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森林资源调查
森林资源调查是根据林业和生态建设、生产经营管理、科学研究等的需要,采用相应的技术方法和标准,按照确定的时空尺度,在特定范围内对森林资源分布、数量、质量以及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数据进行采集、统计、分析和评价的工作。森林资源调查成果是编制林业区划、规划、计划、开展科学研究,指导和监督林业生产经营,评价森林经营管理效果、林业和生态建设成就以及制定林业方针政策等的基础信息。
一、森林资源调查目的
森林资源是国家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林业和生态建设的物质基础,是森林资源管理和经营活动的主要对象。离开了森林资源,林业和生态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森林资源管理和经营活动就无从谈起。要搞好林业和生态建设,取得良好的森林经营管理效果,必须开展森林资源调查工作,摸清森林资源“家底”。因此,森林资源调查是林业和生态建设的基础工作,是科学经营管理森林的必要手段。森林资源调查的主要任务是采用科学方法和先进技术手段,查清森林资源分布、数量、质量、消长变化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摸清森林生长的自然、经济、社会客观条件,从而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全面准确地提供林业和生态建设所需的森林资源调查成果资料,为国家或地区,乃至森林经营单位制定林业方针政策,编制林业区划、规划、计划,指导林业生产提供基础资料,为实现森林资源合理经营、科学管理、永续利用和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服务。
随着国家对林业和生态建设日益重视,森林资源调查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不断提高,调查机构和队伍得到了不断发展。加强森林资源调查工作,已成为当今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以及森林经营单位,为实现现代化森林经营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森林资源,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因此,林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增加森林资源数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促进森林资源持续发展。森林资源是有生命的、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其本身有着生长和死亡的发展规律,同时,由于受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自然灾害等影响,其数量、质量和分布时刻处于变化状态中,人们要经营、管理、保护、利用好森林,就必须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森林资源调查,及时掌握森林资源状况,了解其消长变化动态。因此,森林资源调查是林业和生态建设的先期性、超前性和基础性工作。
二、森林资源调查类型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植物种类繁多,森林类型多样,林业和生态建设、生产经营管理、科学研究等对森林资源信息的需求各异,因此,在森林资源调查工作中,对处于不同地域和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森林资源,需要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同时,针对林业和生态建设、生产经营、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的不同需要,森林资源调查所采用的调查方法也不同。我国的森林资源调查经过50多年的实践,初步形成了符合我国林业发展的一套较为完整的调查体系,我国的森林资源调查一般分为五大类,包括森林资源清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森林采伐更新作业设计调查、专项调查、专业调查等。
贺兰山森林资源调查工作从新中国成立前就有记载,但大多都是局部的考察,新中国成立后,森林资源调查随着国家森林资源调查体系的形成,也逐步形成完善的调查体系。贺兰山森林资源调查大体有森林资源考察、局部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源清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专项调查综合考察等类型。
(一)森林资源考察
作为我国干旱与半干旱区的界山和我国六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的贺兰山,早就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高度关注。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至新中国成立前一直就没有中断过各种探险队、考察团及中外学者的考察和采集。其中以俄国地理学会组织的“亚洲中部探险队”在贺兰山的考察活动最多,从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考察就达4次之多,所取得的资料成果也最多。美国华府国立地理学会组织的甘蒙考察团,其考察也把贺兰山列为重点考察区,我国旧国民政府的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西安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也分别派员到贺兰山作过专门采集。这些考察采集成果,成为现今研究贺兰山动、植物的重要考察资料。
1.俄国人亚洲中部探险队对贺兰山的考察
1871年俄国探险家N ·普热瓦尔斯基(N. Przewalski),在他第一次亚洲中部探险时三次登上贺兰山。1870年受俄国地理学会派遣,9月22日第一次登上贺兰山,这一次普氏主要是捕猎野生动物,在山里呆了两周时间,打了一只马鹿,三只岩羊和一只麝,鸟类最多,其中有一只蓝马鸡。普氏在第一次亚洲中部探险后,1875~1876年出版的《蒙古与唐古特人地区》一书中,记载贺兰山蹄类哺乳动物有马鹿、麝、岩羊、班羚(青羊),北部低山区有盘羊。他认为贺兰山的动物区系与阴山山脉不同,阴山山地动物是北部蒙古种,而贺兰山则是南部喜马拉雅种。俄国动物学家Bobrinski根据普氏捕猎的马鹿标本,定了一个阿拉善新亚种。普氏本人也对鸟类发表了一些新种和新亚种。1973年6月初到7月初中,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重点在贺兰山区进行考查和采集。据普氏记载,这一次他采集了大量植物标本和部分动物标本。1880年8月底至9月初普氏第三次登上贺兰山,这次考察的时间较短,采集的动、植物标本也不多。
另一次大规模的亚洲中部考察是由科兹洛夫(P. K. Kozlov)领导的,期间,他的考察队队员契图尔津(S. S. T. chetyrkin)于5月下旬登上了贺兰山,采到一批春季开花植物,弥补了普热瓦尔斯基以前两次采集的不足。
