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苏子特征特性
一、主要类型及植物学特征
紫苏属植物包括紫苏一种及其两个变种。变种皱叶紫色,又名鸡冠紫苏、回回苏[P.frutescens(L.)Britt.var.crispaDeane];另一变种尖叶紫苏,又名野生紫苏[P.frutescens(L.)Britt.var.acuta(Thunb)Kudo.]。苏子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特异芳香,茎直立,茎断面四棱,株高50~200 cm,多分枝,密生细柔毛,绿色或紫色,叶对生呈卵形或阔卵形,边缘有锯齿,顶端锐尖,叶两面全绿或全紫或叶面绿色背紫色,叶柄长3~5 cm,密被长柔毛;轮伞花序白色、粉色或紫色,组成顶生及腋生偏向一侧的假总状花序;苞片卵形,全缘;花萼钟状,上唇3裂宽大,下唇2裂;花冠管状,先端2唇形,上唇2裂微缺,下唇3裂;雄蕊4枚,子房4裂,花柱着生于子房基部,小坚果卵球形或球形,灰白色、灰褐色至深褐色,千粒重0.8~1.8 g。
苏子栽培习惯上以叶色分类,可以分为白苏和紫苏。黔南山区栽培苏子品种以紫苏为主,占84.9%,白苏较少。
苏子生育期较长,一般从出苗到成熟170 d,品种间变异较大,为132~190 d。植株较高且繁茂,一般株高200 cm,变幅为120~270 cm。分枝较多,一般14个左右,变幅为4~24个;主茎节数一般16节,变幅11~21节。从株高、分枝数、主茎节数平均数来看,都有从东到西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变高(多)的趋势。
苏子的穗形全为短穗形,株穗数较多,一般93.5个,变幅为42~167。千粒重2.0 g左右,最高可达4.2 g。苏子的粒色以深色居多,浅色较少,其中黑粒占46.3%,褐粒占31.9%,灰粒仅占18.8%,其他占3%。
苏子的茎为四棱,也有六棱茎紫苏,其株高215 cm,分枝6个,主茎节数18节,株穗数75个,千粒重1.6 g,褐粒。
苏子为短日照作物,苗期8 h短日照处理可使开花期提前25 d左右。野生苏子比栽培苏子感光性更强,开花期还要早5 d左右。野生苏子抗旱性较强,如丹江的野苏苗期连续干旱35 d叶片仍不萎蔫,在育种上很有利用价值。
甘肃、宁夏苏子以粒大、含油率高为主要特征。据甘肃统计,1986~1995年我国整理入库的528份苏子资源中,甘肃、宁夏、陕西有136份(甘肃省农科院经济作作研究所入库的133份、宁夏农科院2份、陕西蓝田草麻站1份),千粒重都在2.0 g以上,其中千粒重4.0~4.9 g的占54.4%,千粒重5.0 g以上的占37.5%,其中“千户-1”苏子的千粒重达到5.8 g,居全国首位。种子含油率在45%以上的苏子资源中甘肃占58.82%,含油率在50%以上的品种资源全国只有8份,甘肃省就占4份,其中“靖远北湾苏子”的含油率达到51.6%,为全国最高。甘肃的苏子资源材料以白苏为主,全部为茎直立型,其株高、茎节数、分枝数、果穗数及单株产量受栽培环境和种植密度的影响而变化幅度很大。
经甘肃对全省不同地区的7份白苏和3份紫苏的蛋白质含量测定,白苏含蛋白质24.57%~28.49%,紫苏19.90%~21.67%。苏子饼粕干物质测定,含粗蛋白30.0%~36.9%、粗纤维24.13%、灰分6.73%、无氮浸出物15.81%、钙0.87%、磷0.86%。
二、生物学特性
苏子的适应性很强。一是耐瘠薄。无论荒坡、砂石地都能很好生长。二是耐寒。苏子种子露天越冬,可抗-17.4℃低温。地温达到5℃时,种子即开始萌动发芽,刚出土的幼苗可忍耐1℃~2℃甚至更低温度,灌浆期只要温度不低于12℃,可照常成熟。三是耐旱。苏子根系发达,吸水力强,播种时墒情稍差可正常出苗,正常生长,因而干旱缺水的田块和丘陵山坡地均可种植。四是耐涝。在湿洼地、水滩田和渍水田都能正常生长。五是抗畜、禽、鼠害。种在大田作物周围有保护作用。正因为苏子抗逆性强,可利用其他作物难以生长的土地栽培,不与粮食作物争地,是填闲补种、轮作倒茬、茬后移栽的良好作物。
苏子生育期90~130 d,生育期需要10℃≥积温1900℃~2300℃,前期生长缓慢,中后期生育进程加快,具有耐早、耐涝、耐瘠、适应性强、对土地气候及种植条件要求不严等特点,籽粒产量1500 kg/hm2左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