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黄瓜主要虫害

黄瓜主要虫害

时间:2023-11-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幼虫及成虫均能为害,常群集寄主叶背吸食汁液,使寄主长势衰弱,甚至造成叶枯死亡。为害同时分泌蜜露,污染叶片与果实,引发煤污病。叶螨寄主广泛,多达32科113种植物,是蔬菜作物的重要害虫之一。每年发生10余代。茶黄螨寄主广,主要为害辣椒、茄子、番茄、瓜类、豆类等蔬菜。为害叶片时,受害部位呈灰褐色或黄褐色,油渍状,叶片边缘向下卷曲;由于虫体小,肉眼难以观察,因而常将其误认为是生理病害或病毒病。

八、黄瓜主要虫害

1.蚜虫

蚜虫是一个很大的类群,多数为全国性害虫,有的还是世界性害虫。虽然不同种类的蚜虫各有自己的特性、特点,但都有着相同的取食为害方式,相似的形态特征和发育过程。

形态特征蚜虫虫态多型,如有翅蚜、无翅蚜、有翅若蚜、无翅若蚜、性蚜、干母、干雌等,为害期主要有:

有翅孤雌蚜 体长1.2~3.3毫米,体色有黄浅绿、深绿、墨绿、紫黑、黄褐、紫红等多种颜色;触角6节,短或长于身体,有透明的翅2对,腹管多为圆筒形,上有不同纹饰,尾片多为圆锥形,上有数量不等的刚毛。

无翅孤雌蚜 外观体形、体色等与有翅蚜相似,只是无翅蚜胸部没有有翅蚜发达。

若蚜 分4龄,形态特征基本上同于成蚜,唯体形小于成蚜,若蚜分有翅若蚜和无翅若蚜。

发生特点与习性蚜虫一年发生的代数,受地区与气候的影响有差异,一般总在10余代至20代左右,世代重叠;无滞育习性的蚜虫,只要外界条件合适,就能生长繁殖,周年为害。蚜虫有的以卵越冬,也有的以成虫、若虫在避风向阳的越冬性植物的根际或心叶处越冬。在温室内可周年危害。

蚜虫食性杂,寄主范围广。为害均为吸食寄主营养物质,削弱和阻碍寄主的生长与发育,同时由于其代谢物——蜜露的排出,引发煤污类真菌的繁殖,影响寄主的光合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蚜虫是多种病毒的媒体,由蚜虫传播病毒引发的病毒病给寄主作物造成的损害,远远大于蚜虫自身的危害,所以防治蚜虫,不单是控制蚜害,更重要的是防止病毒病的传播与危害。

蚜虫最适的发育温度在20℃左右,生长季节多行孤雌生殖,在适宜的条件下,生殖能力与平均温度呈正相关。蚜虫对黄色、橙色有强烈的趋性,绿色次之,对银灰色有负趋性。

防治方法

(1)清洁田园 彻底清除田间及周边杂草,集中处理,以减少虫源。

(2)利用蚜虫趋性,挂黄板诱杀,每亩挂6~7张,或在田间间隔拉挂银灰色膜条,驱避蚜虫迁入。

(3)发现有蚜为害,可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防治,此药对蚜虫有特效,不伤害天敌。或用40%乐果乳油1000~2000倍液,或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剂,或3%定虫脒乳油3000~4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由于蚜虫繁殖速度快,又多在心叶、叶背及绉缩处为害,所以,除打药要细致外,在选药上选用内吸剂为好。

2.白粉虱

形态特征 白粉虱是欧、美各国及我国园艺作物的重要害虫,20世纪70年代传入我区,成为我区露地及设施蔬菜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

成虫 体长1~1.5毫米,黄色,被有白色蜡粉,翅白色,不透明,前翅有2条脉纹,后翅1条脉纹。

幼虫 共3龄,长椭圆形,扁平,半透明,黄白色或黄绿色。初龄幼虫有触角及足,复眼红色,能爬行,蜕皮后,触角与足消失,用喙固着于叶背;固定了的幼虫体缘密生蜡质细齿,背面常有弯形蜡刺10对。

