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无花果的生物学特性

无花果的生物学特性

时间:2024-11-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无花果的果实在植物学分类上叫聚合果。无花果的1年生枝条和部分当年生枝条多数可成为结果母枝。夏果的花序分化需经过冬季,因此在冬季温暖的地区才能产生夏果。果酸含量显著下降,果实已具有无花果特有的甘甜软糯风味。在年平均气温15℃,夏季平均气温20℃以上,冬季平均最低气温8℃,5℃以上的生物学积温达4800℃以上的地区,适宜无花果栽培。无花果的根系在15cm地温达到10℃时,开始生长。

二、花果的生物学特性

(一)无花果的形态特征

1.根、茎、叶、芽的特征

无花果的根为肉质根,幼嫩的须根为白色,成熟老根为褐色。为茎源根系,无主根,只有数条粗壮的侧根和大量的须根及不定根,根系分布较浅。1年生无花果苗当年生新根长达1.38m,根幅2.46m,垂直分布0.9m,其中,0.15~0.7m的土层根量最多,占总根量的70%,根系趋肥性极强,垂直与水平生长因土壤条件而异。土壤水分过多时,根系会因缺氧而窒息死亡。根系的薄壁细胞发达,再生能力强,除草、松土、施肥锄断的根,会从断口处发出数条新根。根不仅有吸收养分的功能,还是贮藏养料的器官,有合成有机养分的能力,能分泌促进生长的酶和生长素

无花果为落叶乔木,树高可达10~12m,在自然生长状态下,树冠呈圆形,广阔开张。幼树新梢和徒长枝年生长量可达2m以上,生长强旺的枝条,在中上部多发生二次枝、三次枝,所以幼树成形快,但发枝力弱,骨干枝明显,树冠较稀疏。

树皮呈灰色或褐色,与木质部密接,新梢的髓心较大,可贮藏水分和养分。生长充实的枝条健心较小。无花果的叶互生。厚,革质。叶片倒卵形或圆形,掌状单叶,通常5~7裂口叶长15~20cm,叶柄长5~12cm,叶面粗糙,叶背有锈色硬毛,叶脉明显,叶落后在枝条上可留下三角形叶柄痕。叶片光合、呼吸、蒸腾能力很强,并且是大量氮素养分的贮藏器官。所以,叶片的大小、颜色等状况可以明显地反映树体的营养状况,可作为树相诊断分析的依据。

无花果的芽有顶芽、叶芽和潜伏芽、不定芽。顶芽饱满,从基部起每1个叶腋内有2~3个芽,中间圆锥形的小芽为叶芽,两侧圆而大者为花芽。花芽抽生隐头花序。潜伏芽较多,寿命可达数十年,又极易在骨干枝上形成大量不定芽,所以无花果修剪后枝条恢复能力强。树冠容易更新。

2.花、果的特征

无花果的花为隐头花序,花托肥大,多汁中空,花托顶端有孔,孔口既是空气的通道,又是昆虫进出的孔口,在孔口周围排列着许多鳞片状苞片,从外部看,只见果不见花。在花托内壁密生许多小花,有1500~2800朵。当果实长到1.5cm大小时,即果实形成20天左右时开花。花单性,有梗,子房下位。雄花生在雌花上方、一般在顶端小孔附近。雌花淡红色。

普通型无花果的花托内只有雌花,且无受精能力,胚珠发育不完全,雌花不经授粉受精花托即可膨大发育成果实,在分类上称作中性花。

无花果的果实在植物学分类上叫聚合果。可食部分由肥厚的肉质囊状花托与其内部密生的大量有果梗的小瘦果组成。大果品种约有2000~2800个小果,一般品种为1500个左右。中性花形成种子的胚乳不发育,仅在子房壁内侧略有硬化层。果实形状有圆形、扁圆形、倒圆锥形、梨形、坛形等。果皮颜色有绿色、黄绿色、赤褐色、紫褐色和青钢色。果肉有黄色、粉红色、深红色等。单果重20~150g,一般70~80g,果实自6月下旬至11月中旬相继成熟,采果期可达4~5个月。

(二)无花果的生长、结果习性

1.新梢生长习性

无花果的1年生枝条和部分当年生枝条多数可成为结果母枝。当年生新梢逐渐生长,从低节位起即在叶腋处形成腋芽。腋芽内有2~3个芽,中间为叶芽,两边为花芽。随着新梢的生长,花芽分化,发育成果实,多数是每节l果,个别也有l节两果的。从新梢萌芽起50~70天内,即大于10℃的有效积温达到1400℃左右时,可见第一果形成。无花果的新梢上部的叶芽可萌发生成二次梢,各副梢亦可从低节起依次结果。新梢生长、花芽分化、花器形成、果实生长发育同时进行,这也是无花果区别于其他果树的生长结果特性。这是其早结果、丰产、稳产的生物学基础。