俄国人在贺兰山考察所采集的植物标本,都集中到俄国科学院圣彼得堡植物园,由当时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马克西莫维奇(J. Maximowcz),莱格尔(E. A. Regel)和后来得柯马洛夫(V.Komarov)等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俄国科学院汇刊上。
2.美国甘蒙考察团在贺兰山的考察
1923年美国华盛顿国立地理学会派E ·沃尔森(F. R. Wulsin)来我国组织“甘蒙科学考察团”。包括人文、动物、植物三个组,当时在南京东南大学任教的秦仁昌负责植物组的考察和采集工作,于是年5月上旬登上贺兰山,在贺兰山考察7天,秋季再次上贺兰山,又进行了秋季植物的考察和采集,采集到大量的植物模式标本。这批标本由美国纽约植物园瓦尔克(H. W.allker)进行了整理鉴定,于1941年发表了《秦仁昌在中国蒙古南部和甘肃省所采集的植物》(Plants Collected by R. C. Ching in Southerm Mongoliu and Kansu Provicnce)一书,报道了这次考察成果,报道100余种植物,其中发现了几个新种或新变种。秦仁昌自己也于1941年在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的《静生生物调查汇报第十卷第五期》〖Bull. Fan Memor. Inst. Biol. (Bot)10 (5):257-263〗用英文发表了《内蒙古贺兰山植物采集记略》(A. botanical trip in the Ho La Shan ,Inner Mongolia)。
3.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与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对贺兰山的考察与采集
20世纪2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成立了自己的生物学研究机构。1933年8月,国立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夏纬英登上贺兰山,在山上采集数日,采集植物标本近100号,其中有数个新种。与夏纬英同时,国安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教师白荫元,也于8月份登上贺兰山,也采集到了数个新种。
(二)森林资源调查局部调查
1.宁夏建设厅林务局调查
在20世纪20至40年代,贺兰山东西侧均属宁夏省管辖。阿拉善额鲁特旗虽属宁夏省疆域之一,将行政上仍自立分治,由蒙古王公统治。1940年9月20日~11月6日宁夏建设厅林务局组织了对贺兰山全境(南起三关口,北至石嘴山)的森林植被调查。考察结果由冯钟粒在《建设丛刊》上发表了《贺兰山森林调查报告》一文。该文第一次较详细地报道了贺兰山森林植被的垂直分布情况,将贺兰山垂直分异划分为高山界、森林界和平野界三个植被带。在森林界中自上而下的又分出常绿云杉林带、针叶树阔叶树混交林带和落叶阔叶林带。对每个森林类型还进行了描述,估算了贺兰山森林面积;后山云杉林5 400 hm2,油松900 hm2。植物区系按刘士林(刘慎谔)所分之中国华北植物地理而论,属蒙古区。最后对云杉、油松、杜松等主要树种进行了较细致的林学特征记述。记载的树种达30种之多。有偃柏、麻黄、山杨、毛柳、筐柳、红桦、山榆、刺柏、大黄连、茶子、野杏、水子、灰子、野蔷薇、野珍珠梅、金腊梅、黄腊梅、冬青、琉璃枝、紫丁香、白丁香、小叶金银花、秦岭忍冬、石兰条、马鞭草科一种等。这是贺兰山植被的早期研究成果和重要数据资料。
2.宁夏国民政府农林部宁夏农业调查团调查
1944年7月,国民政府农林部宁夏农业调查团王战等人在省农林处技正安得顺及技士郭日升的陪同下,合作进行贺兰山天然林复查,历时两周。面积调查采取民间通常围绕山林走一圈或从山林中“十”字穿行的办法进行估算,贺兰山森林面积1.89万hm2。
(三)森林资源清查
森林资源清查传统通称为一类调查。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抽样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中广泛应用,而且,全国各地相继又进行了多种抽样调查方法的试验和应用,如两阶和多阶抽样、回归估测、双重回归抽样等调查方法,为我国开展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做好了技术准备。
进入20世纪70年代,考虑到以往森林资源调查方法,都是一次独立性调查,前后期调查结果缺乏连续性、可比性,得不到确切的资源消长变化动态信息,为此,我国曾组织了多次新技术方法的探索和试验。1977年农林部决定在全国建立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首先在江西省组织了全国试点工作,取得成功后,于1978年开始,先后在全国各省(区、市)全面开展。这种清查是以省(区、市)为总体,以数理统计理论为基础,根据预定精度要求和系统抽样原则,在地面设置固定样地,精确进行测定,通过每五年间隔期,进行重复调查,能准确地获得森林资源现状和森林资源消长变化动态,掌握资源变化规律,分析林业经营效果,预测森林资源变化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航天遥感,已广泛应用于森林资源清查中,对大面积的牧草地、沙漠、戈壁、雪山等非林地,直接通过卫星照片判定地类,不再需要到现场进行调查。电子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手持掌上电脑等技术已广泛运用于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和资源管理工作中,并取得较好成效。
贺兰山森林调查也经历了探索和发展,至1990年,随着宁夏森林资源清查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逐步纳入全区森林资源清查工作中。目前,已按照1994年林业部制定并颁发了《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主要技术规定》和2004年国家林业局为适应新时期林业跨越式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推进由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颁发的《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主要技术规定》进行了四次调查。
1.“四五”清查
在1973~1975年,将贺兰山林区(包括现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管辖的在内)作为一个总体,六个副总体,利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方法,用二万五千分之一地形图和二万五千分之一航片实地调绘求算出各类面积。首次编制出云杉、油松、山杨、杜松等主要树种的一元立木材积表。
2.“五五”清查
1979年对天然林区的蓄积和人工林进行调查,面积采用了“四五”清查数据,调查将全区作为一个总体,四个副总体,贺兰山与罗山合并为一个副总体,布设0.06 hm2样地进行调查。
3.清查体系建立
1990年按国家统一要求将全区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简称连清体系,又称一类调查)作为一个总体统一布设样地。在五万分之一地形图上,按2 km×2 km的间距机械布点,贺兰山布设518个固定样地,全部进行现地样地调查,由此计算各林分蓄积量。截至目前分别为1995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进行了四次复查。