蛹 蛹化于老熟幼虫的皮壳中,长约0.8毫米,白色、淡绿色至黄褐色,前端可透见红色眼点。

卵 长约0.2毫米,枣核形,表面平滑有光泽,初产时淡黄色,后变灰褐色,下端有短柄。散产于叶背。

发生特点与习性 与蚜虫类似,年发生多代,世代重叠。寄主众多,喜害瓜类、豆类和茄科蔬菜。幼虫及成虫均能为害,常群集寄主叶背吸食汁液,使寄主长势衰弱,甚至造成叶枯死亡。为害同时分泌蜜露,污染叶片与果实,引发煤污病。白粉虱在温室内继续为害越冬,无滞育和休眠现象,完成1代约需30天,成虫能作短距离迁飞。白粉虱大多进行有性繁殖,也可进行孤雌生殖,每头雌虫可产卵324粒左右。成虫有趋嫩性,对黄色有较强的趋性,对白色、银灰色有负趋性。

防治方法

(1)实行与粮食作物轮作。

(2)清洁田园。蔬菜收获后,彻底清除杂草和植株残体,减少虫源;春季重视设施栽培内的白粉虱防治,不使这些越冬虫源转入大田;秋后,设施栽培种植前要对棚室进行灭虫处理,并架设防虫网,防止大田虫源进入设施栽培;内挂黄色胶板,利用趋黄习性粘杀成虫。

(3)培育无虫苗,防止直接将虫源带入大田或棚、室。

(4)白粉虱为害初期,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0%吡虫啉可溶性液剂2000~4000倍液,或2.5%联苯菊酯乳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6~7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3.叶螨

叶螨又称朱砂叶螨,俗称红蜘蛛,我区各地均有分布。叶螨寄主广泛,多达32科113种植物,是蔬菜作物的重要害虫之一。

形态特征

雌成螨 背面观呈卵圆形,体长0.4~0.5毫米,体锈红色,体背两侧各有1个倒“山”字形的黑斑。

雄成螨 背面观略呈菱形,躯体较雌成螨稍小,体色呈淡红色,体背两侧也有倒“山”字形斑。

若螨 刚孵化的称幼螨,体近圆形,色泽透明,3对足,取食后,体色变暗绿。若螨体色变深,4对足,体侧出现明显的块状色素。

卵 圆球形,有光泽,径0.13毫米,初产时无色透明,后渐变为深暗色。

发生特点与习性

每年发生10余代。以雌成虫潜伏在菜叶、土缝及杂草根部越冬,在温室中冬季不休眠,可继续为害。初始点片发生,靠爬行或吐丝下垂,借助风雨或人携带,在叶片和株间蔓延。有趋嫩习性,先害基部老叶,后向上扩散,高温低湿有利叶螨的发生蔓延。每雌成螨产卵50~110粒。叶螨也可孤雌生殖,只是未受精的卵多孵化为雄螨。

附:叶螨中常混有另一类叶螨,学名为二斑叶螨,俗称白蜘蛛。这类叶螨与朱砂叶螨形态上相似,不同的是该螨在生长季节无论雌雄成螨、若螨或幼螨,体色均为淡绿色或黄色,当虫口密度很大种群要迁移时,体色变为橙黄色,但绝无红色个体,且营养条件越好,虫体色越淡,这种螨比朱砂叶螨寄主更广,生长速度快,繁殖率高,抗药性强,是一种更加危险的害螨。

防治方法

(1)清洁田园 清除杂草,结合收获清除残株败叶,深翻土地消灭虫源和寄主。

(2)发现有叶螨为害,可用73%炔螨特乳油2000~2500倍液,或5%氟虫脲乳油2000~3000倍液,或2.5%联苯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3000~4000倍液喷雾防治。重点喷施叶背面,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4.茶黄螨

茶黄螨又名侧多食跗线螨,全国均有分布,我区也广见茶黄螨的为害。茶黄螨寄主广,主要为害辣椒、茄子、番茄、瓜类、豆类等蔬菜。成螨、若螨群集蔬菜幼嫩部位剌吸取食。为害叶片时,受害部位呈灰褐色或黄褐色,油渍状,叶片边缘向下卷曲;由于虫体小,肉眼难以观察,因而常将其误认为是生理病害或病毒病。

