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灰霉病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幼瓜、叶、茎。幼苗受害,病菌常从叶缘侵入,空气潮湿时,表面产生淡灰褐色的霉层。成株叶片一般由脱落的烂花或病卷须附着在叶面引起发病,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明显,表面着生少量灰霉。病菌多从开败的雌花侵入,致花瓣腐烂,并长出淡灰褐色的霉层,进而向幼瓜扩展,致脐部呈水渍状,幼花迅速变软、萎缩、腐烂,表面密生霉层;开败的雄花落在叶片上也会引起灰霉病。较大的瓜被害时,组织先变黄并产生灰色霉层,后霉层变为淡灰色,被害瓜受害部位停止生长、腐烂或脱落。烂瓜或烂花附着在茎上时,能引起茎部的腐烂,严重时下部的节腐烂致蔓折断,植株枯死。
黄瓜灰霉病幼瓜发病症状
黄瓜灰霉病叶片发病症状
病 原 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世代为富克尔核盘菌(Sclerotinia fuckeliana),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及菌核附着在病残体上,或遗留在土壤中越冬。越冬的分生孢子和从其他菜田汇集来的灰霉菌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蔓延,黄瓜结瓜期是该病侵染和烂瓜的高峰期。春季连阴天多,气温不高,棚内湿度大,结露持续时间长,放风不及时,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推广高畦覆地膜或滴灌栽培法。生长前期及发病后,适当控制浇水,适时放风,降低湿度,减少棚顶及叶面结露和叶缘吐水。苗期、果实膨大前一周及时摘除病叶、病花、病果及黄叶,保持棚室干净,通风透光。
(2)采用生态防治变温管理,抑制病菌滋生,大棚内北墙面上张挂镀铝反光幕,增加棚内反射光照;勤擦拭棚膜除尘,保持棚膜采光性能良好;增施二氧化碳气肥,上午定时释放二氧化碳,补充棚内二氧化碳的不足。在此情况下,可创造高温和相对低湿的生态环境,抑制灰霉菌的滋生和蔓延。生长前期及发病后,适当控制浇水,适时晚放风,提高棚温至33℃则不产孢,降低湿度,减少棚顶及叶面结露和叶缘吐水。棚内夜间温度要保持在15℃以上。
(3)药剂防治。发病前,可采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2亿活孢子/克木霉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对水喷雾防治,视田间情况每隔7~10天喷1次。
田间发现病株时,应及时进行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粉剂1 000~1 500倍液+50%乙霉威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30%福美双·嘧霉胺可湿性粉剂800~1 200倍液,或50%福美双·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每隔7天喷1次。
黄瓜结果期,田间开始发病较多时,应及时进行防治,适当加大药量,可采用50%啶酰菌胺水分散性粒剂1 000~2 000倍液,或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1 000~1 5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25%啶菌 唑乳油1 000~2 0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7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5~7天喷1次。为防止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效,提倡轮换交替或复配使用。
保护地发病初期,可采用10%腐霉利烟剂200~250克/亩+45%百菌清烟剂250克/亩,或10%腐霉利烟剂每100立方米空间用药25~40克,或15%百菌清·腐霉利烟剂每100立方米用药25~40克,或3%噻菌灵烟剂亩用药300~400克熏烟,也可用10%氟吗啉粉尘剂,或5%百菌清粉尘剂1千克/亩,或6.5%甲基硫菌灵·乙霉威粉剂每亩用1千克喷粉,视病情间隔7~10天喷1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