(四)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
规划设计调查是我国开展得较早的森林资源调查,通称为二类调查。70多年前,林学家侯过教授就主持编制了中山大学白云山示范林场设计方案。新中国建立后,森林调查规划工作积极开展起来。1951年,中央林垦部在黑龙江省带岭林业试验局松岭林场进行了全国第一次森林经理试点,确定采用方格区划调查方法,这种方法虽然费工费时,但精度高,这在当时大面积的原始林区缺乏资料与仪器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可行的调查方法。1954年,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林业部在大兴安岭林区开展了航空摄影,并利用1∶25 000比例尺航片进行森林经理调查,具体方法是采用相片平面图、纠正相片略图和图解平面图等方法,编绘基本图,并利用航片进行林班、小班区划和小班调查,加快了森林经理工作的速度。嗣后又在国营林场、集体林区、北方少林地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开展了一系列森林规划设计调查及试点工作。
经过多年实践与总结,我国二类森林资源调查的技术方法还是比较丰富的。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回归估计、抽样控制总体和目测方法。回归估计就是利用辅助因子,来提高主要因子的精度,在抽样强度相同时,它比简单随机抽样精度要高。另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采用多元回归估计方法,充分挖掘航空相片定量定性的潜力,从而大大提高调查的速度和质量。抽样控制总体方法,一般是以林场或行政乡为总体,在总体内结合小班随机布设样地,这种方法一般是近期不开发或经营强度要求不高,才予以采用。目测方法的前提是要由经过训练、积累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并能掌握被调查林分生长规律的人员来完成。调查时,还可以使用各种辅助调查工具。调查结束后,应通过一定数量地面样地进行验证。
贺兰山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始于1956年,当年仅对贺兰山、罗山林区进行了调查,用经纬仪沿山脊测量一条基线,用罗盘仪测量调查线路,采用交会和目视现地调绘的方法进行。此后,在1960年、 1962年、 1972年均采用地形图现地调绘的方法进行调查,都是对贺兰山部分区域进行的调查,并没有开展全面调查。在1981~1986年期间,宁夏开展“六五”清查工作,第一次全面采用地形图现地调绘的方法对贺兰山进行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以上数次调查,无论是对局部,还是对全部进行调查,其实质均是采用地形图现地调绘和测量的方法进行调查。2006年,宁夏采用先进的“3S”技术对贺兰山进行全面调查,建立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地理信息平台。为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定期开展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森林资源的科学经营管理,合理开发利用,编制林业建设规划,乃至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甘肃省原林业调查队的调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甘肃省原林业调查队一行9人,用了两个月时间对贺兰山林区进行了森林资源调查,这是贺兰山林区最早的较为正规的森林资源调查。调查使用经纬仪沿山脊测量一条基线,森林罗盘仪测量调查线,交会或目视勾绘林区范围、林地界线,蓄积量用目测法。调查贺兰山林地面积2.68万hm2。
2.“六五”和“九五”调查
1985~1986年期间,由宁夏林业厅组织调查人员,采取利用近期航摄照片判读与相应小班实测回归抽样的方法,根据数量化相片林分蓄积量表计算蓄积量。
1998年,宁夏林业厅根据工作需要,采用地形图勾绘图班的调查方法,针对林地进行面积调查,而对蓄积量没有进行调查。
3.森林资源“十五”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3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利用具有高光谱特征、高空间分辨率的SPOT5航天遥感数据,目视判读区划土地类型、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因子;通过建立调查蓄积与遥感因子、地理环境因子、林分因子之间的多元回归模型,定量估测小班蓄积量或现地实测蓄积的方法进行。调查的精度等级为C级、调查范围为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境,调查总面积为193 535.68 hm2。
本次调查初步建立了贺兰山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为我们提供了贺兰山森林资源可视化和数字化管理技术平台,解决了调查成果图、表、卡分离、陈旧不变的“死档”技术难题,使森林资源数据能够实时更新,统计图表成果“一键即出”,使森林资源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升了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和动态监测水平,为森林资源调查数据更科学、更有效、更全面、更可靠、更及时的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
表3-1 贺兰山森林资源调查情况单位: hm2
(五)各类森林资源专项调查
1.林地征占用调查
林地征占用调查是按照有关林业用地征占用政策规定和国家林业局相关技术规程,依法对林地征占用情况进行核查的一种森林资源调查。主要目的在于有效防范林业用地流失、确保林地用途正常流转和变更。调查重点内容是征占用地手续是否合法有效,征占用地范围、规模是否与审核审批权限相一致,征占用林地数量、地点、规模是否与批复内容相一致。具体调查对象是上一年度经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审批的占用征用林地的建设工程以及违法占用征用林地的建设工程。调查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核实举报、社会调查和现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贺兰山林地征占用调查始于1987年1月,国家林业部印制了全国统一的《使用林地许可证》,下发了《关于占用林地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有关事宜的通知》,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凡占用林地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须先征得林业主管部门的书面意见,向矿管部门依法申请,经核准后,履行登记手续,领取勘查、采矿许可证,在规定的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方具法律效力。是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林区工程设施炸山采矿许可证》改换为《宁夏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占用林地许可证》。管理局开始对贺兰山三关口以北、苏峪口沟以南的开山、采矿单位进行登记、造册清理整顿,并依法收取植被补偿费。自此,贺兰山林管局先后依据国家林业局、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局等单位先后出台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林地管理办法》《关于收取征用、占用林地补偿费的通知》《关于实行使用林地许可证的通知》《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等,规范占用、征用林地的审核和审批。先后对征占林地200多项进行调查,调查总面积729.25 hm2。
