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1
马铃薯晚疫病2
马铃薯晚疫病3
马铃薯晚疫病4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叶、茎和块茎。叶片受害,初期在叶尖或叶缘出现水渍状、周围有浅绿色晕圈的黄褐色斑。病斑在干燥时停止扩展,变褐变脆,没有白霉。病斑在湿度大时会迅速扩大,边缘呈水渍状,有一圈白色霉状物,叶背面会有茂密的白霉。当发病严重时,叶片萎垂卷缩,最终全株黑腐。简易诊断方法是把病叶叶柄插在碗内的湿沙里,上盖一空碗,一夜后,病斑边缘上就会长出白霉,可诊断为晚疫病。茎受害时,茎上先出现稍凹陷的黑色条斑,若遇气候潮湿,表面也产生少量白霉。块茎受害时,初期表皮产生褐色或带紫色的小病斑,稍凹陷,在皮下呈红褐色,逐渐向周围和内部发展。土壤干燥时病部发硬,块茎呈干腐状;土壤多湿黏重时,块茎常易引起感染而软腐。病薯有怪味,不能食用。窖藏期间,病薯薯皮有暗色或紫色凹陷斑,发生干腐或湿腐,深度约1厘米,湿度大时病斑上生白霉,造成烂窖。
病 原 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属于假菌界卵菌门。
发生规律 病原主要以菌丝体潜伏病薯内越冬,为来年初病害的侵染来源。种薯带病,重者不能发芽,或发芽未出土即死亡;轻者发芽出土,发展成为田间的中心病株。病部产生的孢子囊借气流、雨水传播,进行再侵染。病叶上的孢子囊可以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块茎。病菌喜欢日暖夜凉的高湿环境,相对湿度95%以上,温度18~25 ℃,最适宜病菌生长、繁殖。湿度对病害发生起决定作用。潮湿温暖、阴雨连绵、多雾多露等天气,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蔓延。马铃薯开花结薯前抗病力较强,以后抗病力迅速下降,本病一般在开花前后出现症状。只要连续两天白天22 ℃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小时以上;夜间10~13 ℃,叶上有水滴,并且持续11~14小时的高湿,本病即可发生。发病后10~14天病害就可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防治方法
(1)可做引种试验,选用适合当地的抗病品种。
(2)选用无病种薯。贮藏前后、播前都要仔细挑选出无病种薯。窖藏期间要保持窖内通风,温度保持在3~4 ℃,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0%左右。
(3)加强栽培管理。结合当地气候适期早播,选择沙壤土或排水良好的田块,科学施肥浇水,使植株健壮,增加抗性。
(4)种薯处理。切刀等消毒刀具放入每千克含0.1%高锰酸钾0.1克、1%农用链霉素100毫克、春雷霉素200毫克的溶液中浸泡处理。注意用塑料桶配制药液,药液现配现用,每4小时更换1次药液。药剂干拌种,播前用0.3%种薯质量的68%精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与适量滑石粉混匀拌种,一般每100千克种薯使用2.5~3.0千克滑石粉。湿拌种,用25%或35%的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均匀喷洒在块茎上,然后堆闷2小时,经晾晒后播种。据雷玉明等报道,用2.5%咯菌腈(适乐时)悬浮种衣剂,或70%吡虫啉(高巧)湿拌种剂,或70%噻虫嗪(锐胜)湿拌种按种薯质量的0.1%,或用52.5% 唑菌酮·霜脲氰(抑快净)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浸种,效果好。垄沟喷雾每亩用25%嘧菌酯(阿米西达)悬浮液40~60毫升,或240克/升噻呋酰胺悬浮液130毫升,待种薯播到垄沟后马上在沟内喷药,使土壤和薯块都沾上药液,然后覆土。
(5)及时进行化学防治。开花前后加强田间检查,发现中心病株后,立即拔除,附近植株上的病叶也摘除,撒上石灰,就地深埋;然后对病株周围的植株用1∶1∶(100~200)波尔多液喷雾封锁,隔10天再喷1次,防止病害蔓延。发病初期,可选择喷洒如下农药:25%嘧菌酯悬浮剂1 0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500~750倍液,或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600倍液,或50%烯酰吗啉·乙铝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锰锌·乙铝或10%氰霜唑悬浮剂2 000~2 500倍液,或69%锰锌·烯酰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2.5% 唑菌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或25%烯肟菌酯乳油9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据刘琼光等报道,72%霜脲·锰锌(克露)可湿性粉剂,或50%烯酰吗啉(安克)可湿性粉剂,或25%嘧菌酯(阿米西达)悬浮剂,或64%恶霜·锰锌(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或68%精甲霜灵·锰锌(金雷)水分散粒剂,或70%丙森锌(安泰生)可湿性粉剂,或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银法利)悬浮剂,或18.7%烯酰·吡唑酯(凯特)水分散粒剂,或25%双炔酰菌胺(瑞凡)可湿性粉剂等药剂对广东地区马铃薯晚疫病防效均达90%以上,而50%多菌灵防效较差。据王长魁等报道,在甘肃张掖市,
唑菌酮·锰锌,或霜脲·锰锌,或
唑菌酮·霜脲氰,或氟吡菌胺·霜霉威,或恶霜·锰锌喷施3次,防病效果均达97%以上,增产率均达29%以上;50%多菌灵的防治效果和增产作用最差。农药每隔7~10天防治1次,最好晴天下午喷洒,喷洒要均匀。农药可以交替使用,例如第1次喷施25%嘧菌酯悬浮剂(阿米西达亩用量30~40毫升,兑水50千克),第2次喷施72.2%霜霉威水剂(普力克)800倍液,第3次视情况可喷施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悬浮剂(银发利亩用量70~80毫升)或者53%精甲霜灵·锰锌水分散粒剂(金雷多米尔亩用量100~150克)等,一般喷施3次即可,效果好。据彭丽娟等报道,50%氟啶胺悬浮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最好,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和5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次之,可选用这3种药剂交替使用来防治。据张忠敏等报道,25%嘧菌酯悬浮剂每亩32毫升,60%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每亩0.1千克,58%甲霜灵·锰锌每亩0.15千克,按顺序分3次喷施,效果好。据高虹等报道,在黑龙江垦区防治马铃薯晚疫病,70%丙森锌(安泰生)与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银法利)混合使用,在发病初期,7天1次,连续使用5~6次,防治效果达85%~90%;也可用64%恶霜·锰锌(杀毒矾)和72%霜脲·锰锌(克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