的果树树种以葡萄、桃、樱桃、李、杏、柑橘、枇杷、香蕉等为主。目前,我国的果树设施栽培技术多是沿用、借鉴露地栽培技术,尚未形成完整的设施栽培技术体系。通过上述措施,提升果树设施栽培的技术水平。

二、果树设施栽培的发展现状

果树设施栽培具有100多年的历史,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塑料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保温、保湿、增光材料不断研制成功并普及应用,大棚、温室的各种性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尤其是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它适应了当时我国农村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在辽东半岛和京津地区迅速发展起来,在增加农民收入、增加水果产品的花色品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我国成为世界上设施果树发展面积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设施果树生产已成为一些地区农业生产中的骨干产业,并成为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果树设施栽培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已被各地所认识,果树设施栽培的发展在我国已形成一个迅猛发展的趋势。

(一)我国设施果树生产现状

我国果树设施栽培主要有促成栽培、延迟栽培和避雨栽培3种形式。据不完全统计,至2008年,全国设施果树中葡萄、桃、杏、李、樱桃柑橘香蕉的栽培面积约8.5万公顷,产量约210万吨。主要分布在山东、辽宁、河北、宁夏、甘肃、浙江、上海、江苏、江西、广西等省(市、自治区)。设施类型北方以日光温室为主、塑料大棚为辅,南方则以塑料大棚为主。生产模式北方以促早栽培为主、延迟栽培为辅,南方以避雨栽培和避寒栽培为主。

设施栽培的果树树种以葡萄、桃、樱桃、李、杏、柑橘、枇杷、香蕉等为主。经过20多年的发展,设施栽培分布的地域不断扩大,从东北、西北、华北地区向南方迅速扩展,在适宜产区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区域性商品生产基地,形成了设施果树栽培的专业村、专业乡(镇),促生了一批专门从事设施果品经营的水果商,形成了产销一条龙,产业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

近年来,果树设施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在北方,新型节能日光温室和国产连栋塑料温室得到进一步推广,简易类型的比重不断下降。由于设施结构设计建筑更加科学合理,使得设施内的光温水气环境得以优化,有利于果树生长发育,为高产优质奠定了基础,也使设施栽培的果树种类日渐丰富。

(二)果树设施栽培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优质专用品种少,搭配不当

目前,设施生产中采用的品种主要还是沿用露地栽培品种。各树种适宜设施栽培的专用品种较少,综合经济性状表现较好的品种更少,而且品种结构不合理,忽视成熟期系列配套,品种要么单一,要么就多而杂,上市时期过于集中,成熟期过分散,造成管理不便,效益不高。

2.设施设计不合理,材料适用性差

大棚、温室结构是否合理,设备设施是否健全是提高果树产量、品质的前提条件。但目前,北方绝大多数大棚、温室不是专业人员设计建造,而是农民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而建造,在采光、保温等方面达不到果树最佳生长要求,所需的设备设施也无法配套,使设施果树栽培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设施结构、材料方面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缺乏透光率高、保温性好、抗老化性能强的果树设施专用棚膜和具有良好保温性能的建筑材料。目前,保温材料多为传统草苫,保温性能差,沉重,容易造成棚膜破损等。二是设施规模程度较小,土地利用率相对较低,室内环境不稳定,不便于机械化和自动化操作,不适于规模化生产。

3.栽培技术不到位

尽管设施栽培技术在近几年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栽培技术和相配套的技术、设备设施还没有普及。果农所掌握的只是积累起来的经验,90%的果农不能采用配套的栽培技术进行生产,且规模小,基本是分散经营,严重影响了设施果树栽培的经济效益。从整体看,设施果树栽培的生产能力还很低。而且由于标准化生产水平低,果树设施栽培的管理水平地区间差异较大,同一品种果品质量良莠不齐,市场价格差异大。

生产中常见的问题有:

①温、湿度调控不当

扣棚升温时间过早,升温速度过快,花期温度过高,导致开花不整齐,花器发育不正常,坐果率低;湿度过大,导致病害发生严重。

②施肥不当

大多数果农在施肥中重施氮肥,忽视磷钾肥;重视化肥,忽视有机肥;重视产前,忽视产后,造成营养不平衡,土壤盐渍化加重,酸度增加。

③过量使用激素控制树势

部分果农为了控制树势,过量使用激素,造成果实发育不良,畸形果增多。虽果个增大,但产量、质量下降严重,经济效益差。

④忽视采后管理

有的果农在果实采收后便忽视温室的管理,不能及时进行修剪,忽略土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造成树体郁闭,生长发育不正常,病虫害发生严重,影响树体养分积累及花芽的形成。

4.基础研究薄弱

目前,我国的果树设施栽培技术多是沿用、借鉴露地栽培技术,尚未形成完整的设施栽培技术体系。因此,观测设施条件下果树生长发育规律,加强果树周年生长分析和生理方面的研究,探明各环境因子与果树生长发育、果品产量和质量之间的相关性及最佳生长模式,确立优质高效的设施栽培管理模式亟待解决。此外,不同树种低温需求量研究,破眠技术研究,营养的吸收、分配与运转规律及激素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也很薄弱。

(三)发展方向

1.树种与品种

今后新发展的树种或品种选择的原则是需冷量低、树体矮化紧凑、自花结实、早丰优质、抗性强的品种,注重国内外适合保护地栽培的优良品种的引进,同时对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国内外品种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试验,筛选出一批适合我国北方地区可控环境下栽培的专用果树品种(系)。

2.栽培方式

今后在加强果树无公害设施栽培技术研究的同时,加大推广力度,加强科技培训。重点普及先进适用的无公害标准化配套技术,将优良品种、矮化密植、合理修剪、疏花疏果、配方施肥、节水灌溉、防治生物病虫及环境因素调控等技术组装配套,综合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提高无公害果品的产量、质量和效益。

各地根据自身优势,从建园起规范栽培技术,制定果树设施栽培技术规程,量化果树设施栽培关键栽培技术指标,具体内容包括:①栽培密度;②不同标准树形的高度、结果枝数量、每果枝的果实数;③需水量及最佳供应时期;④肥料种类、数量及最佳供应时期;⑤不同发育阶段温度(包括气温和土温)、湿度、光照和CO2调控指标;⑥休眠进程与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的相关指标;⑦农药的最佳种类,使用时期与用量;⑧壁蜂授粉的最佳时期与使用量等。通过上述措施,提升果树设施栽培的技术水平。

3.综合管理技术

研究总结设施栽培相适应的配套技术,包括不同树种、品种和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光照、温度、湿度、气体成分的参数和调控技术;研究设施栽培所对应的整形修剪方式;研究制定土肥水管理的技术标准。推广应用适合于设施果树栽培的小型机械,如旋耕机、卷帘机、自动加温设备等,以推进果品生产的机械化进程。

4.发展模式

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气候及树种品种资源,实现生产模式的多元化与区域化。增加设施产品的种类与品种数量,延长产品上市时间。降低市场竞争压力和生产经营风险。重点研究开发并推广能充分发挥本地区气候特点的生产模式,开发并占领属于自己的消费市场。

拓宽生产经营及获利渠道,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除反季节异地果品生产以外,还应与观赏植物生产、科普教育、技术推广、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结合起来,拓展生产经营领域,满足多方位、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