2.营造林实绩综合核查
营造林实绩综合核查是指各级地方林业主管部门自查的基础上按照统一标准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对各省(区、市)营造林实绩、成效进行统一核查。国家林业局自2001年起,在全国人工造林(更新)核查的基础上,开展全国营造林实绩综合核查。其目的在于及时掌握各省(区、市)林业生产单位依据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计划、营造林作业设计所确定的营造林任务的完成情况及其成效,以进一步加强全国营造林质量管理与监督,监测和评价全国营造林及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实绩与成效,为林业宏观决策及林业重点工程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核查对象为各级林业统计口径上报的上一年度人工造林(更新)、飞播造林、封山育林完成面积,人工造林(更新)3年后的保存面积,以及飞播造林、封山育林达到成效年限(南方省份5年、北方省份7年)的成效面积,其中包括国家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建设任务的完成面积。宁夏贺兰山营造林核查是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主要是对天然林保护工程项目进行核查。
3.生态公益林界定与认定调查
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是林业分类经营的基础,是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是《森林法》赋予的一项法定性工作。从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和林业产业发展现实需求出发,我国采取森林分类经营、分类管理方式,从宏观上协调木材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贺兰山生态公益林界定与调查在2004年进行,就是按照《国家林业局财政部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林策发[2004] 94号)第七条所规定的全国生态公益林划定标准要求,所进行的森林资源调查、区划界定和核查工作。目的在于为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提供基础资料,为确保区划界定符合标准要求,从而为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整界定结果提供依据。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重要性、生态脆弱性、相关的社会经济条件等调查因子。
贺兰山生态公益林界定是管理局根据宁夏回族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区开展森林分类区划界定的通知》(宁政办发[2001] 39号)精神,于2001年5月至7月在保护区开展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区划利用1999年森林二类资源调查资料,依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方案》及《森林分类区划界定操作技术细则》要求,进行两类林及二级林种区划。
2003年3月14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局《关于对县级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审定的通知》中要求,在原天保工程实施方案中要增加“天保工程”森林分类区划内容,并落实到小班。
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林地权属为国有,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为经营目的,权属清楚,经营目的明确。保护区全部为特种用途林(禁伐区),二级林种均为自然保护区林,事权等级均为国家级,所以林地全部区划为生态公益林,是重点生态保护区。工程区总面积237万亩,林业用地面积111.19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26.16万亩,疏林地面积11.03万亩,灌木林地面积4.00万亩,无林地面积70.00万亩,非林业用地面积125.81万亩,马莲口管理站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44.70万亩,林班号为1—31号,林业用地面积44.70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6.00万亩,疏林地面积0.60万亩,灌木林地0.75万亩,无林地面积37.35万亩;苏峪口管理站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39.60万亩,林班号为32—61号和165号,林业用地面积39.60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1.85万亩,疏林地面积3.00万亩,灌木林地面积1.65万亩,无林地面积23.10万亩;大水沟管理站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152.70万亩,林班号为62—137号和139—141号,林业用地面积26.89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8.31万亩,疏林地面积7.43万亩,灌木林地面积1.60万亩,无林地面积9.55万亩,非林业用地125.81万亩。
(六)专业调查
林业专业调查包括森林土壤调查、立地类型调查、森林更新调查、森林病虫害调查、编制林业数表、森林生长量调查、森林多种效益计量调查与评价、野生经济植物资源调查、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林业经济调查、造林典型设计、森林经营类型设计和林业专业调查技术工作管理等内容,部分内容是二类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专业调查的内容取决于具体调查目的和任务,其调查成果直接为林业调查、区划、规划、设计和林业生产建设等提供基础数据。
