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根的形态结构
糜子的根系为须根系,各条根的粗细差异不大,呈丛生状态,由种子根(胚根)和次生根(节根)组成。种子根是糜子种子胚中的幼根,在种子萌动发芽时,种子根首先突破种皮后生长形成。由于种子根是最早形成的根,因此又称初生根。种子根只有一条。节根着生在茎节间分生组织基部。生长在地下茎节上的称为地下节根或次生根,生长在地上茎节上的称为地上节根或支持根、气生根。
糜子的胚根垂直向下生长,平均每天可伸长2厘米以上,当植株达到3~4叶时,胚根的入土深度能达到40~50厘米。胚根入土后长出许多白色的纤细分枝,随着胚根的生长和老化变为褐色或黑褐色。由胚根发育的初生根在糜子幼苗出土后起主要的吸收作用,具有很强的抗旱能力。糜子幼苗期出现干旱时,只要初生根没有受到伤害被破坏,幼苗就不会由于干旱而死亡。
糜子根系入土较浅,入土深度约80~100厘米,扩展范围100~150厘米。主要根群分布在20~50厘米土层内,其中以0~20厘米土层内的根系最多。据测定,糜子在0~10厘米土层中的根系重量占全根重量的79.6%。
糜子的根尖长1~2厘米,是根生长、伸长和水分、养分吸收及初生组织发育的主要部位,由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组成。对根尖进行解剖,可分为表皮、皮层、内皮层、中柱鞘、韧皮部和木质部几个部分。与其他作物相比,糜子的厚壁组织特别发达,各种根的厚壁组织占的比例较大,而薄壁细胞很少,且皮层厚度一般不超过根半径的一半。这种木质化结构有利于根长期存在而不腐烂,还可以减少根本身水分的流失。木质化细胞壁含有大量的亲水胶体,有较大的衬质势,有利于吸收土壤中水势很低的水分。
糜子的根系不仅担负着吸收、运输养分和水分以及支持植株的作用,而且具有一定的合成能力。土质、土壤养分和水分状况、土地盐碱化程度、整地质量、种子的生活力强弱等因素都对根系的发育有很大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