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枯萎病
症 状 枯萎病在整个生长期均能发生,以开花结瓜期发病最多。苗期发病时茎基部变褐缢缩、萎蔫猝倒。幼苗受害早时,出土前就可造成腐烂,或出苗不久子叶就会出现失水状,萎蔫下垂。成株发病时,初期受害植株表现为部分叶片或植株的一侧叶片,中午萎蔫下垂,似缺水状,但早晚恢复,数天后不能再恢复而萎蔫枯死。主蔓茎基部纵裂,撕开根茎病部,维管束变黄褐到黑褐色并向上延伸。潮湿时,茎基部半边茎皮纵裂,常有树脂状胶质溢出,上有粉红色霉状物,最后病部变成丝麻状。
黄瓜枯萎病植株发病症状
黄瓜枯萎病茎基部发病症状
病 原 尖镰刀西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 niverum),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厚垣孢子和菌丝体随寄主病残体在土壤中或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越冬。远距离传播主要借助带菌种子和带菌有机肥,田间近距离传播主要借助灌溉水、流水、风雨、小昆虫及农事操作等,从伤口或不定根处侵入致病。发病适宜土温为20~23℃,低于15℃或高于35℃病害受抑制,在40℃以上几天就可全部死亡。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易感病。连作,低洼潮湿,水分管理不当或连绵阴雨后转晴,浇水后遇大雨,土壤水分忽高忽低,幼苗老化、连作、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土杂肥,蔬菜根结线虫皆易诱发本病并可以加剧枯萎病的发生。有机肥不腐熟、土壤过分干旱或质地黏重的酸性土是引起该病发生的主要条件。
黄瓜枯萎病茎部纵剖维管束褐变症状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与其他作物轮作,旱地3~5年以上,或与水稻轮作1年以上。嫁接防病,选择黑籽南瓜或南砧1号作砧木。
(2)选用抗病品种。黄瓜品种间对枯萎病的抗性差异明显。可以选用津优30、津杂2号、津优1号、津优2号、津优3号、中农5号、中农8号、顶峰一号等品种。
种子处理。用1%福尔马林药液浸种20~30分钟,2%~4%漂白粉液浸种30~60分钟,捞出后冲净催芽;或用25克/升咯菌腈悬浮种衣剂5~7.5毫升/100千克种子浸种。
(3)苗床消毒。苗床消毒每平方米用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1克对细沙1千克,播种后均匀撒入苗床作盖土,或用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对苗床进行喷施。整地或播种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2克/米2+70%敌磺钠可溶性粉剂1.5~3克/米2,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2克/米2+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5~2克/米2,与细土按1∶100的比例配成药土后撒施于床面。
(4)药剂防治。对于老瓜区或上茬枯萎病较重的地块,应在移植前进行土壤处理,可采用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1~2千克/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5千克/亩,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3~5千克/亩+70%五氯硝基苯粉剂5~7千克/亩+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3~5千克/亩,或50%敌菌丹可湿性粉剂3~5千克/亩+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3~5千克/亩拌毒土撒施,而后耙地混土。也可以在移植时,把药土撒入穴中,达到省药的目的。
对于新瓜区或枯萎病较轻的地块,可采用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或54.5%恶霉灵·福美双可湿性粉剂700~1 000倍液,或30%福美双·嘧霉胺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80%多菌灵·福美双·福美锌可湿性粉剂700~1 0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800~1 000倍液+70%敌磺钠可溶性粉剂800倍液在幼苗定植时对水灌根防治,每株灌对好的药液300~500毫升。
发病前至发病初期,可采用15%恶霉灵水剂300~400倍液,或36%三氯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800~1 500倍液,或50%氯溴异氰脲酸可溶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23%络氨铜水剂300~500倍液,或15%混合氨基酸铜·锌·锰·镁水剂300~500倍液,或80%多菌灵·福美双·福美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水杨菌胺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70%敌磺钠可溶性粉剂300~500倍液灌根防治,视病情隔7~8天喷1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