1.森林土壤调查
森林土壤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调查的目的在于查清土壤资源,为立地类型划分、森林资源空间配置决策、造林、经营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森林土壤调查主要任务是查清土壤类型、分布及数量,确定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种,并对质量给予综合评价。编制的土壤分布图比例尺与造林设计图一致;以森林资源二类、三类调查为目的的森林土壤调查,内容与前一种相同。但土壤分布图可以根据小班调查填写的土壤类型转绘,比例尺与相应的图相一致;以林业区划、规划和森林资源一类调查为目的的森林土壤调查,主要确定土壤类型、成土过程、分布规律和土壤主要属性。森林土壤调查侧重查清土壤与森林分布、林木生长的关系,不同造林树种对土壤条件的要求和各种林业土壤管理措施等。森林土壤调查方法分概查和详查两种。概查是选择有代表性线路作路线调查,其任务是查清土壤类型随地型地势变化的空间分布规律性,并确定土壤分布图的制图单元和编制土壤分类系统表,同时为划分立地类型收集土壤基础资料。详查是根据不同要求,与有关专业协同进行逐地逐块的全区域调查。在森林资源调查和造林调查设计时,结合林木标准地、植物样地等设置土坑作剖面调查。
2.森林立地类型(或林型)调查
森林立地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影响林木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的总体,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水文和生物等。通过立地(或林型)分类和评价,可科学选择最具生产力的造林树种,提出适宜的营林措施,并预估森林生产力、森林经营效益,以及木材生产成本和育林投资等。所采用的调查方法可概括为面上路线调查和点上标准地调查。山区通过从谷底向山脊的森林立地梯度变化规律调查,可掌握立地类型(或林型)随地形引起的自然条件变化规律性;在广阔平原或平缓台地、丘陵地区,通过森林立地纬度变化规律调查,掌握森林立地水平地带分布规律。点上标准地调查可以全面掌握各立地类型(或林型)的立木组成、生长状况、其他植被层、地形、土壤、幼树更新等的基本特征,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从中分析出制约各立地类型(或林型)立木生产力、更新、病虫害以及采伐后演替方向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不同立地类型(或林型)的营造林技术措施。
贺兰山于1969年和1974年在开展森林资源调查时,进行了森林立地类型调查。编制立地类型表。根据外业调查材料和内业整理分析,划分出11个立地类型。各立地类型分别阐述地形地势、土壤等特征和经营措施,为森林调查使用。
3.测树制表调查
林业数表是森林调查、收获量预测、立地评价和森林经营的计量依据。为满足当前的实际需要,编制的数表种类有:①森林蓄积量和产品分类计量数表包括一、二、三元立木材积表和航空相片立木材积表,林分断面积、蓄积量标准表,航空相片林分材积表,航空相片数量化林分蓄积量表,商品材出材率表;②地位质量评价数表包括地位级表、地位指数表和地位指数数量化得分表等;③森林经营数表包括林分生长过程表、收获量表、林分密度控制图。
贺兰山于1969年和1974年在开展森林资源调查时,编制云杉、油松、山杨、杜松一元立木材积表。参加编表的计算木,云杉169株、油松117株、山杨103株、杜松43株。采集的计算木径级较小,编表的最大径为:云杉28 cm、油松32 cm、山杨22 cm、杜松16 cm。4个树种均采用数学分析编表。精度为:云杉±0.56%、油松±0.72%、山杨±0.76%、杜松±2.13%。
4.森林病虫害调查
森林病虫害调查的目的,是摸清调查地区各主要林分类型的主要病虫害种类、数量、危害情况、分布区域、生态条件和发生情况以及调查林内卫生状况和害虫的天敌种类、数量等,为森林经营和森林调查规划中的森林病虫害防治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森林病虫害详细调查着重研究病虫害的发生与林分因子、立地条件、气象因子、经营措施等方面的关系,分析病虫害发生的动态规律,认真总结发生的原因、规律以及基层防治森林病虫害工作经验。森林病虫害调查方法是:通过收集调查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尤其是森林调查,林区卫生状况,过去病虫害大发生的次数、种类、时间,对森林造成的损失、防治方法与防治效果等资料;采取踏查的调查方式,以林场为单位选设代表性强的工作路线,在工作线上用目测方法调查林内卫生状况,主要病虫害种类、分布特点、株数被害率、被害程度、蔓延趋势,并确定详查地点。踏查中应绘制踏查图,标明优势树种、组成、树高、林龄、郁闭度、海拔高以及调查段的距离等;病虫害标准地详细调查,在确定详查的地点上选设标准地进行详细调查,进一步查清病虫害种类、数量、危害程度,发生发展的原因,病虫害对林木所造成的损失以及病虫害的发生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贺兰山森林病虫害调查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贺兰山林区先后进行了4次较大规模的森林病虫调查。
(1)宁夏森林病虫普查队森林病虫普查
1980~1981年全国森林病虫普查,宁夏森林病虫普查队先后数次进入贺兰山林区采集昆虫标本5 000余份,病虫标本200余份。
(2)宁夏林业厅贺兰山林区病虫害调查
1983年对贺兰山自然保护区进行综合考察时,宁夏林业厅作为牵头和成员单位于1984~1985年把贺兰山森林病虫作为综合内容之一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共采集昆虫标本1 500余份,病虫标本80余份,经区内外专家鉴定昆虫7目270余种,病害30余种。通过实地勘查采集,基本掌握了贺兰山林区病虫的分布及发生特点。
(3)贺兰山中的德合作项目区森林病虫害调查
1995年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作为中德合作宁夏防护林项目区后,森林植被得到明显恢复,病虫害种类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原有的资料急需补充。宁夏贺兰山林业管理局和宁夏林业厅分别于1999年7月3~26日、 2000年8月5~23日对贺兰山项目区进行了补充调查,共采集昆虫标本1 600余份、病害标本50余份。加上前两次已鉴定出的种类已知昆虫8目330余种、病害30余种,比前两次分别多出60余种和10种。通过调查,贺兰山潜在危险性害虫有8种,它们是光肩星天牛、红缘天牛、松梢斑螟、榆木蠹蛾、杨锦纹吉丁虫、金缘吉丁虫、榆紫叶甲和榆绿叶甲,其中,以蛀干害虫天牛和危害枝梢的害虫为主;潜在危险性病害有云杉、油松早期落叶病。
(4)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普查
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在全国开展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的通知》(林造发[2003] 73号)精神,管理局于2004年3月~12月进行了自然保护区有害生物普查。外业调查依托宁夏森防总站为技术核心,由管理局科研宣传教育科和各管理站技术人员组成外业调查小组。贺兰山自然保护区面积20.62万公顷,其中有林面积(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2.90万hm2;管理局种苗繁育基地350亩;保护区内的煤矿储木场等全部列入普查范围。普查共采集有害植物标本10余份,病虫标本50余份。