2.夏果与秋果的发育时期

秋季来临时,无花果顶端形成花托原始体,但还未成长为幼果,仍有鳞片保护,保持其腋芽的状态,不再萌生,能抗严寒安全越冬,至翌年春暖气温升高,潜伏越冬的花托原始体继续分化,发育成果实。自6月下旬至7月上旬逐渐成熟,形成当年的第一次果,俗称夏果。

当年生的新梢从基部2~3节位起,叶腋处的芽渐次形成花托原始体,并逐渐开花结果,自7月下旬起依次成熟,称为秋果。从果实着生的枝龄上看,夏果一般着生于上年生枝的顶端数节,秋果则除当年生新梢基部2~3节、春秋梢交接处4~6节外,其他各节叶腋处均依次着生。夏果比秋果大,品质优良。

夏果的花序分化需经过冬季,因此在冬季温暖的地区才能产生夏果。在保护地栽培条件下,既可以促成栽培,又可以延后栽培,相对生育期延长。有人把1年生顶芽前端的几节称春果,把春梢叶腋处着生的称夏果,把摘心后的二次枝或秋梢生成的果称秋果。

3.果实的发育规律

无花果果实的发育规律,因品种、栽培环境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果期。从果实膨大到果面绿色鲜嫩、绒毛明显,果大1cm左右、历时28~35天。幼果期的特点是果实内部组织的细胞迅速分裂发育。果实体积和重量增长慢,而细胞数量增长很快,因而组织致密紧实。

第二阶段果实膨大期。果面逐渐变为深绿色,绒毛变少、果实迅速膨大。此期为35~42天。果实内的细胞迅速增大,体积增大的速率加快,组织变得疏松。

第三阶段果实着色成熟期,果面由深绿变为紫红色,绒毛几乎脱光,果实体积剧增,果肉成熟变软,果大3.5~5.5cm。此期只有5~7天。在果皮着色的同时,细胞内的化学成分迅速变化,养分逐渐积累,可溶性固形物由8%上升到14%左右,糖分积累急剧上升。果酸含量显著下降,果实已具有无花果特有的甘甜软糯风味。

无花果的果实,一般从结果枝基部起依次向上逐个成熟,下一节位成熟后,上一节位的果实才能成熟,在日光温室条件下,可以5~6个果实同时采收,无花果的坐果率极高,果实一旦形成,只要没有病虫为害,均可成果。在叶腋处果实与二次枝可同时萌发,不存在明显的矛盾。这也是幼年果树能够丰产的生物学基础。

(三)无花果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对温度与光照条件的要求

温度是形成无花果生态分布的主要因素,能控制和调节树体的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对呼吸作用、光合作用蒸腾作用有决定性影响。

在年平均气温15℃,夏季平均气温20℃以上,冬季平均最低气温8℃,5℃以上的生物学积温达4800℃以上的地区,适宜无花果栽培。冬季气温低于-12℃时,新梢顶端开始受冻。在-20℃~-22℃时,地上部分受冻枯死。

无花果的根系在15cm地温达到10℃时,开始生长。在地温为20℃~26℃时,进入生长高峰。降到8℃以下,根系停止生长。在气温高于15℃时,地上部开始发芽,而新梢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2℃~28℃。在水分供应充足的情况下,无花果能耐较高温度而不受热害,但如连续数日高于38℃~40℃,则会导致果实早熟和干缩,有时还会引起落果。无花果是喜光果树,光照充足时,叶片肥厚、浓绿,光合作用增强,果实含糖量高,品质好,树体强健,花芽饱满,坐果率高,果枝寿命长。

2.对土壤和水分条件的要求

无花果对土壤和水分的要求不像对温度和光照那样苛刻。对土壤的酸碱度适应范围很广,pH值5.5~8.5间均能生长,而以pH值7~7.2左右生长得最好。无花果的耐盐能力较强,在土壤含盐量达0.5%的盐碱地也能生长,不论是硫酸盐还是氯化物盐土,抗性均较强。是开发盐碱地的优良绿化树种。

无花果的根系发达,抗旱性强,在降水量400~600mm、4~10月份降水量90~270mm的地中海地区也能生长结果。无花果的耐湿性差,忌渍水,在年降水量大于1000mm的南方,只要无涝渍,对生长亦无大影响。无花果叶片大,蒸腾旺盛,在新梢与果实生长期,若土壤过度干旱,则植株生长弱,果较小,皮粗,品质变劣,成熟前果实干缩易脱落。

3.休眠期对温度和光照的要求

北方落叶果树进入自然休眠后,需要一定的低温期,否则花芽发育不良,发育延迟。一般在0℃~7.2℃条件下,经200~1500小时才能通过休眠。无花果需0℃~7.2℃低温量为80~200小时,在入冬后,经霜冻叶片脱落,气温降到3.8℃~5.4℃,经1周左右即能通过休眠,这对于南果北移,进行保护地栽培十分有利。只要利用设施,满足它生长发育对温、光条件的要求,即可发芽,进行促成栽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