形态特征

雌成螨 体长0.21毫米,椭圆形,腹部末端平截,羽化初为淡黄色,后渐为半透明白色,足较短,第4对足纤细,附节末端有1条很长的鞭状刚毛。

雄成螨 体长0.19毫米,长圆形,足较长而粗壮,第3、4对足的基节相接;第4对足胫节、附节细长,向内侧弯曲,有1根特别长的鞭状刚毛。

卵 椭圆形,无色透明,长0.11毫米,卵面有纵向排列白色小瘤。

幼 螨椭圆形,3对足,乳白色,腹末端尖,有1对刚毛。

若螨 体梭形,半透明,被幼螨的表皮所包围,是静止的生长发育阶段,又称此为“静止期”。

发生特点与习性

一年发生多代,以雌成螨在避风的寄主和杂草的根际或土缝中越冬,在温室周年可以为害。成螨活跃,有趋嫩性,当取食部位变老时,雄螨携带若螨向幼嫩部位迁移;雌若螨在雄螨体上蜕皮1次变为成螨后,即交配产卵;茶黄螨以两性生殖为主,也可进行孤雌生殖。卵散产于幼嫩叶背及果实凹处,卵与幼螨对湿度要求较高,只有相对湿度在80%以上才能孵化和生长,温暖多湿的环境有利于茶黄螨的发生。

防治方法

(1)清洁田园 种植前结合整地施肥,铲除杂草,消灭寄主;收获后及时彻底清除残株败叶,减少虫源。

(2)发现茶黄螨为害,可用73%炔螨特乳油2000倍液,或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或5%氟虫脲乳油2000~3000倍液,或2.5%联苯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4000~5000倍液喷雾防治。药液重点喷施植株嫩叶背面及嫩茎、花器、嫩果等部位,并注意几种药物交替施用。每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5.美洲斑潜蝇

为双翅目,潜蝇科。属世界性检疫的害虫,我国自1994年在海南首次发现后,在全国迅速蔓延,1998年传入我区,目前成为危害设施蔬菜的重要害虫。

为害特点 成虫、幼虫均可为害。雌虫飞翔时把植株叶片刺伤,进行取食和产卵。幼虫潜入叶片和叶柄取食叶肉,在叶片上产生不规则蛇形白色虫道,叶绿素被破坏,影响光合作用。受伤重的叶片脱落、枯死。吃尽叶肉后,害虫还可钻进叶柄和茎部为害,致使幼苗倒折、枯萎。该害虫的危害植物种类多达170多种,尤其嗜食瓜类、豆类和茄果类蔬菜。而且食量大,防治困难。

形态特征 成虫为小型蝇类,体长1.3~2.3毫米,浅灰黑色,在其两翅基部中间,有一较为显著的黄色斑块,这是该虫的重要特征。卵米色、半透明,大小为(0.2~0.3)毫米×(0.1~0.15)毫米,幼虫蛆状,初无色,后变为浅橙黄色至橙黄色,长3毫米,蛹椭圆形,橙黄色,大小为(1.7~2.3)毫米×(0.5~0.75)毫米。

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温室内可周年为害。雌成虫以产卵器刺伤叶片,咬食汁液,在叶片上形成约0.5毫米的半透明小斑,并在伤孔表皮下产卵一枚,成虫产卵有选择高处的习性,以新生叶为多,产卵期2~4天,卵经过2~5天孵化,孵出的幼虫即可在叶片或叶柄中危害,幼虫期4~8天,末龄幼虫咬破叶片表皮在叶外或表皮下化蛹。蛹经过7~14天羽化成为成虫。一世代夏季2~4周,冬季6~8周。

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防止该虫的扩大蔓延。

(2)进行合理的套作和轮作;适当稀植,增加田间的通透性;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植株残体集中深埋、沤肥或烧毁。

(3)利用灭蝇纸诱杀成虫,在成虫的始盛期至盛末期,每亩设置15个诱杀点,每个点放置1张灭蝇纸诱杀成虫,3~4天更换1张。

(4)利用黄板诱杀,斑潜蝇有强烈的趋黄性,可利用黄板诱杀,方法参考温室白粉虱的黄板诱杀方法。

(5)该虫发育快,繁殖能力强,抗药性发展迅速,具有抗性水平高的特性,给防治带来很大的难度。防治的关键是提早防治,重点抓好苗期的防治。喷药时间最好在上午8~12时,药剂有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或25%杀虫双水剂500倍液,20%丁硫克百威乳油1500~2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800~1000倍液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