5.森林更新调查
森林更新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林区天然更新、人工更新情况,评定更新等级及其与林型、立地类型、更新方式、过去的采伐方式、伐期龄的确定、森林经营水平和造林技术措施的关系,为营林规划和组织林业生产提供依据。森林更新调查包括林冠下更新调查和迹地更新调查。其主要调查对象为天然近、成、过熟林,疏林、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林中空地和未成林造林地(迹地人工更新造林地)。森林更新调查有一般调查和详细调查两类。一般调查可结合森林资源调查进行;详细调查可结合林型、立地类型等专业调查进行,亦可独立进行。
1983年对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和1996年实施中德合作贺兰山封山育林育草项目时进行了森林更新调查。
(1)1983年对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的森林更新调查
贺兰山林区的森林更新绝大部分是在有林地的林冠下进行的,无林地上的天然更新和人工造林都很少,因而这次更新调查的标准地全设在有林地内。根据外野调查和内业整理、统计,贺兰山林区天然更新情况最好是青海云杉,山杨次之,油松更次之,杜松最差。青海云杉、油松和山杨等3个主要树种更然更新的特点如下。
青海云杉:是以有性繁殖为主的树种,其更新的完成必须通过树木的结实、种子发芽和幼苗幼树的生长发育阶段。更新的成败则取决于这几个阶段中树木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和外部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青海云杉一般在80~90年生才开始结实,结实周期约3~6年重复一次,结实量能够满足更新的要求。由于林地一般较湿润,空气湿度较大,加上每年春季的雨雪,母树下种后,就能发芽生长。在个别苔藓层特别厚的地方,种子发芽后,因架空其上,根系接触不到土层而可能致死,只要适时采取局部整地等人工促进更新的措施则能提高成活率。在空旷地上,要以青海云杉种子直接进行更新是十分困难的,因为青海云杉幼苗的抵抗力较弱,在无遮荫的情况下,易被霜冻、日灼所危害,或因杂草竞争而死亡。但在林冠的遮荫下,由于森林环境良好的保护作用,幼苗就能健康成长,尤其是在青海云杉内的道路、林中空地及林缘等地,更新比林冠下更为良好。
油松:喜光、耐旱、抵抗力较强,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以及幼苗期在林冠下或空地上都能生长的特点,是天然更新的有利条件。但油松的结实情况普遍比青海云杉较差,结实周期与青海云杉相似,除种子年,结实量尚可外,一般年份不能满足更新的要求。油松林地干燥,是种子发芽的不利因素,在雨水较多的年份或在水分条件较好的沟谷边,出芽情况很好,在坡度过大的油松林地上,由于坡面干燥,更新较差,但在低洼处,则更新较好。因而在油松林地上进行水平窄带状整地,用油松种子补播,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枯枝落叶较多的林地,必须进行清除枯枝落叶和整地工作,使种子和土壤接触,提高天然更新的效果。总的来说,目前油松的天然更新情况是不良的,应该采用植树造林和人工促进更新相结合的方法,保证油松更新,扩大油松林面积。
山杨:既可用种子更新,也可用根蘖、枝条进行无性更新。目前贺兰山现有山杨林多系萌芽和根蘖林。山杨一般每年都能结实,其种子轻而小,传播力较强。由于山杨耐寒、不怕霜冻、日灼和对水肥土要求较高、生长迅速的特点,所以一般在立地条件较好的空旷地和火烧迹地上能成为先锋树种,形成林分。但在土壤干燥瘠薄处或阳坡粗骨土上,山杨则很难以种子进行天然更新。山杨是阳性树种,不耐阴,幼树一般能在中等郁闭的林冠下生长,因而在各类林分的林冠下几乎都有山杨幼树的生长,但在郁闭度较大的青海云杉纯林内却没有山杨幼树的分布。
调查认为,要依靠天然更新来扩大贺兰山森林面积,提高森林防护效能,其过程是非常缓慢的。特别是无林地中陡坡或阳坡荒地为多,土壤干燥,冲刷严重,土层瘠薄,表土多烁石,种子发芽困难,种源也不足,即使阴坡及草地,草根盘结度相当大,所以,必须贯彻以人工更新为主,天然更新为辅以人工促进更新的方针。采取人工措施以人工造林的方式才能迅速达到在无林地更新成林的目的。
(2)1996年实施中德合作宁夏贺兰山封山育林育草项目的天然次生林更新调查
1996年开始实施中德合作宁夏贺兰山封山育林育草项目,1997~2000年连续4年对项目区的森林更新进行了调查。参照宁夏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细则更新等级的规定,项目区内青海云杉林冠下的天然更新调查结果为6 579株/hm2,属天然更新良好;油松为2 550株/hm2,山杨为1 900株/hm2,属天然更新中等。
调查认为,由于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封山育林是最有效地促进天然更新的措施,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采取开天窗、择伐等人工措施促进天然更新。
6.野生经济植物资源调查
野生经济植物资源是森林资源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蕴藏在一定地域中,有一定用途或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种类的总体。野生经济植物调查的目的在于摸清资源种类、分布、储量及其可开发利用状况,为制定野生经济植物资源持续利用方案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最终实现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经济植物资源,繁荣山区经济的目的。调查方法可采用线路调查(概查),样地调查,补充调查或逐地逐块全面调查(详查)相结合的方法。凡是进行调查的野生经济植物种类都要采集标本,要求根、茎、叶、花或果(种子)俱全,尤其利用部位要明显。
1983~1985年对宁夏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的综合考察进行了野生果树、野生蔬菜调查。经调查,宁夏贺兰山及洪积、冲积扇野生果树植物9科14属30种;野生蔬菜植物有绿叶菜类、葱蒜类、块茎根类、伞菌类、珊瑚菌类、木耳类、马勃类、藻类、盘菌等21科28属40种;分布由下而上可以分出5个带:
(1)山麓荒漠草原带。该带海拔一般在1 500 m以下。土壤为山地灰钙土。植被稀少,多为旱生植物,野生果树有酸枣、枸杞、桑、乌头叶蛇葡萄等;野生蔬菜有沙葱、蒲公英、车前、地软、野苋、苦苣菜、扫帚菜等。
(2)耐旱乔—灌木带。海拔一般在1 500~2 000 m之间。土壤为灰钙及粗骨土。植被仍然较稀疏,多为耐旱乔灌木,也是油松、山杨林的下限。野生果树在阳坡有酸枣、蒙古扁桃、文冠果、杏;阳坡林缘有樱桃、花叶海棠、糖茶子、短柄木、黄刺梅等;野生蔬菜有根葱、崖葱、山韭菜、玉竹、蒲公英、山丹、松树蘑菇等。
(3)油松山杨林带。海拔一般在2 000~2 500 m之间。土壤为灰褐土,阳坡为粗骨土。植被较好,主要植物有油松、山杨下层的子等树种,野生果树有樱桃、杏、子、多腺悬钩子等;野生蔬菜有多根葱、轮花玄参、山韭菜、松树蘑菇、米黄丛枝蘑菇等。
