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葫芦菌核病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幼瓜及茎蔓,严重时也为害叶片。幼瓜染病,多从开败的残花开始侵染,初呈水渍状腐烂,后长出较浓密的絮状白霉,随病害发展,白霉上散生黑色鼠粪状菌核。茎蔓染病,初呈水渍状腐烂,随后病部变褐,长出白色絮状菌丝和黑色鼠粪状菌核,空气干燥时病茎坏死干缩,灰白至灰褐色,最后病部以上茎蔓及叶片枯死。叶片染病,呈污绿色水渍状腐烂,病部亦长出白色菌丝和较细小的黑色菌核。
西葫芦菌核病果实发病症状
病 原 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遗落在土壤中越冬或越夏。温湿度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形成初侵染,产生菌丝,植株发病后主要通过病健部接触传播蔓延。病菌发育温度0~30℃,适宜温度20℃左右,子囊孢子萌发温度5~35℃,发育适温为5~10℃。菌丝在相对湿度85%以上时发育良好,低于75%明显受抑制。干湿交替有利于菌核形成。3月底开始发病,3~5月为发病高峰。
防治方法
(1)棚室上午以闷棚提温为主,下午及时通风排湿,早春日均温控制在29~31℃高温,相对湿度低于65%可减少发病。
(2)种子处理。用52℃温水浸种30分钟,把菌核烫死,然后移入温水中浸种,或用10%盐水漂洗种子2~3次,可除掉混杂在种子里的菌核。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5%菌核净悬浮剂7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8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可湿性粉剂600~1 000倍液+5%水杨菌胺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700~9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间隔7~10天喷1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