(4)青海云杉林带。海拔一般在2 500~3 000 m之间。土壤为山地灰褐土。该带植被很好,树种单一,以青海云杉为主,林相整齐。野生蔬菜有多根葱、岩葱、多种蘑菇(如茄子紫、白紫、黄褐牛胖子、米黄丛枝、通心片、牛舌头、发汗蘑菇)等。
(5)高山灌丛草甸带。海拔一般在3 000 m以上,南坡多为岩石裸露。土地山地草甸土。植被多为草本植物及矮小灌木,无野生果树的分布;仅有少数珍贵蘑菇的生长(如草占池、鸡蛋黄等)。
7.野生动物资源调查
野生动物资源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天然自由状态下或者来源于自然状态下,虽经短期驯养,但还没有产生进化变异的脊椎动物(除鱼类),它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调查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动物资源的蕴藏情况及生境情况,为对野生动物进行经营管理提供基础资料,达到合理地保护利用野生动物资源。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可分为综合性调查和专类性调查两大类。综合性调查是以某一区域(自然的和行政的)作对象,全面调查区域中各地段的动物及生境资源总体,为野生动物资源总体规划服务。专类性调查是以某一种(类)资源动物为调查对象,或为某些专业部门服务或为某些珍贵种类的数量恢复和扩大分布提供资料。
1958年宁夏地方病防治所和银川市卫生防疫站对啮齿类动物进行多次调查;1962~ 1964年兰州大学生物系多次在贺兰山进行调查;1963年7月~11月王延飞、方荣盛等在银川地区考察,著有《陕西及宁夏东部鸟类区系的初步调查报告》;兰州大学王香亭等1962 ~ 1975年间的调查,发表了《宁夏脊椎动物调查报告》;1983年7月至1984年11月,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系对贺兰山动物野外调查;进入20世纪90年代华东师范大学王小明、刘志宵等对贺兰山有蹄类动物进行过多次调查研究;1996~1998年宁夏林业勘查设计院对贺兰山重点野生动物资源进行了调查;2000~2002年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对贺兰山岩羊种群进行了监测研究;2000~2004年翟昊等人对贺兰山脊椎动物的调查研究;这其中以1983年东北林业大学和2000年翟昊等人的调查较为全面、较为系统。
(1)东北林业大学1983年7月至1984年11月野生动物资源调查
1983年贺兰山划为自然保护区后,开展综合考察时,进行了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调查由东北林学院野生动物系完成的。由于调查的范围限于在海拔1 000 m以上林区管辖的山地,不包括河川、湖泊等水域,故鸟类中不包括游禽,涉禽也极少。调查方法是:每天早六点左右沿设定的调查线,每组三人,其中看鸟、看兽粪堆做记录各一人、记载鸟的种类、只数、出现的海拔高度和生境,并记录下路线调查的起止时间,(不包括原路返程)然后进行路线相对数量统计和分垂带统计。在兽类方面,搞了样地、兽类粪堆、踪迹的调查以及隔日统计捕鼠。此外,对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的种类和数量也进行了初步调查。调查成果所列的名录,主要为调查采集到的标本,也包括观察到而未采到的种类,还包括有关单位和个人采集到的标本,宁夏畜产仓库的猛禽及兽类皮张标本的大部分种类均收入名录,因为这些种类都是贺兰山可能有的种类。
贺兰山鸟类115种另5亚种,分属于10目30科。兽类中以荒漠啮齿动物(黄鼠、跳鼠、沙鼠)和草兔为优势,并有一些中,小型的食肉兽。在爬行动物方面,沙蜥属和麻蜥属种类和数量最多。蛇类有黄脊椎游蛇等。在潮湿地方有花背蟾蜍。山溪里有几种很小的鱼类。
在贺兰山所分布的脊椎动物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有16种,其中,鸟类10种,兽类6种,占全国珍贵动物156种的10%。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仅黑鹳1种。
(2)2000~2004年脊椎动物资源调查
调查范围北起枯水沟南到三关,东至1 150 m等高线,西至分水岭,总面积158 100 hm2,包括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境和东麓洪积扇的一部分地区。野外调查自2000~2004年,采用样线法和直接观测法。在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内设置32样线监测路线,监测路线包括贺兰山的主要生境,并在东麓洪积扇设置调查监测线5条。直接观测法利用kowa8×24倍望远镜直接观察。调查以1983~1984年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系的调查结果为基础资料,同时辅以对宁夏资深的动物学专家访问,对沿山群众和银川市鸟市的社会调查,并查阅了大量有关宁夏贺兰山野生动物调查研究文献。
调查记录在贺兰山所分布的脊椎动物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7种,二级保护动物有31种。自治区区级保护动物27种,中国特产鸟类有7种。
本次调查的新记录中有4目6科22种,其中鸟类4目5科17种,兽类有4种,爬行类有1科1种即沙蟒。
(七)森林资源综合调查
为了搞好自然保护区建设,在原林业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宁夏农业区划委员会的关怀领导下,由宁夏林业厅牵头,与宁夏农业区划办公室、宁夏环保局共同主持,组成“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团”。制定考察大纲,组聘专业人员,明确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以生态科学为指导,以资源“本底”为基础,于1983~1985年对贺兰山自然保护的地质、地貌、土壤、气象、水文、环境背景值、植被、植物、森林资源、森林历史、野果野菜、森林病虫、野生动物、文物古迹、社会经济等15个专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综合科学考察。参加考察的专家、学者、工作人员达170余人,专业之多,领域之广,质量之高,都是贺兰山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考察中得到东北林业大学、西北大学、林业部西北调查规划院、宁夏农业厅、宁夏农学院、宁夏农林科学院、宁夏地质矿产局、宁夏气象局、宁夏农垦局、宁夏环保所、宁夏文物所、宁夏水文总站、宁夏林业勘查设计院、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单位的密切协作和大力支持。为了搞好考察工作,在各单位领导的重视下,投入了一定人力、物力和财力。考察人员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气候多变、生活条件差等困难,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地取得了第一手宝贵资料。出现了兴百家之长,集多家之资,同舟共济搞考察的局面。
通过考察,基本摸清了资源现状,并对贺兰山的生态作用、环境背景值、方针任务进行了研究,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保护区建设,经营管理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1.地质地貌 本次对地质地貌的考察,揭示了贺兰山是具有长达20亿年以上漫长地质演变史的山体。自中元代开始至中生代中期的地史进程中,以拗陷沉降为主,各地质时期沉积物厚达4万余米,发育着驰名中外的优质煤及非金属沉积矿产,保存了不可多得的地质剖面、化石产地和地貌景观。在长期复杂的地质构造应力场作用下,铸就了纬向构造带,经向构造带作为祈—吕—贺“山”字型脊柱的南北向构造带贺兰山带,新华夏系及河西系等5种构造体系。强烈的新构造运动导致东麓地阶梯状断裂的形成,造成了贺兰山体急剧上升,银川地堑的急剧沉降,致使银川平原接受了厚达1 600 m的第四纪沉积。
2.土壤 本次考察从3个土壤类型中选点,开挖了51个土壤剖面,采集了174个土样,并作了1 209个项次的土壤理化项目分析化验,明确了贺兰山山地土壤分布规律。土类分为粗骨灰钙土、灰漠土、灰褐土(又分普通灰褐土和石灰性灰褐土2个亚类)、山地草甸土。测定了土壤水分、养分含量,提出了保护、改良、合理利用土壤的合理化建议。
3.气象 本次考察分别在贺兰山前后山建立8个气象观测点,进行了为期1年的观测和资料统计整理。以数据库形式保存于计算机软盘内,并根据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初步得出了气温、降水、湿度、日照、蒸发、地温、风沙、风速、气压等气候因子的重要资料,为建设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开展各项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4.水文 野外采集83个天然水样,14个污染水样。对各沟段常流水量、水质和污染进行了实测和化验分析。同时对7处不同地类的土壤含水率进行了测定,共采集土样54个,分析对比了沟谷上下游阴坡、阳坡的土壤含水率。另外通过考察初步摸清了贺兰山水资源的储量和流量,获得了贺兰山森林对涵养水源的初步数据资料。为开展保护区防护效益、水源涵养等科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
5.植被 本次考察主要采用了梳状路线调查、样方调查、摄影填图、航片判读及邻近地区路线塔查等方法。共调查样方139个,记名样地若干个,编写出《贺兰山东坡植被考察报告》,绘编了《贺兰山东坡植被类型图》及《贺兰山东坡植被区划图》;查明了贺兰山东坡地植被类型、分布规律等。
6.植物 本次考察分别在贺兰山东坡15条和西坡5条有代表性沟内进行了2次大规模的实地调查,共采集植物标本4 126号,12 378份,并全部做了鉴定。撰写了“贺兰山植物区系的种类组成”“贺兰山自然保护区职务调查与初步规划报告”“贺兰山维管植物检索表”3个成果材料,基本上搞清了贺兰山地区植物的种类。为制定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经营管理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材料。
7.森林 历史以森林火灾遗迹——碳核为主要材料。进行历史信息诚实载体的历史鉴定与C14断代测定的研究,并结合古迹史料的考证,初步探明贺兰山古林区针叶林分布广阔,森林兴衰原因及发展的趋势。
8.森林 本次调查是按照林业部最新颁布的二类调查标准进行的。系采用延期航片判读与相应小班实测回归抽样,利用数量化方法调查,并对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疏林等作了具体的划分和测算。调查精度达到93.53%,符合部颁标准的精度要求,并对保护区区划建设提出了重要意见。
9.野果野菜 本次考查采集蜡叶标本130余份,照片100余幅后,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研究,共纪录了野果9科17属29种,直接利用的13种;野菜19科28属39种,大部分可作为育种材料的亲本,是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对今后开展育种研究、生产利用等活动提供了基础资料。
10.野生动物 这次考察,是首次对贺兰山野生动物全面系统的考察。通过考察,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野生动物全面系统的区系、垂直分布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了9个新记录、并对各类珍贵动物的分布、栖息环境、数量动态与经济价值都作了评价。同时提出保护、发展及招引益鸟的措施,为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11.森林昆虫 本次考查采集了昆虫标本4 000余号次,已鉴定得90种,待定名50种。分析了重要经济昆虫种类、发生动态和天敌昆虫。查明了林区中常发生的害虫40余种,可造成严重危害的有10中。天敌昆虫27种,对今后开展有害虫的综合防治,有益昆虫的利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12.文物古迹 通过野外考察和大量历史文献的查阅考证,撰写了成果报告,系统的阐明了贺兰山的历史面貌和现存文物古迹的状况。对贺兰山的名称、山口、地名、社会文化发展都有进一步阐述。对文物古迹按时代顺序进行了系统地叙述。在西夏皇家林苑的研究上,填补了西夏学研究的空白。对西夏王陵、西夏钱币、拜寺口古塔和明代长城的研究也有所突破。对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得建设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研究和旅游业开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13.社会经济 本次考察是贺兰山有史以来最全面、系统和深入的一次考察。从政府部门、生产单位、群众访问等方面,考察各历史阶段工农业生产、人口增长、自然灾害与贺兰山的关系,取得了大量数据,并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研究,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撰写了专题报告。论点明确,重点突出,以大量事实和数据阐明观点,又以较充分的论据,论证了贺兰山兴衰的原因。成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价值,特别是在保护区生态环境,解决林、牧矛盾依靠群众建保护区方面,提出了决策性的意见。
14.环境背景值 本次考察完成了贺兰山地表水水质、水中微量元素、水体生物的考察分析。并增加水体细菌微生物的分布调查。初步搞清了地表水铜、铅、镉等15种微量元素的环境背景值,掌握了水体生物种群及数量分布。同时首次发现2种鱼类为宁夏新记录,4种底栖类国内第1次新记录。这次考察,无论布点、采集、化验分析均按国家规范进行,资料详实,数据可靠。对保护区建设、区域环境监测,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通过多学科的专业考察及资料论证,贺兰山确是一个以森林生态为主体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在强化保护,发展资源的基础上和科研的指导下,合理地、多功能地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同时引进经济价值高的动植物种,改变区系组成,丰富生物种群,使贺兰山沿着良性方向发展,把贺兰山保护区建成生态功能强、社会经济效益高的科研兼多种经营、综合性自然保护区。为宁夏人民子孙万代造福,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